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情绪性与理智性的矛盾。
人的活动是一种知、情、意、行的过程,大学生精力充沛,风 华正茂,朝气蓬勃,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但是一遇适当情境, 他们会热情奔放、勇往直前;一遇困难和挫折,他们就兴致皆 无,情绪一落千丈。表现出大学生情感变化的两极性,忽冷忽 热,一忽儿,情绪主宰一切,难以驾驭;一忽儿,理智又使他 们摇头叹息。从而形成了处理问题时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自我概念、自我评价
– 自我体验:自尊、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
– 自我调节:自制、自主、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
• 2.从内容上看
• 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 3.从时间上看
• 自我意识可分为过去的自我、现在的自我、将来的自我
•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 1、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 (1)自我中心期 • (2)客观化时期 • (3)主观化时期 •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 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关键就在于 是否善于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和各种 人作尽可能全面的比较。
• 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总是要求学生“ 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向高标准 看齐”,结果可能强化了一些青年自 我完美主义的心理倾向,并带来自我 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困难。
24
积极悦纳自我
• (3)帮助大学生不断调整目标和行为, 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
身份焦虑与 自我成长
2、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由于他们对现实生 活缺乏深刻的体验,因而他们的理想常常带有幻想乃至空想 的色彩。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生活环境、 人际关系等都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在认识过程中就会产 生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归属感的需要
26
三、大学生的 认知心理特点
(一)认知的概念
认知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他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 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 信念等。
心理学的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 象、思维、判断、决策等过程
它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综合过程,螺旋上升的指向本 质的过程。
27
• 1、极端思维: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 2、心理过滤: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 3、瞎 猜 测:他怎么不理我啦 • 4、虚拟陈述、隐藏假定:专横的必须 • 5、情绪推理: “我长得不漂亮,所以别人都不喜
欢我”;“我真没用,什么事都干不成”;“我 来自农村,什么都不如来自城里的同学”。 • 6、人格化:我是个灾星,宿命论”。
13
•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 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与自觉性 • 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 自我概念在变化(与高中相比) •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 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 • 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与情境性 • 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
14
理论扩展
艾里克森人格 发展八阶段理

(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感对怀疑感,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自主感对羞耻感,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感对停滞感,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感对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 (二)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
• 抑郁症:对自己、对前途、对社会的 负性认识,自我菲薄、自我轻贱;
• 躁狂症:夸大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 ;
• 焦虑症:觉得自己的身心受到威胁; • 强迫症:总不放心、总怕不适合,穷
思竭虑。
任何心理问题与 心理障碍都有其
认知根源
28
•(三)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 •1、积极,不消极; •2、客观,不自欺; •3、独立,不依赖; •4、灵活,不僵化; •5、本质,不幼稚。
17
• 一个具有同一性的大学生至少有下述三个方面的体验:
•A.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虽则与他人在 一起活动,但是可以与别人分离的。 •B.自我本身是统一的,其需要、动机、反应模式设可以整合一致的,而 且从时间上看自我有一种发展的连续感。 •C.所设想的自我与所觉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并深信自我 追求的目标及为达到该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被社会所承认的。
• 一方面,是对自己持过高的要求,即 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使自己的“ 完美”期望常常受挫。
• 另一方面,则是对自己的苛求,即对 自己的“不完美”之处看得很重,甚至连 小问题都不放过,结果难免自怨自艾、悲 观自责。
全面认识自我
23
• (2)帮助大学生合理运用社会比较 策略,尽量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10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以学习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 (4) 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11
• 3、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 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 强烈的独立意识与反抗倾向
15
• 具体体现: •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 ——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 •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 —— “我是谁?”的困惑
