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宿城一中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宿城一中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

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

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

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有最长的连续历史,其大国气质也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B.中庸作为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其基本特性之一是有序性和整体性密切联系。

C.中国的大国气质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出“仁者爱人”等行为方式。

D.一个国家的大国气质要表现出以和为贵、求稳、顺势而变,有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B.文章指出理解“中庸”这一范畴可从五个方面入手,并就这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C.文章第四段引用了大量古代名言警句,这为作者论证其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权威性。

D.文章采用了横向论证结构,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论证,三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大国无法表现出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那它就谈不上什么大国气质。

B.相比欧洲文明,中华文明未曾中断过,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更具有勃勃生机、更优秀。

C.如果想要天地万物和谐共生,我们应当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

D.中国独特的大国气质的塑造,离不开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中石先生的新著《文化漫谭》(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包括两大部分、十六个篇章,概括了他对文化问题的一些思考。

书中说:“用‘美好和谐’ 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

”这大体反映出先生在文化方面的坚定主张,书中内容正是这个主张的具体阐释。

中石先生博涉淹贯,在很多领城都有深厚造诣。

他的书法蜚声海内外,国画曾得到齐白石夫子的指授,京剧表演则是奚派老生的嫡传。

《文化漫谭》的一部分素材正是源于先生在书法、国画、戏曲等方面的经验和识见。

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都是先生文化耕耘的传神写照。

先生游心艺文,是为了澡身浴德,根本指归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文化理想。

《文化漫谭》非常重视宏观文化领城的系统与层次问题。

先生指出,教育“关系到文化的承传问题”。

因此,书中很多内容从教育切入,探讨对于各门学科都至为关键的“学”与“创”问题。

先生高度评价理工农医各方面科技成就对文化发展的意义,他和很多科学界的朋友有广泛交流。

《文化漫谭》采撷了一些理工领城的素材来说明文化问题,深入透彻,令人折服。

《文化漫谭》关注和谐社会的文化建构,提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如何才能协调,而又如何就会碰撞呢?”为此,书中用很大篇幅探讨人生的“穷”“通”等问题,揭示人和人的相处关系中一些不可改变的法
则和规律。

书中列举的某些事例、现象甚至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而经过先生透彻的剖断,芥微寻常之事竟然能焕发出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真可谓“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中石先生丰富的学养使《文化漫谭》能够取精用弘。

他以儒家的文化原则和理想为本根,而能兼摄道家、释家的智慧,含英咀华,和合圆融,游刃有余地对人类文化进行一种散点透视式的观照。

而先生提醒我们不要拘牵于文化的枝节问题,他希望能够以简驭繁,对人类文化进行宏观把握。

所以,他以严密的逻辑方法处理文化素材,由此获得高级的理性认识,抽取纷繁复杂的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归纳核心的价值观以及与之适应的方法论。

在该书引言中,中石先生特别说明:《文化漫谭》是要阐述个人的一些思考,“不敢自是,希望引发一些课题,可以得到方家的救正,以便在认识上得到一些提高”。

我们在阅读《文化漫谭》之后,都由衷赞叹这位八秩老人活泼的思维以及他对于文化研究的热忱。

总之,《文化漫谭》折射出欧阳中石先生在文化问题上的坚定心志和砥砺德行的文化实践,这样一本有感而发的著述,必将在敦崇教化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

(摘编自何学森《固志敦修兴文崇化——欧阳中石〈文化漫谭〉导读》,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漫谭》中一些素材正是来源于欧阳中石先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大量积累、实践,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选取的是他文化耕耘的作品。

B.《文化漫谭》在探讨复杂社会关系时,用了大量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的事例、现象,体现了欧阳中石先生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

C.《文化漫谭》很多内容从教育切入,探讨对于各门学科都至为关键的“学”与“创”问题,体现欧阳中石先生对文化的承传问题的思考。

D.《文化漫谭》一书取精用弘,源于欧阳中石先生含英咀华,和合圆融,兼摄儒家和道家、释家智慧,游刃有余地透视观照人类文化。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仅介绍了《文化漫谭》的作者的学术背景,还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书中的内容。

B.文章在评价《文化漫谭》时使用“一些”“大体”等说法,体现了作者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

C.文章引用了《文化漫谭》作者欧阳中石先生的原话,使得作者对书本的评价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

