大气的热力状况和气温导学案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一: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2( 精品导学案) Word版

地理必修一: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2( 精品导学案) Word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与风)【使用说明】1、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案。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重点突破。

3、课堂或课后认真、限时完成学案中的检测部分内容,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1、通过画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能解释城市热岛等地理现象2、通过画图,理解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重点难点】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预习案】(自主阅读课本第35-36页,独立解决以下问题)。

一、热力环流1.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地面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的形式。

2.过程(1)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A地近地面形成,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2)B、C两地遇冷,空气收缩,密度,B、C两地近地面形成,EF处空气密度减少,形成。

(3)高空空气从D向扩散,近地面,空气由B、C两地流向地。

特别提示——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1、如果地面性质均匀,受热均匀,则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相等,气压相等,形成同一水平面上的等压面。

2、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大气密度从低空到高空逐渐减小,因此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3、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状况。

同一水平面,气压低则气温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易成云致雨;气压高则气温低,大气遇冷收缩下沉,易晴朗干燥。

4、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5、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类型影响大气运动的力风向及图示(北半球)高低气压分布(北半球) 力的名称方向高空风__________垂直于,由___压指向____压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左______右______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______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上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_____低压,______高压地转偏向力________ 与风向_____【探究案】1、结合我们现实生活,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2、分别画出近地面A和高空B的风向及受力情况【检测案】一、单项选择1.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正确的有()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A.水平运动B.垂直运动C.大气环流D.热力环流3..关于热力环流正确叙述是()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B.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C.空气遇冷使空气膨胀上升D.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4.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叙述正确的是()5.下图为四幅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6..高空中的风向()A.垂直于等压线B. 与等压线有夹角C.平行于等压线D. 不一定7.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的力是()A.地转偏向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C.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8.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解释的是()A.昼夜多云温差小B.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C.白天风从海吹响陆D.春季多沙尘暴天气二、综合题:1、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气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气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气温》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气温是描述大气中热量的物理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关注的一个气象要素。

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那么,你知道气温是如何形成的吗?气温的变化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起来探讨气温的相关知识。

二、目标1. 了解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 掌握气温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

3. 能够用简单的方法预测气温的变化。

三、认知1. 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气温是指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能量,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气温的测量通常使用温度计,常见的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2. 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表特性、大气环流等。

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所致。

3. 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呈现出昼夜温差、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等规律。

昼夜温差是指白天和黑夜气温的差异,通常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季节变化是指随着春夏秋冬的轮回,气温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气温的差异,通常由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决定。

四、实践1. 气温的测量请同学们自行准备一支温度计,测量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气温,并记录下来。

观察气温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

2. 气温的预测根据天气预报和气象数据,尝试预测未来一周的气温变化。

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总结预测气温的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气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气温的变化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和观察来掌握气温的变化趋势,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气温的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课时一、导入1.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什么是气温?气温的单位是什么?气温的变化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2.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气温在白天和黑夜会有所不同?二、概念解释1. 气温是指空气中的热量高低,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能量传输方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候相关知识,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的热力状况吗?大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气候的呢?2.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1)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3)讲解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辐射。

3.分析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1)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如减少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加热作用,降低地面温度。

(2)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如保持地面温度,使地面温度不致过低。

(3)举例说明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等。

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大气的热力状况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状况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相关知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让学生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的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大气的热力状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知识点可能过于抽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导学案2

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导学案2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导学案2【学习目标】1、掌握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会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形成的热力环流,如城市与郊区、海陆风、山谷风等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学习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

【学习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

学习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实际现象一、热力环流◆【自主学习】1、热力环流是由于而引起的大气运动。

它是大气运动的形式。

2、画一画、讲一讲:画图并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近地面:A受热,空气,近地面空气密度,形成压区;B、C冷却,空气,近地面空气密度,形成压区。

近地面空气从流向。

(2)高空:A高空的空气密度,形成压区。

B、C的高空空气密度,形成压区。

高空空气从气压高的流向气压低的。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注意:①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增大,则气压增高。

②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③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

