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心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性心智
一、前言
吸收性心智是蒙特梭利在印度7年的时间,把她的理论进行巩固,并且把他们变成书本内容,同时她和他我儿子开始研究6-12岁的课程,她发现这个阶段和0-6岁非常不一样。
6-12的小孩有推理性心智,有对比、比较的能力,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也不一样。
然后她把所有的这些研究写成一本书《吸收性心智》。
这段时间对0-6的孩子进行了很多研究,并且她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类的发展有普遍性,无论孩子出生于哪里,在哪种文化之下都有一样的潜能。
二、定义
吸收性心智:0-6岁孩子拥有的一种特殊心智,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将环境内化,建构自己。
最后孩子把他接触到的环境的所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推理性心智:是一种有意识的,把创建的东西实施到学习中的心智,它存在于6岁以上,但是他是基于0-6岁的阶段。
和推理性心智比较,吸收性心智是一种有创造力的,能够让孩子建构自己的心智。
三、特征
普遍性,全世界的孩子都有的特征,存在于0-6岁的孩子。
帮助孩子适应到他所在的文化、环境,把环境内化形成一个独特的人。
支持孩子进行人类发展的进程(孩子是人类发展的工具)。
有创造性的心智,因为吸收性心智下的孩子,通过和环境互动,内化环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人。
具有时间的限制,大概6岁后就会变成推理性心智。
可是这6年里面吸收却具有无限可能。
毫不费力,孩子在环境当中,和环境互动就能吸收,这个过程是完全无意识的,不像成人一定无意识的去学。
对孩子而言,只要他在环境里面他就会吸收。
不加区辩,也就是说孩子在环境吸收所有,他不会去判别,不分好坏。
和其他心智不同,具有创造性,让孩子和环境互动,创建新的人格新的自己。
永远存在,孩子将环境内化,成为一个新的人。
发展属于自己的人格特质。
获得的这些会永远存在。
从无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到有意识的吸收性心智。
0-3岁是无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孩子像呼吸一样无意识全盘吸收,3-6岁是有意识的吸收性心智。
在吸收的过程,他会使用意识。
需要智力活动引导,比如说语言的获取,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会有很多的声音,这种特殊的力量引导孩子只对人类的语言感兴趣。
这种力量让孩子知道他需要什么来建构自己。
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帮助孩子自我建构,生理胚胎&心理胚胎。
在孩子出生后会经历第二次孕育。
0-3岁的孩子他有无限的潜能,他慢慢发展建构自己,最终成为完整的,能够自我建构的人类。
这个出生后自我建构的人类就是精神胚胎。
0-3岁就是孩子精神胚胎期,对于孩子而言,有五个器官(语言、动作、情绪、智力、意志力)构成精神胚胎
四、精神器官
生理胚胎(心脏、脾脏、肾脏等)
心理胚胎(语言、动作、情绪、智力、意志力)
五、两个阶段
六、名词
七、比喻
第一个比喻是海绵的比喻,三块海绵是相同的,都比喻孩子,然后呢三种不同的水,一种是少量的水,第二种是充足的水,第三种呢是很充足,但是不是那么干净的水分别滴在海绵的上面,然后呈现的结果是第一种海绵呢,它的水分吸收不够,第二种海绵呢,水分够吸收的也很够,第三种呢,海明吸收够了水分。
但是因为水是脏的,所以呢,海绵吸收到以后也脏了,然后呢,脏了的海绵呢,也洗不干净了,其实他就是为了说明,对于孩子而言,它吸收环境,那块儿环境要足够的丰富,而且呢,是不加区别地吸收环境中所有的东西的。
吸收以后的东西呢,会永远的存在,去除不掉。
第二个比喻是照相机,是那种胶卷,相机和那个画家的比喻,他主要是说嗯,孩子的吸收性性质,像那个胶卷相机,每一次在环境里面吸收,都是像拍照一样,把所有画面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吸收进去了。
另外一个那个画家的比喻呢,就是说比喻的推理性心智是说推理性心智下的人呢,孩子他是像画家一样,他只是选择性的把他想要画的东西画出来呈现出来,那吸收性心智就像相机一样,他是拍照,只要拍下了所有的东西,不论他啊,不论是什么都会呈现,都会记录进去。
而且相机的话呢,是要胶卷相机,它要有一个暗访的过程,在拍了以后要洗出照片,要通过暗房洗照片才可以吸收,性心智也是一样,在我们看到的时候其实是相洗出来的照片,在这之前呢,孩子他要经历拍照和暗访的过程,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孩子他在经历。
八、总结
成人理解吸收性心智后,态度有所改变,在对的时间给予正确的支持,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潜能,带着内在驱动力去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人格特质。
PS:mindmaster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