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4
主题:量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量的概念,并能用常用量词表示物品的重量和长度。
2.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验,感知重量、长度的差异,并能领会量的可比性。
3.启发学生提出分类问题,并能分类。
4.学会应用上述概念和方法比较、判断不同量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实际,让孩子正确理解量的概念。
2.着重让学生感知数量上的变化而达到理解大小关系的目的。
教学步骤:
1. 量的认知
1.询问学生“你们小时候会用什么量物品呢?”
2.讲解量是用来测量大小的,可以测量物品的重量、长度、体积等等。
3.找一些物品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重量和长度的概念。
如:让学生感受手里拿一本书和一支笔的重量和大小;让学生找两条较长和较短的木棍比较长度。
4.介绍常用量词,如“千克”、“克”、“米”、“分米”、“厘米”等,并给学生演示测量用具的使用方法。
5.给学生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和长度,然后用测量用具进行实际测量,看猜测与实际结果的吻合程度。
2. 量的可比性
1.给学生展示大小、形状不同的一堆石子,让学生大声数数。
2.让学生提出分类的要求,比如可以按大小、形状、颜色等分类。
3.让学生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分类,并且可以自由地组合分类的方式。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分类让大家更好地认识石子的数量关系。
引出量的可比性的概念,即同一类物品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而不同类物品的数量不能比较。
3. 比较不同量的大小关系
1.给学生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通过手感猜测它们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使用量的测量工具测量这些物品的重量和长度,找出它们的确切大小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哪个物品更重,哪个物品更长,然后可以使用>、<、=等符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比较分类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体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导的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细品比较、分类中的规律和方法,以便在不同情境中运用。
3.适时抛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打破思维定式,并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