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交友观及现代意义探究
浅谈《论语》中的朋友观及现代教育意义

浅谈《论语》中的朋友观及现代教育意义作者:赵芳芳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12期摘要:《论语》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简短的语录中包含着孔子的治国理想、道德观念、教育思想以及立身处世的诸多道理。
朋友作为古代五种人伦关系之一,《论语》中有关“朋”和“友”的记载不在少数,内容上涉及择友之则、处友之道和君子之友等。
本文以《论语》中所体现出的朋友观为切入口,探究其蕴含的现代教育意义。
关键词:《论语》;朋友观;现代教育意义《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经过岁月的打磨和沉淀,收获了一批又一批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读者。
居庙堂之高者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处江湖之远者得以窥见安身立命的根本。
《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主要扮演的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
孔子所传授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传播文化知识,还涉及许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而与朋友相交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与朋友相交这一点上,孔子知行合一,言传身教。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朋友观,看到一个更加立体、丰富的孔子形象,还会从中得到许多交友启示。
一、字形起源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往往就具有表示意义的成分。
从字形起源来看,甲骨文已经出现了“朋”字。
“朋”的甲骨文字形像两串贝系挂在一起。
“朋”的造字本义为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说文解字》说:“朋,辅也。
”而友的甲骨文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
友的造字本义为朋友。
《说文解字》:“友,同志为友。
”从造字本义来看,朋和友都有辅助、帮助的意思。
《周礼》首先对“朋”和“友”做了明确区分,“同师曰朋。
同志曰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彼此有交情的人都可以称为朋友。
二、《论语》中的“朋”和“友”据统计,《论语》中“朋”字出现过1次,“友”字出现了19次,而“朋友”总共出现过8次。
“朋”字出现的频率最低,但《论语》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通“悦”,意为欣喜,欢乐。
浅谈《论语》知人交友的智慧

浅谈《论语》知人交友的智慧摘要:《论语》中所蕴含的交友智慧,仍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汲取。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朋友”一词进行概述分析;并对《论语》中的知人交友智慧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对《论语》中知人交友智慧的现代意义与价值进行分析与论述。
以供读者的参考与阅读。
关键词:论语;知人交友引言:孔子思想的内涵极为丰富,对我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与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论语》中所表达的交友智慧,仍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对《论语》中的“朋友”界定进行概述与分析通读《论语》会发现,当中涉及到“交友”的内容较多;而在各种典籍当中,也有对“朋友”一词的描述,如《周礼注》将“朋友” 表述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1]。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朋友”二字都具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在西周时期,“朋友”依附于血缘的关系,而到了春秋时期,“朋友”与血缘关系已进行了脱离,即可存在于不同族人当中,跳出了原有的既定范围。
所以,孔子时期的朋友关系,则具有多样性、开放性。
而现代社会的“朋友”,不仅是指交谊之情深厚的人,也可是指恋人或交情普通的人。
在《论语・学而》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朋”特指志同道合之人。
二、浅析《论语》中的知人交友智慧(一)在交友的过程中,注重修身立德“以友辅仁”是儒家进行交友的主要目的之一。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即当个人可以主动的对“礼”(道德规范)进行实践,就是“仁”。
而由于各人特质不同,所以“礼”的践行,则各有侧重。
通常“礼”的践行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进行“内修”,即对照道德规范,进行不断的自我反省、改善,进而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
另一种则是“外修”,即在实际的生活与工作当中,运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有效协调与他人、集体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无论是内修或是外修,都需要以与人交往为前提,通过“择其善者而从之”,进行自我的修身、塑德。
个人在进行交友时,需要端正自身的交友目的,将“以友辅仁” 作为自身的交友价值并将此贯彻于实践当中,从而使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与道德修养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这本经典书籍探讨了各种主题,其中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
本文将深入研究《论语》中涉及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章节,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2. 重视友情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忠诚、信任、尊重和互相帮助之上。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朋友之道,言不可以不慎也。
”这表明与朋友之间的沟通必须谨慎而诚实,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尊敬长辈孔子强调尊敬和顺从长辈的重要性。
他认为年长者应该受到尊重和恭敬,并且年轻一代应该遵循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例如,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意味着在与长辈交往时,应该更多地倾听和遵循他们的指导,并通过行动来展示对他们的尊重。
4. 礼仪之道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交礼仪的教诲。
他强调了以恭敬和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注重仪容仪表、守约和照顾他人感受等方面的重要性。
