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最终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二)教材内容
1.土地改革: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2.战略决战:详细讲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的巨大胜利。

3.解放南京: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三)教材特点
1.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和解放南京等重要历史事件,全面展示了解放战争后期的历史画卷。

2.重点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
胜利的关键因素,如土地改革的作用、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等。

3.史料丰富: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图片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2.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3.知道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通过绘制历史图表、制作历史手抄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拥护。

2.体会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人民群
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意义。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3.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胜利的关系。

2.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3.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四、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框架。

(二)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史料分析法
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史料实
证素养。

(四)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问题探究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瞬间》,让学生感受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和历史意义。

2.提问学生:“解放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土地改革
1.背景介绍
(1)展示图片《解放区的农民在丈量土地》,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2)讲解土地改革的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

为了争取农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背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为理解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意义打下基础。

2.政策内容
(1)阅读教材,找出土地改革的政策内容。

(2)讲解土地改革的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讲解政策,让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政策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意义分析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土地改革有哪些意义?
(2)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3)讲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讲解意义,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
(1)展示地图《辽沈战役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辽沈战役的作战地点和双方态势。

(2)讲解辽沈战役的经过: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首先攻克锦州,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

随后,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一部分投降。

11月初,沈阳、营口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3)分析辽沈战役的意义: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国民党军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图、讲解经过和分析意义,让学生了解辽沈战役的历史过程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2.淮海战役
(1)展示图片《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作用。

(2)讲解淮海战役的经过: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发起淮海战役。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解放军经过66天的艰苦战斗,歼敌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3)分析淮海战役的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它的胜利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
础。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经过和分析意义,让学生了解淮海战役的历史过程和重要意义,体会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3.平津战役
(1)展示地图《平津战役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平津战役的作战地点和双方态势。

(2)讲解平津战役的经过: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与华北人民解放军一起,发起平津战役。

解放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

傅作义在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分析平津战役的意义:平津战役歼敌52万余人,解放了华北全境。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图、讲解经过和分析意义,让学生了解平津战役的历史过程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四)解放南京
1.渡江战役
(1)展示图片《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渡江战役的壮观场面。

(2)讲解渡江战役的经过: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

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3)分析渡江战役的意义: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经过和分析意义,让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过程和重要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2.解放南京
(1)播放视频《解放南京》,让学生感受解放南京的历史时刻。

(2)讲解解放南京的经过: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分析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讲解经过和分析意义,让学生了解解放南京的历史过程和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和解放南京等。

2.提问学生:“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等方面进行总结。

3.教师进行总结: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最终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主要内容和提问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阅资料,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其他重要的历史事件,写一篇小短文介绍其中一个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一)土地改革
(二)战略决战
(三)解放南京
(四)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