1. 图中abcd四点气压值由高到低依次是。

2.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①海陆风:白天,近地面风由吹向,夜晚近地面的风由吹向。

②山谷风:白天,近地面风由吹向,夜晚近地面的风由吹向。

④城市风:近地面风由吹向。

1:引起局部地区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引起全球性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A、海拔高低差异B、冷热不均C、太阳辐射能纬度差异D、各地的气压差异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A、热力环流B、气旋C、反气旋D、大气环流3: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中,气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abcdB、abdcC、bacdD、badc4: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B、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C、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D、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5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doc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doc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及背景1、教材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本节课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既是对前面1.2节太阳、地球、月球之间关系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

因为天气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凡是要分析天气,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

所以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等知识对后面学习大气运动起着铺垫作用。

但在新课程标准中却省略了这方面的知识补充,在高中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直接讲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舍去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一知识的补充。

浓缩的过程中舍弃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每次给学生授课过程中,讲到大气运动这一知识时,学生的理解都很困难。

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组成(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进一步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着重理解保温作用的机理(4)了解大气对全球热量平衡的作用能力目标:(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情感目标:.(1)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2)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

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手段.(1)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形式,以多媒体、板书、画图为辅助手段;(2)以讲述、提出问题形式引入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3)以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4)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导入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是一种常见的气象因素。

在地球上,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拔、地形、季节等。

通过进修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二、目标1. 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2. 掌握气温分布的特点和规律;3. 能够运用气温知识诠释地球气候现象。

三、进修内容1.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年变化、纬度变化、海拔变化等;2. 影响气温的因素:太阳辐射、地表特征、大气环流等;3. 气温分布的特点:赤道高温带、温带气温带、寒带低温带等。

四、进修过程1. 观察实验:利用温度计记录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了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2. 地图分析: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特点及影响因素;3.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季节、纬度、海拔的气温变化情况,探讨气温的规律性。

五、实践应用1. 分析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2. 利用气温数据预计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增进环境珍爱和气候适应。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进修,我们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诠释地球气候现象。

同时,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我们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需要加强环境珍爱和气候适应的认识。

七、拓展延伸1. 气温与气候的干系;2. 举世变暖对气温的影响;3. 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本次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更加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增强环境珍爱认识,共同为建设美丽的地球故里贡献力量。

愿我们的进修之旅越走越宽广,知识之树吐花结果。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主题:大气的热力状况目标:1. 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对于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性;2. 掌握大气的热力传输方式和热力平衡原则;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大气循环和气候带的形成。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大气的热力状况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大气的热力传输方式,例如辐射、传导和对流,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实例解释这些传输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模拟辐射、传导和对流的过程。

他们可以借助黑色底板和不同颜色的物体,观察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放射,以及传导和对流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总结(10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和归纳大气热力传输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热力平衡原则,即入射太阳辐射和大气传出的地球辐射之间的平衡。

应用(15分钟):1. 学生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的案例和图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气候带的形成和天气变化的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小项目,选择一个气候带,收集有关该气候带的气温、降水量等数据,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该气候带的特点和原因。

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了解其他相关的气候和大气现象,例如温室效应和酸雨,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小组合作完成的实验和项目,以及个人展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于大气的热力状况的理解程度和能力。

延伸:教师可以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深入介绍大气的热力状况和气候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此外,学生也可以参观气象局等相关机构,了解更多与大气热力状况相关的知识和实践应用。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导学案3.doc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导学案3.doc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制》导学案[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戚原因。

课前准备区新州梳理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却。

2.单圈团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不考虑地球③的澈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散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④ _____ 间的团合环流。

3.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的影响。

(2)名称:A为⑥B为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方⑧o4.气压带、风带分布(1)气压带:D为⑨, E为⑩,F为E1, G万伺□⑵风带:H为0, I为E 统称为优纬信风带,J、K同为伺, L、M同为12 o(3)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景*响1.南半球:陆地面根齿占绝对优郭,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O(2)原因:陆地面积_, 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_______ , ______ ―,形成 ________ 一区冬季:陆地________ ______ ―,形成 ________ 一区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歙响气压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分布赤道低气压带 _______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两侧南北纬10°范围内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旧线至纬度30。