例如,在《中庸篇》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这表明我们应该尊重前辈的经验和知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行为中。
5. 公正和公平《论语》也强调了公正和公平对于维持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被平等对待,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
在《雍也篇》中,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这说明一个人除了外貌修养之外,内在品质同样重要。
6. 结论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宝贵教导。
这些教诲从古代承袭至今,仍对我们的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应该理解并应用这些原则以建立和谐、尊重和友善的人际关系,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以上是对《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主题的简要回答,请按照您的需求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交友观一直是社交话题中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经典《论语》中的交友观备受关注。
以下是本文对《论语》中交
友观的探讨。
一、“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中“言必信,行必果”一章,强调了人际交往的诚信与行动力。
作为朋友,应该说到做到,不说空话。
对人对事充满责任感,才
能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在交友中获得更多信任和支持。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强调了学习和成长的重
要性。
交友不仅是为了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更是为了不断吸取优秀
人士的经验和知识,学习其为人处世之道。
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
人相处,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开阔和提升。
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强调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
合
适的交友可以激发个人潜能,不当的朋友可能会对我们造成消极的心
理影响。
因此,在寻找交友对象时,需要仔细甄别,选择身边的人对
我们有益的好友,避免跟随不良的行为和思想。
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一论述,强调了为长远规划而努力的
重要性。
在交友中,应该将目光长远放置,选择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为伴。
这样的好友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地规划自己
的未来。
综上所述,《论语》中所包含着的交友观,从诚信、学习、环境选择、长远规划等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朋友处世之道。
在社交中,我们
需要协调自己的心态,积极选择优秀的朋友为伴,不断提升自己,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及其当代启示

文教专论WenJiaoZhuanLun【摘要】《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可以分为如何择友与如何待友两个方面:在择友时,我们要多和正直、诚信和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不要和巧言令色、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交朋友,交友前要从言行全面考察对方;在待友时,要坚持仁义、忠信、宽恕、有度的原则。
《论语》对当代人们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启示:应修身养德、正确交友、以友辅仁。
【关键词】《论语》;交友之道;启示《论语》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很多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朋”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朋友的涵义相近,但又有所不同。
以《论语•学而》开篇的“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例,关于此处的“朋”字的涵义,各家注解不尽相同。
朱熹讲: “朋, 同类也。
”①刘宝楠则讲“同门曰朋”,又依据宋翔凤《朴学斋札记》中的相关解释进一步指出,“朋即指弟子。
”②杨伯峻则把“朋”理解为“志同道合之人”。
③钱穆也讲: “ 朋, 同类也。
志同道合者。
”④我们依据现在大多数版本,将朋友理解为志同道合之人。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大致可以分为如何择友和如何待友两方面。
一、如何择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这里,孔子告诉我们,要多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这三类朋友对我们的发展是有益的;不要和“便辟”的人、“善柔”的人、“便佞”的人交朋友,对于此处的三类坏品质,各家注解也是不尽相同。
朱熹讲:“便辟,谓习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况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见闻之实。
”⑤这样的解释正好与前三种益友的品质相反。
杨伯峻则认为,便辟即“谄媚奉承”,善柔即“当面恭维背面毁谤”,便佞即“夸夸其谈”。
⑥李泽厚更加简明的将这三个词译为虚浮、圆滑、夸夸其谈。
这三种注解有所差异,但这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把握其基本含义就可以了。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论语》中的朋友观对现代的启示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论语》中的朋友观对现代的启示陈珂 长沙理工大学摘 要:《论语》共20篇,492章,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朋友的论述。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有关朋友的内容进行分析,来讨论应该结交怎样的朋友、如何和朋友相处以及朋友之道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论语;朋友;交友作者简介:陈珂(1992-),女,汉族,湖北仙桃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66-0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在迅速增长。
朋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我们对于“朋友”概念的界定却越来越模糊。
一、朋友的选择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孔子认为朋友可以分为两类:益友和损友。
