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查对制度范本(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查对制度范本
受血者输血查对制度
1. 目的
确保输血操作过程中的血液样本采集、标识、移交、输注等环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预防输血相关的医疗错误。

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执行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

3. 要求
3.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3.1.1 确保受血者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输血适应症评估和血型鉴定。

3.1.2 在输血前确认受血者身份,并核实相关医嘱。

3.1.3 准备好正确的血型试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确保有效的试验结果。

3.1.4 标识受血者的输血标本,包括病历号、姓名、年龄、性别、床号等相关信息。

3.1.5 在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3.2 输血操作的查对步骤
3.2.1 验证受血者身份
在输血操作前,医务人员应核实受血者的身份,确保输血用血制品的准确性。

3.2.2 核对输血医嘱
医务人员应查看受血者的输血医嘱,并核对相关信息,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

3.2.3 核对血制品标识
医务人员应核对输血用血制品的标签,包括病历号、姓名、血型、血袋编号等信息,确保输血用血制品的准确性。

3.2.4 核对血制品配血交叉结果
医务人员应核对受血者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结果与输血用血制品的血型是否相符,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

3.2.5 查对血制品与受血者身份
医务人员应同时将输血用血制品和受血者的身份标签放在同一位置,并进行比对,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

3.2.6 确认输血操作意愿
医务人员应询问受血者对输血操作的意愿,并记录相关信息。

4. 监测和评估
4.1 医院应定期对输血操作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制度的执行和有效性。

4.2 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5. 相关记录
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每次输血操作的相关信息,包括受血者的身份信息、输血用血制品的详细信息、输血操作过程中的查对步骤和结果等。

6. 质量控制
本制度的执行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医院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机制,定期进行内部审查和外部评估,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本范本仅供参考,具体的输血查对制度范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以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要求。

输血查对制度范本(2)
输血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输血安全、防止输血错误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面是一篇关于输血查对制度的范文。

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们医院制定了严格的输血查对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输血错误的发生,提高输血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首先,我们要求所有与输血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只有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才能参与输血治疗工作。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输血查对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和实验室技师组成,负责执行输血查对的工作。

在输血过程中,我们采用“三查对”制度。

即在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分别进行三次查对。

在输血前,医生、护士和实验室技师会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配血结果以及所需输血的数量。

确保血液的选择和准备工作正确无误。

在输血中,护士会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检查输血管道是否正常连接,并确保输血速率和输血时间的控制。

在输血后,护士会再次核对血袋和患者的身份,确保输血顺利完成。

此外,我们还要求所有的输血记录必须完整、准确地填写。

包括输血前的检查记录、输血过程的记录以及输血后的观察记录等。

这些记录不仅是对输血治疗过程的总结,也是输血查对的重要依据。

通过建立和实施输血查对制度,我们大大降低了输血错误的风险,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同时,我们也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树立了良好的医疗声誉。

总之,输血查对制度是现代医疗机构必备的一项重要措施。

它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输血错误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输血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输血查对制度范本(3)
(三)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1)医生开具临床输血申请单后,根据医嘱,两名医护人员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到患者床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含rh因子)和诊断,无误后采集血样。

不允许同时采集两个患者的交叉配型标本。

(2)采集患者血样后,采血医护人员必须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签全名。

(3)由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2.取血查对制度
(1)用血科室医护人员持血液制品领取单到输血科取血时,必须与血库发血者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科别、病室、床号、献血者姓名、血袋号、血型(含rh因子)、血液有效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品种和血量、以及血液制品的外观(要求做到血袋无破损,袋口包封严密,标签卡无破损不清,血液无溶血、凝块和污染情况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全名后方可取发血。

(2)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荡,勿加温,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____分钟。

3.输血查对制度
(1)输血前,由两名注册护士共同核对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2)输血时,两名注册护士带病历及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包括rh因子)、输血同意书等,同时让患者自诉姓名及血型,有疑问时应再次查对。

如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需与其家属共同进行确认,同时确认患者腕带标识。

确认与配型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

准确无误后在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黄单)上签时间及双人全名,每组血制品均应有双人核对签名,将血袋号标签贴在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黄单)的背面。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严格按照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

(3)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

输血前、后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更换输血器。

(4)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密切观察”的原则,根据病情、年龄调整滴速。

输血开始后护士应观察2-____分钟,患者无反应再离开。

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装置,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按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进行抢救,并做好记录。

(5)输血完毕再次核对,准确无误后在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黄单)上签时间及双人全名。

将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贴在临床输血流程质控表的背面,采血者及核对者在临床输血流程质控表上签全名。

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

(6)输血完毕后将血袋放置在冰箱的冷____至少保存一天,以备必要时查对。

第十二节临床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版次:
第二版日期:____年____月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护理行为,消除输血安全隐患,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1.医生开具临床输血申请单后,根据医嘱,两名医护人员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到患者床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
龄、民族、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含rh因子)和诊断,无误后采集血样。