16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 ——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1)含义 • 自我同一性就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 •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 •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是个体在寻 •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 •的一些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 •的思考和选择。 • 发展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称为 • “第二次心理诞生”。
高年级的大学生己接近青年中期末,就要跨进社会,面临工作和独 立承担生活担子等问题,青年晚期的择业、成家立业等因素已开始 影响他们。
研究发现,现阶段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 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性:
半成 人感
1、自主性与依赖性共存。
社会地位的变化带来的“成人感”,使得大学新生在时间和空 间上都获得了较大的独立行动的自由,并且要求自己尽快摆脱依赖 性,得到和成人一样的尊重和理解。但由于习惯心理的作用,尤其 是在经济上还需要依靠家庭,在学习上还缺乏自学能力,在思想上 还比较单纯,社会阅历和经验还不够,因而往往志大才疏,眼高手 低,渴望得到具体帮助。这种依赖性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等待心理。 等待老师的关心和指导,等待同学的友谊之手,等待父母的经济支 持等等。
二、大学生 的自我意识
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关于自己、以及自己 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观念系统。
古希腊人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类的 最高智慧。
• (二)自我意识的分类
• 1.从形式上看
• 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 体验、自我调节。
– 自我认识: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图式、
5.异性间吸引与隔离的冲突。 大学期间,异性间的吸引是正常而又自然的心理现象。但在 刚进大学时,有的新生受习惯心理的影响,对男女交往过分 敏感,导致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
同一性 对 同一性混乱
总之,大学时期是“心理断乳” 的关键期。 “心理断乳” 意味着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 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建 立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一过程中, 众多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 善,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 自我期望就是通常所说的抱负水平,是 一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 能达到的成就目标。
• 个人的成败感,实际上就是个人的抱负 水平与实际成就之间所产生的“负差”( 成就高于抱负)与“正差”(成就低于抱 负)时的主观体验。
努力完善自我
25
(4)帮助大学生走出“我是谁”的困境,在实践 中形成自我同一性。
TITLE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 分析
一、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期,即属于青年初期 和青年中期。
其中,低年级的大学生,仍有许多心理特点和青年初期的高中生很 相似,不过由于已经入大学,其环境条件、主要目标、所处的社会 地位以及人们对他们的看法等,都对其心理特点有所影响。
3.交往性与闭锁性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逐渐开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但他们对自己内心 世界的认识还处在模糊不清、很难把握其实质的阶段。把一些事情看得很“神秘”羞于 对人启口,而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闭起来,常常莫明其妙地陷入孤独寂寞的心境之中。 然而,青年人又有着与人交往的强烈需要,不仅需要有亲密交往的知己,也需要加入一 个团体以满足心理上的归属感。这些显示了大学生的交往性与闭锁性的矛盾和冲突。
• 而同一性失败,个体就会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 感,很难建立不因时间、环境或角色变化的一致的 人格,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体验到孤独、人格的 分解和羞怯感,无法体验成就感。
22
五、大学生自 我意识发展的
教育
(1)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的矛盾
• 过分追求完美常常表现在相辅相成的 两个方面:
19
• B、同一性早闭 • 这类青少年也没有从同一性危机中取得
任何经验,但对特定的目标、价值及社会 角色已过早地接纳来自家长或权威的意见 和安排,其间没有经过真正的价值评判。 • C、同一性拖延 • 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正经历着同一性 危机并积极探索自己的价值定向,努力发 现能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稳定的同一性。
29
• (四)认知失真的特征
• 1、根源在于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 2、不合理认知一旦成为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便具有无
意识性和自动性; • 3、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心理平衡; • 4、越是具有不安全感的人,其认知越容易失真; • 5、感情色彩较浓的关系中容易失真。
30
• (五)当代大学生认知失真
18
•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 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确立过程中存在不同
的状态,马西亚曾对自我同一性状态作了划 分: • A、同一性混淆 • 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既没有从同一性危 机中取得经验,也没有解决当前的发展危机 ,陷入没有确定的目的、价值或打算的困境 ,这是一种最不成熟的同一性状态。
12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 有一首歌《月光花朵》在大学很盛行:“我这 年纪象当爹的人了,可我现在还是爸妈养活着。我 今年23了,狗屁都不会干,自私无聊爱慕虚荣人 还挺贱,老妈说,你就在学校给我好好的念,我嘴 上说这容易心里却在犯难。我是社会养活的宠物还 是废物?苟且地活着是我的权利还是义务?别看在 学校人五人六,书到用时方恨少心里有数……我学 得很失败我觉得很无奈,那个曾经充满理想的孩子 在变坏;看着鲜红的65分激动不已(过了),这 算不算堕落,我不停地问自己……”
31
•(六)几种认知效应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光环效应 •4、刻板效应 •5、投射效应
32
•(七)认知治疗与认知改组
•1、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ABC疗法) •A诱发) • D :驳斥非理性的观念 • E :获得新而有效的理性哲学,以合宜的思 考代替不合宜的思考。 • F :新的情绪状态,不再感到有严重的焦虑 和消沉,再感到沮丧和自我责备,在不同的情 境中会有适当的感受。
20
• D、同一性达成 • 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已解决了同一性危
机,他们对职业、性别定向、政治观念、宗 教信仰等已臻于定型定向,这是一种成熟的 同一性状态。
21
• (3)自我同一性可增强个体的自我力量的 作用
• 高自我同一性的大学生,有积极的自我意象、高 自尊,能够自我接纳并能有较多的自觉性,能有计 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有良好适应机制。
大学教育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帮 助学生寻求独特的个性风格,获得内在连续感和自 我一致性,发现真我和在社会中的位置。
对自我要有忠实感,保持自己的人格与家庭需要、 社会需要等社会现实之间的平衡。
经过认真的思考,在经历自我分化到自我整合的 过程中,在不断的矛盾和冲突中确立起独一无二的 自我同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