有益的朋友正直、诚实、博闻广识;有害的朋友善于谄媚逢迎、背后诽谤、花言巧语。
孔子提倡结交益友,不主张结交损友。
虽然当今社会,朋友是我们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结交朋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益友,可以完善我们的品德,提高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内涵。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花言巧语,奴颜婢膝,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过分的恭敬,左丘明以此为耻,我也以此为耻。
藏匿着对某人的不满和怨恨,表面上还要和这个人做朋友,这样的行为,左丘明以此为耻,我也是。
我们不能被他人的夸赞之词蒙蔽双眼,轻易地把巧言令色之人当做朋友。
对于这类人,不仅不能视之为朋友,还要尽量远离他们,替他们感到羞耻。
同时,这也告诫我们,当与他人交友时,要真心相待,不能成为表里不一的人。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涵盖了伦理道德、教育、政治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章节中,孔子多次谈到了交友的重要性,强调了交友应该怎样选择和维护。
本文将围绕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问题展开探讨,旨在深入理解孔子对于交友的思考和看法。
一、真诚待人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多次强调了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人际交往中的理解。
孔子认为,与人相处不仅仅要求别人了解自己,更需要自己了解别人。
只有真诚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二、知人善任在交友中,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怎样待人,还要懂得怎样选择与自己合适的朋友。
孔子在《为政篇》中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他认为,交友要谨慎,选择那些真心待你、值得信任的人为友。
不要被别人的虚华所迷惑,更不要因为表面上的利益而放弃对人品的考量。
三、以友为贵在《里仁篇》中,孔子提到了友谊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友于义,小人友于利。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朋友应该以道义为依归,而不是个人利益。
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价值观上的,它不应该受到私利的干扰。
四、交友之道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给出了一些关于交友方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建议。
他说:“与君子交,其欲也真。
无欺也。
与小人交,其欲也真。
”这说明在交友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并保持真实。
同时,要区分君子和小人,与君子交往真诚,不欺骗对方;而与小人交往时,要保持警惕,防止受到其利用。
五、修身齐家治国孔子在季康子篇中提到了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吸引真正的朋友。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家道,而不孝;其养其身,而不致;故能行其家道。
”这句话表明,只有自己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他人的认可。
六、修养和品德在《公冶长篇》中,孔子述说了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说:“公冶长可以矣。
仲于菡萏,人如果菡萏。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1)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1)交友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交友的态度和方式,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观念。
在《论语》中,儒家思想提出了严谨而深刻的交友观,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交友也同样适用,下面我将透过《论语》来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交友的观念。
一、“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传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精神观念,即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尊重对方、平等相待,不要自以为是,时刻以学习的态度对待他人。
同时,这种观点也提醒我们,交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自己的人际影响力,时刻保持清醒自觉,以至于对别人的表现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表现也能够在别人的观察下及时发掘和改进。
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表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选择优秀的人作为交友对象,与其为友可以得到更多的经验和忠告,提高自己的品德风范。
反之,如果我们与那些不良的人交往,无疑会导致我们的道德品行下降,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正义之交正义之交也是《论语》中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这方面,儒家思想明确表示,友谊存在的意义在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实、有价值的感情。
互相看到、分享、支持和鼓励对方的提升和进步,这种友谊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我们自己。
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友谊和人情关系的处理中,要秉持正义的标准,不偏不倚的处理好周围人的关系。
四、知己之交《论语》中还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知己之交的价值在于与朋友之间建立起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在此之上的交往关系是比较稳定和长期的。
通过认识对方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我们可以找到话题,并且能够相互理解,从而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而且能够给双方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儒家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交友原则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我们在现代的交友活动中,不妨也可以参照这些教诲,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建立起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论语交友篇读后感

