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考试完整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通辽实验中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
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

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

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
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一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自然段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其语言风格朴质无华,虽如大白话但却言简意赅。

B. 第五自然段“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两个月亮分别指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倒影。

C. 第六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D. 第八自然段划线句子又说“苦”又说“甜”,表述很矛盾,是作者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后无奈而写的句子。

【2】本文第三至第五段写了哪些童年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数星星。

温馨提示:答案中再写“数星星”不得分)。

写这些童年趣事对文章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3】本文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描写抒情,请举出两例并分别加以分析。

【答案】
【1】D
【2】①这几段写了: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等童年趣事(写出除“数星星”外的任意三个即可)
②作用:这些童年趣事使本文的思乡之情有了具体可感的依托。

【3】答:①,作者将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喜欢故乡的小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深情。

②,作者将朗润园的荷塘月色奇景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作者喜欢的仍然是故乡的平凡的小月亮,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表述很矛盾”错误。

表述并不矛盾,“苦”是因为思乡
而不得,“甜”是因为有家乡以及关于家乡的温馨回忆以抚慰漂泊的心灵。

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文第三至第五段写了哪些童年趣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结合文本内容“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等分析概括。

如数星星、捡鸭蛋等。

写这些童年趣事对文章主题的表达的作用,本文的主题是抒发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而这些童年趣事是和故乡密切关联的往事,也是思乡之情的具体载体。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先分析题干要求,题干已经提示“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描写抒情”,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内容,然后分析,点明效果。

本题难度不大,本题答题区间在六至八段。

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比手法的掌握程度,找到对比处不难,难在将两处对比用通顺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请注意“大月亮”与“小月亮”、“荷塘月色奇景”和“平凡的小月亮”两组关键短语。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五年民生大数据系列报道之就业篇
编者按:民生发展水平,是全面小康的决定性因素,对老百姓来说是最直观的感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埋头苦干,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深化改革,稳步向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民生改善,人民更有获得感。

回首这4年多,我们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民生账单”?横跨这一时间轴,解读历年来的民生“硬”数据,以就业小窗口,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提气!连续4年超额完成就业任务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显示,以就业和社保为代表的各项民生指标全面完成:1310万,1322万,1312万,1314万……这是我国2013年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1300万,每年都超过目标300万。

对于2017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100万人,突出了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

据估算,中国5年来新增约6400万就业人口,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

就业好于预期,饭碗就有了保障。

北京一家西餐厅的厨师陈向,6年前离开河南老家外出务工,边干边学,如今月薪超过5000元,“找到
合适的工作,我学到了手艺。

”他表示,“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凝心!795万,稳住就业底盘靠他们
每到就业季,就常听到高校毕业生这样感叹——“找份好工作,真难!”据教育部2016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为795万。

回顾过往3年,分别新增22万、16万、30万,逐年增长依然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变化的主旋律。

毕业季求职是场马拉松,一边是依然不可盲目乐观的经济和就业环境,一边是持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如何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许一个热气腾腾的未来?将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做了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

《规划》明确,要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同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并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除高校毕业生外,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化解过剩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安置工作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据统计,2016年去产能过程中安置职工72.6万人,今年大约还需安置职工50万人。

聚力!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刷新速度和颜值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
显示,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比上年增加85万人。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

”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强调“首创精神”一词。

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活力,为就业市场创造全新就业岗位。

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为2017年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方向。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新闻从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突出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而且认为可以通过“就业”小窗口来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B. 中国5年来新增就业人口约6400万,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

特别是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比去年还多了100万人。

C. 牵牛要牵牛鼻子。

稳住就业底盘要靠795万高校毕业生,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就业,才是抓住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D. 文章从三个方面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并且暗示读者,国人将来的就业状况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 编者按是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必须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

也称作编者案。

B. 本文采用多侧面拼接形式,从不同侧面取材,按照素材的内在联
系,多角度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C. 在关注新闻事实的同时,通过援引《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的量化指标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真实、客观。

D. 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是“用事实讲话”。

本文从全局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采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说明了我国纵深推进民生就业的情况。

E.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本文标题“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化用毛泽东的名句,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3】“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

”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
【1】A
【2】AB
【3】①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的蛋糕做好。

②低就业的门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多元化选择,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好做实。

③劳动者要转变观念。

行行出状元,只要是劳动就值得尊重,大家都要尊重劳动,尽量缩小行业差距。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法。

B 项,混淆时态,原文是“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100 万人” ,将未然当成了已然;C 项,范围缩小,原文是“除高校毕业生外,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化解过剩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安置工作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D 项,范围扩大,原文是说“以就业和社保为代表的各项民生指标全面完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法。

A 项,知识错误,编者按一般放在报道的文前,有时也放在文章的结尾;B 项,“多角度”错误,本文只是“就业篇”,是从“就业”一个方面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由题干可知“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我国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经验涵盖了“政府正确决策”“部门工作落实”“就业者观念改变”三个维度,先从小标题入手确定方向,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何,沛人也。

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

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①。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

汉王怒,欲谋攻项羽。

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

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汉王曰:“善。

”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素不与曹参相能。

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

”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

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 三:指三百钱。

五:指五百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是其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 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 文中“酂侯”是萧何的爵号。

爵称、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 《汉书》属于纪传体史书,它的体例与孔子编录的《春秋》一致。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何善于识人。

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

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 萧何有大功。

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否定了将领们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 萧何对于贤才不避仇。

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D. 萧何不重私产。

购置田宅居处偏僻,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②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

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答案】
【1】D
【2】D
【3】B
【4】①参考答案: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着跑到存放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把它收藏起来。

②萧何买田地住宅一定处于贫穷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围墙的房屋,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将学习我的俭朴;不贤,也不会被权贵掠夺。


【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曰”后面必须要断开;“多者百余战”和“少者数十合”是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攻城略地”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前面的“臣等”,因此前面要断开;“大小”意思是,功劳大小,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萧何”是所在句子的主语,“今”是时间状语,因此“今萧何”前面要断开;“徒持”“不战”这两个动词前面前面省略的主事都是萧何,因此前面分别要断开;“何也”是对前面行为的发问,前在要断开。

故选D项。

【2】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D项,“它的体例与孔子编录的《春秋》一致”表述有误。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故选D项。

【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C。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他否定了将领们的功绩”分析有误。

刘邦没有完全否认将领们的功劳。

故选B。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该题第一句中,走,跑;府,府库;藏,收藏起来。

第二句中,居,处于,位于;为,治理;治,修理、修整;师,动词,学习、效法;为……所,表被动。

势家,指权贵。

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

(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
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

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萧何,沛地人。

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

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钱三百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监郡的秦御史,和属官一起考察他,萧何于是被授予泗水郡卒吏一职,考核成绩第一。

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

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着跑到存放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把它收藏起来。

沛公之所以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得了秦的图书。

起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把秦的降将封王来抗拒汉王。

汉王很生气,要策划攻打项羽。

周勃、灌婴、樊啥都鼓励汉王,唯独萧何劝谏说:“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 《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

能够在一人之下受委屈,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武王。

为臣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

”汉王说:“好。

”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

汉五年,刘邦登上帝位,按功劳封赐。

皇上因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披着锁甲,拿着兵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