之间的地区纬度30° - 40°之间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 _____ 气候1季______________风带交管控制季_______ 大陆西岸全年_______ 纬度40° - 60°之间的西风带 _________ 气候大陆西岸思维激活1.(1)挪威森林大面枳遭受魄雨危害,却将英国告上法庭。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导入1.1 引入话题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是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因素,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目标设定通过进修本课程,我们的目标是能够掌握气温的观点、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二、观点诠释2.1 气温的观点气温是指大气中的热量水平,是衡量大气热量高下的物理量。

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2.2 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纬度、海拔、地形、气候类型、季节等因素。

三、气温的变化规律3.1 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变化是指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3.2 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变化是指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通常表现为四季温差明显,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四、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4.1 纬度对气温的影响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极地地区气温较低。

4.2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山地地区气温较低,平原地区气温较高,海洋对气温有调节作用。

五、总结反思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掌握了影响气温的因素,对气温的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气温的变化,合理安排活动,做好防护措施,保障自身健康。

六、作业安置请同砚们回家后整理今天进修的内容,写一份关于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总结报告,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气温在自己所在地区的变化规律。

七、拓展延伸为了更好地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建议同砚们可以观察气象数据、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加深对气温的认识。

以上就是今天的进修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提高对气温的认识水平。

感谢大家的参与,下节课再见!。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及背景1、教材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本节课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既是对前面1.2节太阳、地球、月球之间关系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

因为天气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凡是要分析天气,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

所以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等知识对后面学习大气运动起着铺垫作用。

但在新课程标准中却省略了这方面的知识补充,在高中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直接讲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舍去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一知识的补充。

浓缩的过程中舍弃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每次给学生授课过程中,讲到大气运动这一知识时,学生的理解都很困难。

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组成(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进一步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着重理解保温作用的机理(4)了解大气对全球热量平衡的作用能力目标:(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情感目标:.(1)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2)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

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手段.(1)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形式,以多媒体、板书、画图为辅助手段;(2)以讲述、提出问题形式引入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3)以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4)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地理2.2《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2)(旧人教版必修上)

地理2.2《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2)(旧人教版必修上)

2.2《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设计
课件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课文来讲,文字叙述性强,图多,而图示多为静态,文字内容则主要表现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以Flash动画形式出现,能够准确地反映大气的热量传递及变化过程,因此选用了动感较强的Flash5.0进行应用。

导言以教师谈话的方式导入,然后出示课件进入引言部分,通过对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引入新授课的内容:第一部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三种削弱作用分别以动画形式(课件3、4、5)进行讲解,之后老师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大气现象(即实例),对几种作用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授的第二部分大气的保温效应先阅读课文,然后以系统联系图(见课件7)进行讲解,最后仍用实例加深理解(实例均以老师口授,未设计到课件中)。

讲授第二部分全球热量平衡的课件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课件8),需要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及数据来计算完成,然后填入表格完成;再设计几个问题(见课件)加深对全球热量平衡相关知识的理解,小结部分(课件9—10)分别以两种不同图示对大气的热力状况进行总结。

使全节知识融于一体。

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用学过的知识来回答解释大气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导学案1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 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重点】1.结合相关物理知识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结合图表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自主学习】(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穿过,然后到达,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云层、大尘埃——反射太阳光,云量越多反射越,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作用结果。

大气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占总辐射的。

b、空气分子、小尘埃——作用,晴朗的天空呈色,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作用。

c、大气的有选择性吸收臭氧——吸收CO2和水汽——吸收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大部分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所以叫。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作用。

◆【合作探究】1.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2.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3.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流,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原理。

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导学案

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导学案

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导学案学习目标1. 说出锋的形成过程和分类;画出冷锋和暖锋的结构示意图(地理实践力);2. 运用天气图,分析、解释锋面系统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现象及成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 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形成尊重自然、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关注天气的习惯(人地协调观)。

课前自主学习(课堂预学案)一、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平时所说的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异同?二、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填空内容。