论语交友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记录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的“论语交友篇”是孔子关于交友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论《论语交友篇》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首先,孔子在《论语交友篇》中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
他说,“朋友之于人也,如饮食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就如同饮食一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且,孔子还强调了“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和优秀的人为伍,会受益匪浅,而与不良的人交往,则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交友观念和交友方式,希望能够结交更多优秀的朋友,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其次,孔子在《论语交友篇》中还谈到了做人的原则和道德。
他说,“为人之道,与人方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就是要与人方,要待人以诚,要讲究诚信和正直。
而且,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遵循的做人准则。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做人的道德和原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希望能够更加注重道德和原则,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最后,孔子在《论语交友篇》中还谈到了学习和修养。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够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够不至于陷入困境。
而且,孔子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这也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修养方式,希望能够更加注重学习和修养,不断地提升自己。
总之,《论语交友篇》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交友、做人和学习的重要性。
浅谈《论语》中的交友智慧

浅谈《论语》中的交友智慧【摘要】《论语》,以谈话录的方式,辑录了孔子及弟子们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是吞吐人生智慧的汪洋大海。
《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有着包罗万象的价值体系,“孔颜”人格,自古以来有着独特的感召力,其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始终激励人们不要碌碌无为。
孔子的思想,历久弥坚,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将从交友之道这个方面探寻《论语》中所蕴含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关键词】《论语》;交友之道;现实意义《论语》这部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无形之魂,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
《论语》这部看似只言片语的华夏“圣经”,其文、史、哲、人生、为政、教育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反映孔子“仁”、“礼”的核心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土壤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论语》,虽不能像北宋政治家赵普所说的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但通过《论语》的阅读,可以明白做人、处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些道理,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中,顺其自然,适应环境,立身处世,不至于陷于不仁不义之中。
一、交友之道在《论语》中的体现一个人有什么样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
良师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
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
(一)、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论语》中的交友观及其当代价值

相处 。
首先 , 交诚信之友 , 要 以诚 相 待 。孔 子 把 朋 友 分 为 “ 益
友” 与“ 损友” 两种 。“ 益友 ” 即“ 友直 、 友谅 、 友多 闻” ( 《 论 语
・
占有 重 要 地 位 。 由 此 可 见 , 孔子 十分 重 视交 友 , 把 友 情 放
在 了重 要 的位 置 上 。中 国 自古 就 有 “ 以史为鉴 , 以友为镜 ”
以 诚 相 待 。即 使 遇 到 “ 朋友 死 , 无所 归” ( 《 论 语 ・乡 党 》 ) 的 情况 , 孔子也毫不犹豫地 伸出援助之手 。
其次 , 交 友或 朋 友 之 间 的 相 处 都 应 采 取 中 庸 原 则 。
“ 中庸 ” 一词是 由孔 子首 先提 出 的 , 始 见 于《 论 语 ・雍 也 》 :
厚 之人 , 也 指 恋 人 或 者 是 只 有 普 通 交 情 的 人 。在 古 代 , 其
解 释非常广 , 如 在《 论语 ・ 学而》 中, 子 日: “ 有 朋 自远 方 来 , 不亦说乎 ! ” 此 处 中 的“ 朋” 字 特 指 志 同道 合 者 , 与交情无关 。
第1 4卷 第 3期
2 0 1 5年 6月
淮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UAI BEI P ROFE S S I ONAL AND TECHNI CAL COLLE GE
Vo 1 . 1 4 No . 3 J u n . 2 0 1 5
《 论语》 中“ 友” 字共 出现 1 9次 , “ 朋” 字 共 8次 , “ 朋友 ”
一
的 十八 大 报告 中 作 为 对 个 人 层 面 的 要 求 被 提 出 , 孔 子就 曾 提 出“ 人而无信 , 不知其 可也” ( 《 论语 ・ 为 政》 ) 的思 想 。子
探讨《论语》审视孔子的交友观

探讨《论语》审视孔子的交友观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首创语录之体。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即“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朋友”作为“五伦”之一,在《论语》中字字句句皆是金玉良言,其阐述的交友之重,择友准则和交友之道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交友之重《论语》共20篇511条,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条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把朋友从远方来看作是人生一大乐事。