不允许同时采集两个患者的交叉配型标本。

2.采集患者血样后,采血医护人员必须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全名签字。

3.由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二、血液制品提取与发放
1.配血合格后,用血科室医护人员持血液制品领取单到输血科取血时,必须与血库发血者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科别、病室、床号、献血者姓名、血袋号、血型(含rh因子)、血液有效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品种和血量、以及血液制品的外观(要求做到血袋无破损,袋口包封严密,标签卡无破损不清,血液无溶血、凝块和污染情况)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全名后方可取发血。

2.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库存血不得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____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3.血液制品发出后一律不得退回。

三、血液制品输注
1.输血前由两名注册护士共同核对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2.输血时,两名注册护士带病历及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包括rh因子)、输血同意书等,同时让患者自诉姓名及血型,有
疑问时应再次查对。

如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需与其家属共同进行确认,同时确认患者腕带标识。

确认与配型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准确无误后在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黄单)上签时间及双人全名,每组血制品均应有双人核对签名,将血袋号标签贴在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黄单)的背面。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严格按照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

3.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

输血前后静脉输入生理文件类别:y-hl-1签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盐水,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更换输血器。

4.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密切观察”的原则,输注前
____min,以1-____ml/min为宜,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适当加快速度,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____ml/min;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____ml/min;年老体弱、婴幼儿及心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____ml/min;输血前遵医嘱执行输血前用药。

5.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并配合临床医师和输血科人员,查找原因、做好核对,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做好记录。

若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及时报告医生,积极抢救处理。

6.输血的时间限制。

血液一旦离开正确的储存条件就有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

(1)全血和红细胞在离开专用贮血冰箱后____分钟内输注,一个单位的全血或红细胞(____ml制备)____小时以内输注结束,倘若受血者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在40-____分钟内完成输注。

(2)机采血小板或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的输注应以患者能够耐受的速度进行。

(3)新鲜冰冻血浆或普通冰冻血浆融化后应在____分钟内输注,如果是成年受血者100-____ml一般应在____分钟以内输完。

7.有多种成分血液成分需要输入时,应优先输血小板。

8.输血过程中监测
(1)对每袋输注的血液应在输血开始前,输血开始时,输血开始后____分钟,输血过程中每小时,输血结束后____小时对患者进行监测(重点放在输血开始后的最初____分钟)。

(2)监测指标为患者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速率、血压、体液平衡情况。

9.血液加温问题
(1)一般输血不需加温。

如输血量较大时可加温输血的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

需要加温的情况为:大量快速输血,成人大于
____ml/(kg·h),儿童>____ml/(kg·h),婴儿换血,受血者体内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冷凝集素。

(2)血液加温应专人负责操作并严密观察,在专用血液加温器中进行,不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加温。

10.加压输血问题。

加快输血方法是加压输血,加压输血应采用专门设计的加压输血器或血泵。

若没有加压输血设备可选择将血压计袖带围绕血袋,然后打气使袖带充气胀起来,可起到加压的作用。

11.输血完毕后再次核对,准确无误后在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黄单)上签时间及双人全名。

将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贴在临床输血流程质控表的背面,采血者及核对者在临床输血流程质控表上签全名。

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

12.将输血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输血开始及结束的时间,输血的种类及量,输血过程中患者的情况,输血不良反应等。

13.输血完毕后将血袋放置在冰箱的冷____至少保存一天,以备必要时查对。

输血查对制度范本(4)
输血查对制度是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输血操作的一个重要程序,是确保血液安全和避免输血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

下面是一篇关于输血查对制度的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就输血查对制度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输血是一项涉及到生命安全的医疗操作,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和执行严格的输血查对制度。

该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查对,确保其与患者血型相合;二是对输血前后的标本进行查对,以保证输血的准确性。

首先,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查对是输血操作的第一步。

当患者需要进行输血时,先要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确保其血液与患者的血型相合。

这一过程要求医务人员仔细核对供血者的身份信息、献血证或者献血卡,并通过血型鉴定实验仔细检测供血者的血型。

只有供
血者的血液与患者血型相合,才能确定其为合适的供血者,并进一步进行输血操作。

其次,输血前后的标本查对是确保输血准确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从供血者提取血液后,必须在输血前对血液标本进行查对,核实供血者的身份、输血血型等信息,并与患者的身份、血型进行对照。

只有在查对无误的情况下,方可进行输血操作。

同时,在输血结束后,还要对输血后的标本进行查对,以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患者的血液安全。

总之,输血查对制度是确保输血操作安全和可靠的一项重要程序。

它通过对供血者血液和输血前后的标本进行查对,确保血型相合和输血准确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血液疗效和更高的生命安全性。

因此,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必须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并注重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和可靠。

谢谢大家!
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