D.文章开篇指出《文化漫谭》一书是基于欧阳中石先生对文化的思考而成书,从而引出后文评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文化漫谭》,读者既可以感受到欧阳中石先生广博的文化积淀,又可以了解他对我国文化历史不断进行深人剖析的精神历程。

B.《文化漫谭》的作者重视宏观把握人类文化问题,在探讨宏观的文化问题时,他又能以严密的逻辑方法从小处分析,以小见大。

C.有人评价《文化漫谭》一书“有睿智而深邃的求索和凝练而透彻的论断”,作者有“格物致知的功夫”,这与本文的观点相互契合。

D.《文化漫谭》一书用“漫谭”二字命名,体现出欧阳中石先生对文化问题的思考,此处的“谭”字与《天方夜谭》中的“谭”字意思相同。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前景蒙上前所未有的阴霾。

许多方面都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的中国,应该确立什么发展目标?为此,笔者提出把“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健康不仅是个体状态,更重要的是社会状态。

没有社会健康,个体健康就没有依托和意义。

“健康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升华。

健康是相对疾患而言的,人类罹病原因有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传统社会中,贫穷是罹病的主要社会原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情况逐渐倒置。

现代社会高度融合,如果风气不正,便很难抵制国内外精神污染,体质健康也无法保证。

改革开放后蔓延的艾滋病等许多恶疾,如果主要归结于贫穷,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相反,普遍高发的心脑瘀塞、恶性肿瘤等致命疾患,不少就被称为“富贵病”。

青少年的衰弱,与呵护过头有关。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揭露了游戏泛滥所带来的人生痴迷和沉沦,该病已经浸染到穷乡僻壤。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首先要保证物质文化的健康性质。

目前显性的生态破坏在道义上已无容身之地,而建设项目对原生自然的冲击却在上扬。

为了改善民生和增强国防,必须要力推技术开发,但即使是重大项目,也应当尽量减小代价。

坚决制止对城市规模的盲目追求,留下足够的自然空间。

高技术应按风险的可测、可控、可逆原则做应用选择,高风险技术以国家掌握为限。

应当警惕:在社会大面上过分采用智能技术,会导致体力脑力倒退!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其次要保证行为文化的健康性质。

《本草纲目》早有野生动物毒性的记载,现代野味食用不能归咎传统文化,而是与猎奇炫富心理被商家利用相关。

生态文明已成国本,用它可以规范全部消费行为。

文明是从知耻开始的。

如果为寻求刺激而不懂收敛,是向动物倒退。

倒退的危害可能超过动物,以致山河暴殓与灾祸横生。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再次要保证制度文化的健康性质。

制度的优势,在疫病抗击中已得到再次显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凡人只要经历过这场瘟疫都会明白:一个凝心聚力的中央政权,对全体国民的安危存亡是何等关键!但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体制只能在前进中完善。

完善制度文化,需要重视系统的负反馈机制,建设性意见属于负反馈信息,它有助消减信息输出偏差,促使系统稳定。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最后要保证精神文化的健康性质。

健康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本质力量价值,本质力量的价值在自觉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所当为而不是为所欲为。

现代国家的魅力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大学的灵魂在于一个朝气蓬勃的学术氛围。

历史经验证明,缺乏内生动力,制度约束只能化为创新思想的桎梏。

史上“科学救国”主张虽有局限,但的确造就了几代品学兼优的学术脊梁。

总之,把“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有开创意义。

(摘编自欧阳志远《健康发展目标论》2020.09.08)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应当把“健康”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目标。

B.根据健康的内涵,个体状态和社会状态健康,两者间的关系是相互平行并相互制约的。

C.改革开放后的艾滋病等许多恶疾,同国内外精神污染和某些地区的社会贫穷因素有关。

D.《娱乐至死》书中揭露的游戏泛滥所带来的人生痴迷和沉沦,造成了青少年身体的衰弱。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两本书的相关内容,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在第四段段末,作者通过假设,用文学性语言描绘了不文明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C.文末列举评述史上“科学救国”的主张,委婉提出希望我国高等教育要健康发展的建议。

D.文章具体论证“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时,从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有所侧重,先主后次。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有致命隐患的“富贵病”,提醒着个人和社会,保持社会健康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B.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我国应抓住这个技术革新浪潮,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大力推广。

C.食野味与猎奇炫富心理、商家炒作等不文明行为有关,不要轻易把责任推给传统文化。

D.只要经历过这场瘟疫人都会明白社会制度的优越,也能认识到完善国家体制的必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