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交友之道中最早最具影响的一句名言。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一位多年未见的好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聊起彼此的当年,曾今的梦想,曾今的疯狂,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和感动的事。
这无疑给我们快节奏,电子化的,冷漠而枯燥的机械生活到来了抚慰和能量。
人是群居动物,不能脱离社会群体,个体是集体中的个体。
孔子在《论语》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广交益友,对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又如孔子所说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乐多贤友”便是在提倡广交朋友。
“多贤友”会使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有意义,更加精彩,与友畅谈不仅可以带来身心的愉悦,还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
交友固然重要,但择友更是重中之重。
2 择友准则《论语》中也不乏对择友准则的阐述。
其中最著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莫过于《论语·季氏》中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益者三友”是指那些正直、诚实、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人。
“损者三友”是指那些谄媚拍马、两面三刀、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朋友,这些人终究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论语》交友观及现代意义探微

《论语》交友观及现代意义探微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有关人心态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交友有着重
要的观点。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君子以乐其言,而友其言’的观点,他主张要以和谐友好的态度与他人相处,表达出关系的可贵性,彰显自身的仁德作为人的品质。
再次,孔子认为“言之,以心为主”,提倡当交友时,应该以自然自由的心态来交往,不要拘泥于表面和行为,否则会令一切都失去本该拥有的纯真和舒畅。
《论语》提出的交友观寓意深远,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现代社
会的竞争激烈,人际交往十分复杂,很多人会遇到挫折或失败的问题,因此社会需要促进友谊、和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如孔子所说,人际间的交往应该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以心为主,不受形式的累赘。
因此,珍惜友谊,相互尊重是人们友谊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总之,《论语》给出的交友观令人受用无穷,其中提出的以乐其言,而友其言,以心为主的原则无疑将大大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我们拓展社交圈,培养感恩态度,提升自身的修养。
《论语》交友观的实质及其当代启示

《论语》交友观的实质及其当代启示
论语中交友观的实质,是建立在以保持自身品德正直、坚持道德准则以及关爱他人和社会为基础的友谊之上。
孔子认为,以节俭、勤奋、诚实、宽容、忠诚、善良、诚实、慷慨、宽容和礼貌为基础的友谊,才能够持久而稳定。
他还认为,友谊应该以善良、诚实和勤奋为基础,避免任何虚伪和谎言。
孔子的交友观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社会关系模式,它强调了对友谊的尊重、关怀和支持,同时也强调了道德准则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孔子的交友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的观点告诉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友谊,首先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以诚实、宽容和礼貌为基础,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持久而稳定的友谊。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及其现实意义《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所要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
《论语》中有许多人际关系的具体反映,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孔子的部分思想。
归根结底,人际关系是以“仁”为基础的,这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从中又可以引申到许多方面,比如本文长辈与晚辈之间应注重的礼节,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与朋友相处的准则,还有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法等等。
本文就着重从《论语》入手,探讨其中的人际关系所包含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际关系仁论语家庭交友师生一、序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与人发生关系,人际关系是人生存于世所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基本问题。
人是社会动物,人总是生活在一个个群体之中,群体越多,社会活动也越多,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复杂。
当然,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质和人格,有不同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利益需求。
在这个人人都追求个性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面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手足无措。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也就这一问题有过深入的探讨。
《论语》便是最好的体现,其中蕴含的一些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论人际关系的根源,无非就是对己对人的利益和弊害,因为趋利避害,才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
人们在处理利害问题时所持的心态和所用的方法不尽相同,所引起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同时,一个人的利害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如果不顾及别人的利害必然会遭到抵制。
所以处理利害问题时必须考虑人际关系,紧张恶劣的人际关系是危险的,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最长久,也是最有利的。
