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精彩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彩9篇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一
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
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那么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
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那么保己打敌,不言那么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挖苦,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
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知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总之苏东坡的诗也好,人也罢,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场大雪过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尽管饱受打击挫折却百折不挠,朴实无华背后保存着他特有函意……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二
断断续续的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啃完,也终于让宋词的一位大家深深的引入自己的脑海中。
他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亲民的才子,廉洁的官员,还是一个让人担忧的朋友。
苏轼优点多,文学上的,做官上的,生活各方面的,同时缺点很明显,就是朝云索道破的满肚子不合时宜。
那么苏轼这个人,已经活生生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独特的个人气质令我这个后生不知道多少年的晚辈折服。
对于苏东坡,我觉得国士无双来形容他,既恰如其分,又不粉饰过多。
说他是国士,毕竟他在北宋为官,而且担任过吏部、兵部、礼部的。
尚书过。
当官便是要为百姓谋福祉,他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却终究差了一口气。
王安石变法造成的民不聊生,人竟相食,牢狱满盈等现象,他花了一辈子时间去纠正,但终归失败。
有悔么?他有悔,悔的是自己治下的百姓在丰收之年竟然会欠粮入狱,悔的是谏书十几封中央却对新法弊端无动于衷。
可是他是苏轼,悔恨不可能阻碍的了他,相反,他所任官之处,无不轻税,无不修建公共设施。
这是以一己绵薄之力,去挽救颓唐的大宋一分。
说他是无双。
在此我特别想举几个例子,几个让所有中国读书人听了都会发自内心的畅然一笑的故事。
一是: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法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现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
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
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这类文字,苏东坡写来轻而易举。
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姓洪,接他的职位。
他对自己的文才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
老仆答复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二是:有些低级官看见苏东坡惩治腐败的官,前去密告上级。
苏东坡告诉他们说:〞这个你们不要管,这是我分内之事。
假设许下级官兵控告上级官长,军纪岂不荡然无存。
于是他也将此告密者一并惩办。
其他方面,不必我这后生多赘述,苏词一读就了然。
读完苏东坡传,核心是想到信念对人的重要性。
苏轼的信念是儒家的礼、道家的道、佛家的释。
正是因为他有这种心境,所以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
恨王安石么,不,恨的是王安石的顽固以及盲目。
恨吕惠卿么,不,恨的事这般小人的无理取闹。
淡泊的国士无双。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三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词最知名,其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最近我在诵读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他是无数人仰慕的大才子,其作品千古流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确实,他是一位天才,他的文章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争相传诵。
他因文章而惹祸,他的政敌因他的文字对他羡慕妒忌恨,制之于死地。
他不仅在文章诗词上,还在书法与绘画上开创了新局面。
在各个领域大放光辉,我想起一个人,弘一法师李叔同可与之相比。
苏不仅富于感性,而且非常理性。
他既热爱自然,纵情山水,又谈佛论道。
他的足迹普及天涯海角,总少不了一些奇特朋友相随,谈经论佛,他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
读他的《赤壁赋》,在数百字的短文中,你能体会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
他的后半生在流放中度过,在一个地方没有呆到三年,离京都越来越远,远到海外蛮地。
“苦难让人成长〞,残酷的生活造就了一代文豪,他是一位乐天派,他把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付诸于诗文。
文字成就了他的伟大。
他为人所爱的不仅是才华,豪爽、正直,这些品质更为人所喜,但是作为政治家,这些品质注定他会失败的。
他不喜官场,也不为官场所容。
无论是他的政敌王安石等当权,还是他的“同党〞执政,他的正直的言论让人不安,最终他只能远离政治的中心。
可是他又非常热爱他的人民,只要有时机执政一方,他就把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比方治理黄河,建设西湖,林语堂说他是火命,在他的执政生涯中总与水对抗。
在杭州他为后人留下了西湖美景,他是一位离不开大自然的诗人。
既陶醉在自然的怀抱中,又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长官人们能不被喜爱?
