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赤壁赋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到……去
【答案】D
【解析】适:享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答案】B
【解析】“既”是“过了”的意思。
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与我皆无尽也——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答案】C
【解析】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
(4)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_。
【答案】(1)诵明月之诗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3)耳得之而为声
(4)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举:全,都
C.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D.托遗响
..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
【答案】B
【解析】举:举起。
6.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答案】C
【解析】C.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A.介词,被/介词,给。
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
D.介词,同跟/连词,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D.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A
【解析】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
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C.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D.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答案】D
【解析】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A.状语后置句。
B.正常句式。
C.被动句。
9.“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哪一首诗?( )
A.《长歌行》B.《短歌行》
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答案】B
10.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答案】C
【解析】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苏轼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
..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
”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选自《宋史》) 11.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程氏亲授以.书以:介词,拿
B.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若:假设连词,如果
C.虽.禁军且为我尽力虽:连词,虽然
D.锻炼久之.不决之:音节助词,无义
【答案】C
【解析】虽:假设连词,即使。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不足为.外人道也
B.入其.家争斗杀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C.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举匏樽以.相属
D.筑室于.东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D
【解析】D.都为介词,在。
A.动词,做/介词,对。
B.代词,那/代词,他的。
C.介词,用/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13.下列能够说明苏轼治水表现的一项是( )
①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③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⑥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A.①④⑤B.①③⑤
C.②④⑥D.②③⑥
【答案】D
【解析】①说明苏轼对待抓获盗贼的策略,④说明卒长率领士兵筑长堤。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程氏授书讲述古今成败的故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B.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为减轻贫民沉重的赋役和减少河道疏运的危险,访利害,修衙规,自此危害减少一半。
C.徐州水患之时,富贵人家都要迁徙离开,苏轼劝回纷纷逃难的富有之家,说明苏东坡有一定的影响力。
D.在徐州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自率领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
【答案】D
【解析】“苏轼亲自率领家人冒雨增筑城墙”无根据,应是苏轼率领全城人民,以身作则,保住了徐州城。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能做范滂一样的人,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一样的人吗?
(2)富贵人家出城,百姓人心动摇,谁与我一起守城?我在这里,大水决不能毁坏城池。
(3)苏轼在大堤之上修筑临时房子,经过家门也不进入,让官吏分堤守护,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拿书来教他,听到古今成功或失败的事迹后,就能叙述其中的要点。
母亲读东汉的《范滂传》,苏轼慨然长叹,向母亲请求说:“我要是做范滂一样的人,您能答应吗?”母亲说:“你能做范滂一样的人,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一样的人吗?”
当到弱冠时,就能够博览经史,一天能写几千言的文章,喜欢贾谊、陆贽的书籍。
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时,关中从元昊叛乱开始,老百姓的徭役非常繁重,岐下每年用木筏输送南山木材,从渭水进入黄河,经过中流砥柱的危险,衙门的衙吏接连家破人亡。
苏轼了解到它的害处,准备修改衙规,让人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退,从此危害减少一半。
(苏轼)调任密州知府,司农署亲自督促实行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背君命论罪。
苏
轼对提举官说:“违背君命的罪罚,如果从朝廷下达,谁敢不听从?现在从司农那里发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制度啊。
”不久,朝廷知道新法危害百姓,就废除了。
有偷盗的事情发生,安抚司派遣三班使臣率领凶悍的士卒来捕捉他们,士卒凶暴任意妄为,甚至用禁物诬告百姓,进入那人家,与人家争斗杀死了人,并且畏罪潜逃,打算叛乱。
百姓跑到苏轼那里诉说,苏轼扔下他的书信不看,说:“一定不会到这种地步。
”逃散的士卒听说这事后,稍微安心了,慢慢地派人找出,杀了他们。
苏轼升迁为徐州知府。
黄河水冲决了曹村,在梁山水泊泛滥,流淌到南清河,汇聚在徐州城下,大水上涨,不能及时下泄,城墙将被冲塌,富家人都出城躲避水灾。
苏轼说:“富贵人家出城,百姓人心动摇,谁与我一起守城?我在这里,大水决不能毁坏城池。
”驱赶富贵人家回城。
苏轼进入守卫徐州城的军营内,喊卒长说:“河水将要危及本城,事情非常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替我尽上全力。
”卒长说:“太守都不躲避泥水,我们这类小人,应当效死命守城。
”于是,率领他的士卒带上畚锸出城,修筑城东南的长堤,堤起于马戏台,尾止于城墙。
大雨日夜不停,城没有沉陷三版。
苏轼在大堤之上修筑临时房子,经过家门也不进入,让官吏分堤守护,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然后,他又调来民工增筑旧城,制作木岸,以备洪水再来。
朝廷同意他的这些做法。
(苏轼)升迁为湖州知府,上奏章辞谢。
又因为不利于百姓的事情,而不敢说,就用诗来寄托讽喻,以期对国家有补益。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选取他奏章中的话语,并以他写的诗歌中萌生出了诽谤朝廷的罪过,逮捕苏轼关押,并想置他于死地,捶打审讯很长时间没有判决。
宋神宗怜惜他,用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职安置他。
苏轼与田野老夫嬉戏于溪水与山涧之间,在山东坡建造房子,自号为“东坡居士”。
四、语言运用
16.下图是一组真实的照片,二十年前奶奶推着孙子,二十年后孙子推着奶奶,照片拍摄于同一个地点。
请紧扣画面细节,续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时间都去哪儿了,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您却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二十年,您用小小的童车推着我快乐的童年,推着我幸福地成长。
二十年,您身后的小树早已枝繁叶茂,而您却已华发苍颜。
如今,我愿用我的青春年华,推出您
安康的晚年。
17.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语意连贯,又语言简明。
有关医学专家鉴于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比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得出的30%高出20%~50%这一现象忠告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勿滥用抗生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高达50%~80%,而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得出抗生素使用率仅为30%,因此有关医学专家忠告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勿滥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