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护忠灵初心日月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1
■俞志华
在安徽省凤台县丁集乡西四公里的幸福沟畔,有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
陵园内松柏茁壮,花团锦簇,墓、碑、馆、亭、桥、廊、门、雕等建筑设施,布于其中,清新幽静,肃穆庄严。
每逢节假日,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及周边群众都会结队前来参观、凭吊、祭扫,在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入团宣誓等活动。
特别是在每年烈士纪念日,县委、县政府都在这里举行盛大悼念活动,追忆先辈事迹,学习英烈精神。
烈士陵园内立有一座特殊的碑碣,尤为引人瞩目。
该碑虽然不是烈士碑,却挺立于烈士碑群;碑主人虽然不是烈士,却与烈士息息相关,同样被人们崇敬和颂扬。
碑主就是55年义务守墓人李文传。
李文传,丁集乡郭徐村人,中共党员,1933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
父母早逝,8岁时进庙当了“小和尚”。
1948年解放军途经家乡,他弃庙还俗,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协助农会,搞剿匪反霸、减租减息等运动。
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和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风范,他历历在目,深深烙在心底。
1948年10月,为解放凤台城而牺牲的李振海等
14名烈士遗体运到板张集后,李文传和乡亲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含泪掩埋了众位英雄。
但李文传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英雄的事迹常常萦绕耳边,烈士的遗容时时浮现眼前。
次年,16岁的李文传义无反顾地做出了一个决定:终身为烈士护灵守墓!
李文传就住在离烈士坟墓不远的地方。
白天,他在坟地四周栽林木,种花草,培土、浇灌;夜晚,入睡前他总要到烈士坟墓四周转上几圈。
为使花木生长肥料充足,他到40里外的凤台县城拉粪,清晨鸡鸣上路,晚上夜幕降临到家,一天累下来,浑身象散了架。
但他却不觉得苦。
在李文传的精心管理下,原本荒草萋萋的坟地,日渐彰显出勃勃生机。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李文
传长大成人,结婚生子。
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但李文传守墓的心一直都没有动摇松懈过。
为了看管好烈士坟墓,来墓地放牛放羊的被撵走了,想在烈士坟边开点荒地的被拒绝了,要在通往烈士坟的路上做场打麦的被说服了。
为此,难免会“得罪”一些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他认真执著的精神,慢慢地理解了,并对他敬重起来。
烈士坟墓地势比较低洼,雨季容易积水,他就在坟墓旁挖了排水沟,让水绕过坟墓;坟墓周围的稻田需要灌水,他怕淹了坟地,便带领全家及早筑起了拦水堤。
为便于人们扫墓,他用架子车从1公里远的自家承包地里取土,修起了一条长40米、宽2.5米的土路。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
每年清明节,李文传都要带领全家拜谒烈士,即使家里经济再困难,他也要买上一盘鞭炮,到坟上燃放,寄托哀思,并谆谆教导子女,不忘英烈,牢记历史。
2001年清明节前夕,李文传为了配合学校通过祭扫烈士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二儿子李学成一起逐村逐校联系扫墓之事。
4月2日,父子俩连续跑了瓦岗、丁集、许庙等学校返回时,70高龄的李文传
三代护忠灵
初心日月长
铁军·老区(与江苏省老促会联办)
TIEJUN ·LAOQU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决定,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国家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从此迈上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
史性成就,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9月中旬,安徽省灵璧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新四军老战士座谈,歌颂40年改革开放巨大成就。