月夜当空,他最喜的是与人夜游,没有文友相伴就与百姓纵谈。
在蛮地与百姓聊天,没有文化没关系,他说,谈鬼故事也行啊。
于此,我读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他是一位乐天派,在海南蛮荒之地,他忍受着热带的高温,艰苦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征服这位老人,他永无止境地探究着生命的乐趣,他亲自酿酒,还学瑜伽炼仙丹,他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他的朋友圈普及各个层次。
皇上皇后对他尊敬有加,老百姓也把他当作自己的父母官,当他入狱时,当他流放时,万人空巷相送;当他到达某地时总有许多人在岸边相迎。
怪不得人们总是乐于谈论他的故事,他就生活在人民中间,在位时他时时为百姓着想,即使下野也想方法影响当政者。
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四
古代文人自幼读四书五经,学圣人之道,却读出了多少碌碌无为的呆气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虚伪之辈,他们是多余的,甚至是可怕的,他们在白白浪费着国家的钱粮和人民的血汗。
苏轼和他们一样,从小泡在儒家的经典里长大;苏轼又和他们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他头脑聪颖,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齐治平的理念于他,不是敲开富贵之门的砖头,也不是通往欺世盗名之地的阶梯,而是真正的信仰与坚持,虽百折而不悔,虽千锤而无憾!历经风雨,那份心怀天下,一念为民的耿耿赤子之心,令千年之后的我辈热泪盈眶,心暖不已。
他在其位一心谋其政,不在其为还要谋其政,徐州抗洪,杭州修堤,密州抗蝗抗旱救弃婴,儋州开荒开土倡文化,他就和他的文采所至一样,触处生春,只要有他管辖,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宁与快乐;只要有他在场,他就会用他的幽默带来一隅的欢声和笑语!高中历史课本上提及一些进步的封建士大夫总是说:他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和人民群众仍是相对的。
我想,如果他们了解了苏轼的一生,不知还会不会说出此等无耻之语来。
该书也有些许缺乏,首先可能是对苏轼有些过于美化〔其实拙文又何尝无此弊端,呵呵〕,比方在乌台时他的卑弱、绝望,展现得似乎并不十分充分,其
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意气用事,也总是曲为之说。
再次是有的情节交代的不是特别明确,这主要表现在对苏轼一些好友的交代。
比方有的好友〔如巢谷〕是苏轼年轻甚至年幼时就认识的,却到了老年才交代,难免令人有乱入之感。
当然东坡一生的经历过于丰富,可能彼出场之时作者有更重要的事情和人物需要介绍,就顾不得这些过于繁芜和相对而言无关紧要的线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五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
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
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
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
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保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
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波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
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
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
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
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
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
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六
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那么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哲人,又是仁厚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那么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
纵观苏轼一生,在才华毕露背后,几度升迁辛酸却只有他单独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得宠人物、位高权重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小人,在封建宋朝,也许真是需要一番勇气。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态度。
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私欲,这是十分卑微事情,他人生,他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他双眼,更
多关注是他们愉悦或是疾苦。
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州府里,这些所谓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人生道路上有许多泥泞,可从他诗篇,他文章,以及他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