其实说到底孔子的学说主要内容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中心“仁”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依自己的仁德心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分内外两方面,内则忠,外则恕;爱人而惠,克己而忍。
用仁义之道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高深的谋略,可以实现“不战而屈人”的最佳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总要去做一个无私奉献的老好人,行仁义之道也是有目的的,只不过“仁者先难而后获”,这样就可以名利双收。
试论《论语》中的交友观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考查试论《论语》中的交友观及其现实意义日期:2015年11月20日0514615李谈词内容摘要:中国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可见论语的意义非凡。
而《论语》中19 次提到“友”字,涵括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交友方面一些问题,如注重交友的益处、如何交友和待友之道等。
其中朋友间可以相互帮助、提高,避免孤独、增加情趣;交友要做到诚实守信,交益友、不交损友;朋友相处应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保持适度的原则等交友观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解析《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并对它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进行思考,意图将这部古老典籍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关键词:《论语》交友朋友现实意义中国文化导论结业论文试论《论语》中的交友观及其现实意义一、以诚待友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学而》)孟子则将“信”视为处理“五伦”之一———朋友关系的道德准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吕氏春秋•贵信篇》中也提到:“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
”古人把诚实守信作为交友的重要原则。
以诚待友的关键就在一个“诚”字,“诚”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内意味信实无欺或真实无妄。
同时《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诚”是天根本的属性,努力追求诚已达到呵护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
而在当代生活中,论语中以诚待友的思想并没有随时间而褪色。
现在的生活较之古代,便利的交通信息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在当今金融市场旺盛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增多,这更要求我们应将以诚待友作为自己的处世准则。
人若终日以虚情假意对待朋友,则如同始终带着面具在人世间苟活,岁月总有一天会撕毁他伪善的面纱,而唯有以诚待友才能在人世间活的率性洒脱,无拘无束,同时这样得来的友谊才会历久弥真,朋友之间的感情才会坚不可破。
谈谈《论语》中的交友观

谈谈《论语》中的交友观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把酒言欢是件快乐的事情,但在古文当中,朋与友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单词,“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其实就是同学,而同志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说交友一定要交那些与自己有相同志趣爱好的朋友,那些与自己三观不合的人,干脆就不要去交往,你不必委屈自己,也不需要虚情假意虚与委蛇,两个三观不合的人,注定是走不到一起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无一例外。
所以孔子很冷静地提出了一个论断,叫“无友不如己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尿不到一壶,干脆点,一拍两散再不相见。
交友当以爱人为上。
孔子“仁学”的核心是“忠恕之道”,排在第一位的是“忠”,“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相互扶助,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电话,我就能够知道朋友的难处,我就应该倾力相助。
因为爱是相互的,你想成功你应当先帮助朋友成功,你想立足于社会,你应当帮助朋友立足于社会。
如此朋友守望相助共同走向成功,然后回首往事,心情安然淡然,快乐且温暖。
交友应该有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胸怀。
孔子“仁学”的第二条核心思想是“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应当有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道德之心,你不想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你就不要强加在朋友身上。
朋友之间的交往,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斤斤计较。
交友时应该睁大眼睛,分清益友与损友。
好朋友温暖一生,坏朋友毁了一生。
孔子告诉我们,交友应当谨慎,要交对你自己有提高有促进的朋友,不要去交把你带上邪路的朋友。
所以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正直的,诚实的学问渊博的人是好的朋友,而那些不诚实,不正直,花言巧语,溜须拍马,诡计多端的人是坏的朋友,早晚要把你带乱你的生活节奏,弄死你,甚至是害死你。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
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交友观及现代意义探究
作者:姜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0期
摘要:孔子对于朋友的态度在《论语》中得到十分集中的表现。
不仅有这对于朋友的作用,还有对于选择朋友的原则等方面都有着十分详细的阐述。
而现在孔子的言论也有着十分深远的现代化意义。
关键词:交友观;论语;现代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都崇尚儒学,并且将孔子的《论语》等作品尊奉为儒学经典,作为指导古代人们基本言行举止的主要参考。
而《论语》中涉及多个方面的哲理,不仅有勉励学习的内容,还有朋友相交的内容。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需要仔细研究《论语》中的各种知识和内容,来为自己所用。
1 《论语》中交友的基本思想内容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古人将其称之为“人伦”。
朱熹曾在自己的《四书章句集注》中曾涉及到,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整个人伦关系分为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分别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