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太祖尝与语,奇之。

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

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

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五年春,加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俄丁内艰,诏起复视事。

遂劝帝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名送京师,以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使主钱谷。

由是兵甲精锐,府为充实。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

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

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开宝
八年,出为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

帝作诗以饯之,普奉而泣曰:“下赐臣诗,当刻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

”帝为之动容。

翌日,谓宰相曰:“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等厚善。

会旦令翟马周上封事,排毁时政,普深嫉之,奏流马周,黜昌言等。

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骄肆僭侈,大为不法,普廉得之,尽以条奏,利用坐流商州,普固请诛之。

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驰传抚问,三上表乞骸骨。

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注)赴阙,仍遣其弟赍诏书赐之。

七月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注)损日:病情减轻的时候。

损,疾损,病情减轻。

10.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启太祖讯鞫之鞫:审问。

B. 冒称普市货鬻都下鬻:卖,出售。

C. 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廉:察考,访查。

D. 利用坐流商州坐:因为。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
B. 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
C. 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
D. 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禅是我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也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 丁内艰是我国古代的丧制名,也称丁母忧。

凡儿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均称丁内艰。

C. 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辞官退休,类似名称还有致事、致仕、乞骸骨等。

D. 太师,与太傅、太尉合称“三师”或“三公”,是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1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普颇受重用。

宋太祖攻克滁州时,赵普被保奏为军事判官;太祖兼任同州节度使,他被征召为推官;后又被太祖授予右谏议大夫等职务。

B. 赵普精于吏治。

他在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任上时,曾劝谏宋太祖派遣使者到各路征调丁壮守卫京城,并在各州设置通判主管钱粮,收效显著。

C. 赵普因事遭斥。

官府禁止私贩秦陇两地木材,普却派亲信购买木材运到京城盖房,并趁机贩卖木材,皇
帝听后大怒,赵普险遭贬黜。

D. 赵普嫉恶刚直。

胡旦让翟马周上密奏诽谤时政,赵普上奏流放翟马周,贬黜赵昌言等;赵普将侯莫陈利用的违法活动逐条上奏,使他获罪。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重要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赴阙,仍遣其弟赍诏书赐之。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

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

③参:领悟,琢磨。

诸方:各地方,各方面。

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1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湘江北去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想象丰富,“卷起千堆雪”的其实是“______________”,写景化静为动的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我国“电影产业链及票房分成”示意图,请根据示意图补充文段(不出现具体数字),使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观众购票观影产生总票房之后,①_____向投资、制片方和影院、院线流动,不到十分之一的票房收入用作专项金和税收。

在净票房中,②_____,这也是近年来影院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

其余资金则作为制片、发行收入,③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根据下面这段文字的意思,完成对联。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的提问时说:“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

”其中“知难不难”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所引对联: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0.大作文
以《小议“说真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其基本特性之一是有序性和整体性密切联系”张冠李戴,“有序性和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

C.因果倒置,“仁者爱人”等行为方式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D.“一个国家的大国气质要表现出以和为贵、求稳、顺势而变”错误,这是中国的大国气质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并就这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无中生有,结合“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五是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分析,文中并没有对这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华文明更具有勃勃生机、更优秀”于文无据,结合“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等分析,文中没有“中华文明更具有勃勃生机、更优秀”的意思。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选取的是先生文化耕耘的作品”于文无据,原文是“书中配的数十幅插图,都是先生文化耕耘的传神写照”。

B项,“用了大量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的事例、现象”中“大量”错误,原文只是说书中列举了某些事例、现象甚至不乏家常闲谈的色彩。

选项中“体现欧阳中石先生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不准确,原文是“经过先生透彻的剖断,芥微寻常之事竟然能焕发出睿智的哲思和生动的理趣”。

D项,“兼摄儒家和道家、释家的智慧”错误,由第五段可知,原文为“他以儒家的文化原则和理想为本根,而能兼摄道家、释家的智慧”,原文有轻重之分,以儒家为本根,而不是兼摄三家。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A项,“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书中的内容”错误,文章从文化领域、文化建构和取精用弘三个方面介绍《文化漫谭》,无法断定这三个方面是否涵盖整本书写作内容。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并分析信息的能力。

A项,“了解他对我国文化历史不断进行深入剖析的精神历程”错误,“文化历史”与“精神历程”于文无据。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分析错误,原文为“许多方面都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的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