1、锋面:是______与______的交界面。

一般______在锋面的下面,______在锋面的上面。

2.冷锋与天气(1)概念:冷锋是_ _气团主动向_ _气团移动的锋。

(2)天气状况:冷锋过境时,出现等天气现象;过境后,天气__ __,气压__ __,气温和湿度骤降。

3.暖锋与天气(1)概念:暖锋是_ _气团主动向_ _气团移动的锋。

(2)天气状况:暖锋过境时,出现_____ _____等天气现象;过境后,天气__ __,气温变_ _,气压变_ _。

4.准静止锋(1)概念:冷暖气团势力__ __,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2)天气变化:多形成_ ___天气。

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学案)探究一冷锋与天气(观看视频,完成下列问题。

)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2. 冷锋降水的雨区多发生在锋前还是锋后?3. 冷锋锋面过境前、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特征有何不同?探究二冷锋与天气(观看视频,完成下列问题。

)1. 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2. 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前还是锋后?3. 暖锋锋面过境前、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特征有何不同?拓展延伸: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节的沙尘暴都是冷锋天气,为什么有的带来降水,有的却没有?请你用所学锋面知识判断以下气象谚语和诗句描述的是哪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并解释其原因。

①一场春雨一场暖;②一场秋雨一场寒;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高中地理: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学案(2)(旧人教版必修上)

高中地理: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学案(2)(旧人教版必修上)

2.2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学习知识要点1、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理解全球的热量平衡。

2、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二、重难热点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近来考试的热难点,尤其伴随着“全球变暖”这个全球性环境问题本节内容的重要性更加突现。

【复习导入】问:什么是太阳辐射?它对地球和人类有何影响?低层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有什么作用?我们都知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使得月球上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零下183℃。

地球上有大气存在,使地球上的白天夜晚的温差不大。

问:在这里大气层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能使地球与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显著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大气的热力状况”。

【自学导读】2.上图中0.4—0.76μm范围的辐射能量范围是多少?[总结]填涂相应的削 弱作用及起作 用的主要物质。

实验证明:物体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

[思考]太阳、地球、大气和人体表面温度约是多少,它们有辐射波吗,长短呢?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属于长波辐射。

(二)大气的温室效应[讨论] 请简述大气是如何对地面保温的,什么是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上界大气辐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大气地面辐太阳辐太阳 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大气层地面是对流层大思考:通常一天气温[总结] 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随堂练习]1.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其原因是…………………( ) A.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上小 B .赤道上白昼时间较北回归线处长 C .赤道上云雨天气较北回归线上多 D .赤道上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较短2.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A .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 .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至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C .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D .大气逆辐射返还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使热量散失很少3.下列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B.C D。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包括答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包括答案

百度文库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 1 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 1. 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象的成因。

【预备知识】〔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相类似,大气自下而上可分为层、层、层、层等。

其中的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局部到达,吸收热量并产生辐射,该辐射的绝大局部又被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热量→热量3. 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大气对于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所以说,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局部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称为,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作用。

【课堂探究】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以下现象的成因。

(1〕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2〕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3〕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外表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2.填图分析大气受热过程(1)读右图,把 A、B、C、D 分别代表的过程填在图中。

〔备选答案:大气的反射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读右以下图:a. 图中左、中、右三个局部,所代表的辐射类型依次是太阳辐射、辐射、辐射。

b. 将如下现象和其在图中的序号对应起来: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反应练习】1.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 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C.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D.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2. 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日较差:指的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高中地理_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教材首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详细地讲述。

即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来引导学生展开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考情分析】【教学过程】1.(2015·全国卷Ⅱ·T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2013·全国卷Ⅱ·T6)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完成下题。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3.[2013·全国卷Ⅰ·T36(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a b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1.高考考查特点(1)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变化为背景,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2)以区域图、等高线图为背景,考查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解题的2个提醒(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地面状况来影响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及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

(2)冬季风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的重要因素。

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堆积,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高。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地理导学案(20)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课时8)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地理导学案(20)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课时8)