而在这五种关系之中,朋友这种关系的地位一直十分的特殊,它的结合十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加以约束和限制,而作为他唯一的基础,信任和友爱是最关键的,因为懂得朋友之间的相处,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只有更好的与别人相处,才能更好的明白怎么做人。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尽管朋友在上述五种关系中,地位最低,但却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言论看出,孔子极为重视各种人际关系,并且它交朋友的各种理念都在《论语》中得到集中的展现。
1.1 朋友的作用和类型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无论是人还是物体,都可以作为自己的朋友来对待,而朋友也有好坏之分,好的朋友可以相互之间共同鼓励,共同进步。
因此,好的朋友也是人生的良师,既能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还能锻炼自己的品德修养。
孔子对此举过例子,周文王手下有四位贤臣,而自己却有四位好朋友,这四位好朋友分别是颜回、端木赐、颛孙师和仲由。
颜回有着良好的德行,使得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更加亲近;端木赐的人际关系网极广,所以有着更多的人来孔子这里;颛孙师十分的严肃,所以他使孔子自身的光辉更加庄严肃穆;仲由坦直、率真,帮着孔子广阔了自身的心胸,听不到外界对他的攻击。
曾经周文王得到四位贤臣,有如神助,不仅摆脱了纣王,还成立了自己一番事业。
而孔子有着这四位朋友,不仅帮着他朝着更加高阶的方向发展,视野也更加的蓬勃起来,还能够无视四周而来的谩骂和攻击。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分析他的动机,观察他的行为,了解他的态度,整个人的思想品德是不能得到隐藏的。
“德不孤,必有邻”高尚的人是不会
感到孤独的,一定会有品德高尚的志同道合的人才相聚的,人在整个社会中是不能相互孤立的,有句古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在整个社会中是不能孤单的。
从整个外部关系来看,通过一个人所交的朋友的品行,我们就能够判断出属于哪种类型。
而从具体的实际情况中来看,只有在朋友之间,人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与家的感觉不同,因为在家中不仅可以寄托情感,家还有着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在其中。
而朋友却全完不同,因为友情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常情感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还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价值上的认同感。
因为友情的纯粹决定着友情需要共同的兴趣爱好加以维持。
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利用朋友作为自身问题的镜子,彻底了解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在朋友的日常相处之中产生一种共鸣。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喜欢礼乐,喜欢称赞别人的优点,愿意广泛结交朋友,不仅有利于自己,还有利于别人。
“要想成为一个好人,必须要寻找一个好朋友。
”
1.2 交友的原则
孔子对于交友原则,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但不是无原则的滥交,而是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
政治标准是“道不同,不相与谋”,道是立场、观点,是理想、方向,是一个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交友时必须把握的大的原则,“道”不同,便不能交。
认识一致,行动一致,才能结交,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道德标准,就是孔子常说的“君子”、“小人”之分,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认为那种“巧言令色,鲜矣仁”者不可交。
交友有个目的性的问题,思想上互相交流,品德上互相砒砺,学习上互相切磋,工作上互相帮助,有了缺点能够互相规劝、批评;同样,交朋友还有个广泛性、互动性问题。
理解友谊,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合群,能让人接受。
1.3 与朋友交往的准则
第一,交友重在一个“信”字,“信”是儒家提倡的一种诚实不欺的美德,是“仁”的具体表现,被列为“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一。
第二,交友要有正确的态度。
孔子认为正确处理与朋友的关系,首先要端正对朋友的态度,孔子对弟子颜回说:“应该以仁的态度对待朋友。
”颜回遵照这一教导,谦恭、谨慎地对待朋友。
第三,交友必须识人。
孔子批评弟子宰予时说:我以前对你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听你说什么我就相信什么,结果上了你的当,日后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但听你怎样说,更主要的看你怎样做对一个人的了解也不应停留在表面上,孔子主张坚持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交朋友,就是要交有益于自己的朋友。
第四,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
距离产生美,朋友之间的关系相聚相守,固是令人欢欣鼓舞,但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就好像挤公共汽车,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
从朋友间的交往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
2 《论语》交友的现代意义
2.1 诚信为本的交友思想有利于砒砺社会风气
诚信是交友之道,人无诚信则无友。
诚信是为政之德,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宁由此可见,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基础。
2.2 “慎重择人”、“推己及人”的交友思想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广泛结交、慎重择人;平等互利、“推己及人”,是增进友谊,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对于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都是有益的。
孔子把“慎友”作为修养之道的重要方面,主张既要广泛交友,又要审慎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论语》对于后代的交友给与这积极的借鉴,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之中不仅要做好交友工作,还有自习的选择能够利人利已的朋友。
参考文献
[1]郭世明.《论语》交友观及现代意义探微[J].湖南社会科学,2005(4):120-123.
[2]程碧英.谈《论语》中的交友观及其现代启示[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57-59.
[3]刘长远,肖华.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