老战士们畅所欲言,总结了40年取得的“十高”成就:国民经济持
续高速增长;科学种田,粮食稳产
高产;高科技成果辉煌;高速铁路世界领先;高速公路联网;居住改善,高楼林立;个人收入步入中高阶段;生活步入高消费;人均年寿增高;大国外交,国际地位高。
(周广胜)
灵璧县新四军老战士畅谈40年改革开放成就
2018.11
不幸被一辆手扶拖拉机碰倒,腿部受了伤。
第二天清晨,李文传考虑到宋塘、刘庄、炮楼等学校还要联系,不顾老伴劝阻,又一瘸一拐地和儿子李学成上了路。
由于李文传父子的宣传到位,清明节那天,丁集乡12所中小学,14个行政村部分干群近万人参加了扫墓活动,使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2004年初,凤台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兴建板张集烈士陵园。
李文传听到这个喜讯后,十分高兴。
然而,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烈士陵园建成便溘然去世。
在弥留之际,他拉着与他共同守墓20多年的二儿子李学成的手,反复叮嘱:“我不行了,以后守墓的责任就落在你的肩上了,这些烈士都是我们的亲人,一定要好好地守着、护着,每年清明节上坟,别忘了代我给烈士们磕个头!”二儿子李学成含泪答应了父亲,并下定决心要像父亲那样,用毕生的精力为烈士守灵护墓,为烈士陵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4年10月,板张集烈士陵园建设正式开工。
李学成带领全家上阵,和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同志一起,投入了建设陵园的紧张战斗。
他白天帮助施工人员搬运材料,晚上负责看管。
个别村里人想要一点建筑材料,被他一一拒绝。
村里人被他的爱心感动,工地上很少丢失材料。
陵园里建筑用的几千块石料,需要一块块的搬卸,一件件组装,李学成一直配合、协助技术工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陵园里栽植了各类林木花卉2000多棵,棵棵都浸透着李学成的汗水,从运输树苗到打穴、栽植,他每个环节没少参加。
他发动妻儿一起上阵,就连70多岁的老母亲也忙着送茶送水。
特别是给2000多棵林木花卉除草、浇水、施肥和喷药,是件工作量大、经常性的体力活,他拖着扭伤的腰,一干就是一天,累得连饭都不想吃。
他说:“也真奇怪,每到这时,想起父亲的话,到烈士墓地走一走,也就不感到太累了。
”
2007年陵园扩大面积,需要征用陵园四周的土
地,李学成二话没说,拿出自己2亩承包的好地,同邻地进行调换,保证了按时开工。
有人说:李学成吃亏了。
李学成说:“吃亏不吃亏,自己最清楚。
我这样做,一算是对父亲尽了点孝;二算是对烈士报了点恩,比起父亲来,我差得还远。
”
2007年4月份,解放战争时期在凤台做地下工作被敌人杀害的胡之光(女)烈士的遗骸,移葬板张集烈士陵园。
李学成听说烈士生前爱花,他怀着敬重的心情,在烈士墓周围栽满了菊花、月季、兰花等多种花卉。
烈士的外孙女林小玎女士从日本回来给外婆扫墓,见到外婆躺在鲜花丛中,十分感动,一再表示感谢。
李学成说:“要感谢的是先烈们,没有他们,哪有我们今天!”
伴随着板张集烈士陵园的几经扩建与完善,陵园相继被评为淮南市、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和少先队安徽省工作委员会联合命名为“民族精神代代传”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被共青团淮南市委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凤台县国防教育基地”。
每年的春节和清明节,李学成都要延续父亲的惯例,把全家人带到陵园里,行礼拜祭,教育子女要像爷爷那样,尊敬烈士、爱护陵园。
如今,在烈士陵园接待服务人员中,又多了一位年轻人的身影,他便是李学成的儿子李杰。
他说,一定要学习爷爷奉献大爱的守灵护墓精神,随时接好父亲的班,管好陵园,守护英烈。
今天,当人们在缅怀先烈、学习先烈革命精神的同时,忘不了55年义务守墓的李文传和继承父亲遗志,为建设烈士陵园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李学成,以及协助父亲管理陵园的李杰,是他们祖孙三代人,用真心和大爱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乐章,受到了人们尊敬和赞扬。
2017年,李文传、李学成、李杰祖孙三代被评为全国好人,上了国家级“好人榜”。
(作者系安徽省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
刘顺发)
铁军·老区(与江苏省老促会联办)
TIEJUN ·LAO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