移动方向符号表示图降水强度
锋面过境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
2.“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分别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描述的天气现象是由哪种天气系统所引起的?
【课堂检测】
1、冷锋与暖锋的共同点是()
A. 都形成连续性降水
B. 降水都降在锋前
C. 都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
D. 都属于气候系统
2、关于暖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锋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
B. 降水多发生在锋后
C. 暖锋过境时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D. 锋面从高纬方向移来
3、图中表示暖锋的图形正确的是()
4、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锋示意图。

(2)A、B、C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地,气温最低的是地,气压最高的
是地。

(3)属阴雨天气的是地。

(4)A地未来天气的变化趋势是:
①锋面过境时;
②锋面过境后。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2.全球的热量平衡状态。

能力目标: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目标: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但由于人类活动有时会打破这种平衡,带来不良后果。

树立学生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观点。

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有助于原理理解。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投影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与太阳辐射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

太阳辐射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这样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地球表面复杂的大气热力状况,维持着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2.2 大气的热力状况”(板书)。

新课教学:同学们想必有过这样的体会: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有的同学还可能见过农民用人造烟幕在晚秋或寒冬防御霜冻。

地球上这些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大气现象,都与大气的热力作用有关。

因此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大部分“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板书)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我们首先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我们已知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在各种波长范围是有变化的。

请同学们阅读图2.3“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

其中,人眼能看见的光线,波长在0.4~0. 76微米之间,因此这个范围称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集中在这个波长范围,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气温学案
朱贺诚 2013、11、10
本节学习内容梗概:
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
2.理解大气的保温效应(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3.分析理解全球热量平衡原理 4.理解时空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第一部分:学生课前预学(先复习教材第12页图1-2-2)
考点1.请同学们参看下图,预学教材第32页三个红点部分知识。

方法指导:结合红点分成三步来学:
一.看上图中一,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到地面前,先要穿过大气层,就会受到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其方式有三种: 、 和 。

1.请同学们参看教材第33页第二段和图2-1-2,认真学习。

关键词:反射、散射、选择性、吸收。

2.请同学们参看教材第33页的文字和图,写出:
a.影响大气反射率的因素有哪些: b 影响大气散射率的因素有哪些: c 影响大气吸收率的因素有哪些:
二.看前面图中二,太阳辐射经大气层削弱作用后,约有一半到达地面,地面会反射太阳辐射,也会吸收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得越多,地面温度升得越高。

但是,它也同时不断地向外辐射地面长波。

据此,请同学们描画地面一天温度变化:
1.请同学们思考:海洋、森林、草地、裸地、雪地,当同样的太阳辐射时,它们的表面温度高低排列是: 。

2.一般而言,比热容大的物质,不仅能吸热多放热也多,而且吸收热时升温慢,放出热时降温慢。

这样,请同学们思考:海洋、森林、草地、裸地、雪地,它们的表面温度日较差大小关系是: 。

注意:全球的热量平衡(综合应用考点)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地球(地面和大气)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

考点3.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拓展考点)
24:00
13:00 清晨 0:00 气温
(1)气温的测定:①日平均气温:把一天中8时(地方时,下同)、14时(一天中气温最高)、20时、2时测到的气温相加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②月平均气温:把一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该月的天数,就是月平均气温。

③年平均气温——把一年中各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所得到的商就是年平均气温。

(2)气温的时间变化:①日变化:一天中陆地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左右,最低气温出现
在。

②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值与值之差。

它受纬度、季节、海陆、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③气温的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它受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大气热力状况随堂练
1、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 )
A.散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折射作用
2 、下列概念,按近地面大气受热、散热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
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
3 、一天之中,对流层气温最高的时刻出现在( )
A.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的时刻
B.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的反射太阳辐射的时刻
C.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刻
D.以上说法都不是
4 、有关塔里木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天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大量散射了太阳辐射
B.白天云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地面增温慢
C.夜晚地面的热量被空气中二氧化碳和尘埃大量吸收
D.夜晚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少,地面降温快
5、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影响。

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读全球热量平衡示意图(图5—4),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位置填注: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地面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的作用,大气的作用,大气的作用。

(3)对地球大气能起到保温效应的是(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