即使是双足深陷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朋友,享受生活美好。
他为小姐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苏东坡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话说:“苏东坡已死,他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是他那心灵喜悦,是他那思想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
〞用我自己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七
我一直崇拜苏东坡,他的才能、豁达、豪爽都让我赞叹不已。
在过去,我一直以为饱受苦难的他可能会对这不公的命运充满愤怒和不甘,而最近读完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却发现他是幸福的,并且这份幸福表达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前提。
周国平先生说:“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宁静的灵魂,你就是快乐,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苏东坡强壮的身体,充分的精力,令他一生有足够的精力游山玩水,领略大自然赐予他的快乐。
尽管他仕途坎坷多舛,但他健康的身体使他能承受辗转的颠簸、生活的艰辛。
他61岁的时候被流放到条件恶劣的海南,在那里三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冬无炭,夏无寒泉〞。
在宋朝,因不堪折磨死在流放的路上或流放之地的官员不少,但他挺过去了,并在这段艰苦的时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
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身体硬朗,不怕雨淋,能享受雨中的乐趣。
因此,健康的身体是他幸福的前提。
内心的安详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是一种感觉,只要内心安详,就可以收获幸福。
苏东坡是与生俱来的乐天派,深谙生活的乐趣,善于发现、制造和享受
平凡中的快乐,并且永葆内心的安详和喜悦。
尽管他历尽坎坷、饱受磨难,但他总是那么宽容豁达,那么安详平和,笑对忧患,潇洒生活。
当官时,他能在山上树下的竹椅上酣然入梦;被捕在狱中,他能鼻息如雷;被贬到黄州时,他能“草为茵块为枕〞,酣睡到天黑,直到好心人把他叫醒才回家。
他总结了“赏心乐事十六件〞,他认为,幸福是湖畔散步,幸福是登楼看山,幸福是午后安眠,幸福是院内花开。
这就是他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是他幸福的源泉。
和睦的家庭是幸福的保障。
小时候,家境富裕,家风敦厚,使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茁壮成长。
他与弟弟苏辙感情非常好,一生患难与共,书信不断,互勉互助。
成家后,两家人的关系也特别密切,总是寻找时机相聚在一起。
兄弟离别时总是那么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深厚的手足情是他这个伟大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
美满的婚姻给他提供了温馨的港湾。
他有两个妻子〔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夫妻恩爱,感情深切,给予他极大的慰藉。
侍妾王朝云是他的红颜知己,生活上为他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精神上给予他无穷无尽的支持。
他有三个儿子,都十分孝顺,陪他颠沛流离,四海为家。
他晚年被贬到海南的三年,小儿子苏过将家室留在惠州,自己一个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起居,充当他的秘书。
无价的亲情,温馨的家庭,给予他无穷的关爱和支持,使他跨过一个个坎坷、度过一个个难关。
这,也是一种幸福。
深厚的友谊是幸福的明灯。
苏东坡一生有很多亲密的好朋友,有文人学者、和尚道士、高官平民等。
正如他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能和各种各样的人成为好朋友。
不管他平步青云,还是身处逆境,总有朋友相伴,使他的生活从不寂寞。
当他被贬、身处困境时,朋友不断给他物资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他被贬到惠州时,杭州僧人参寥、常州的钱世雄,不断派人给他带去礼品、药物、书信以示探望;道士陆惟谦不辞两千里之遥,特意去看望他;道教奇人吴复古还去和他同住数月,促膝长谈。
他被贬到海南时,吴复古也去和他住了几个月,为他带去外面的信息,和他分析时事政局等。
深厚的友谊是幸福的明灯,照亮了他晦暗的人生路。
出众的才华是幸福的助力。
苏东坡是千古奇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四大书法家之一、中国南派画始祖之一。
他懂建筑,黄楼、苏堤、雪堂等是他的佳作。
他懂医学,能为百姓看病、开药方。
他还乐于告诉百姓药草的成效和如何研制药粉治病。
例如他分享如何把苍耳制成白粉末,内服使皮肤柔滑如玉。
他善烹饪,能酿酒,乐于分享“东坡肉〞、“东坡汤〞、“东坡豆腐〞、“东坡肘子〞等美食的做法,与平民百姓一起享用美食。
他还研究佛教、瑜伽、养生术等。
这些爱好、能力,使他能更好地工作、生活,享受他的快乐与幸福。
有一次,一个卖扇子的人因卖不出扇子,无法还借款,被告到衙门。
苏东坡了解了来龙去脉后,在卖扇人的一捆扇子上作画,扇子立刻被抢购一空,皆大欢喜,完美结案。
他的绝代才华使他能快速完成各种工作,有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家人、好友,品尝美酒佳肴〔对于苏东坡来说,有酒有菜就是美酒佳肴〕,欣赏大自然的美妙。
他出众的才华使很多人崇拜他,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使他有真诚的追随者、志同道合的好友和他们的陪伴、相助。
苏门六学士以气节相许,互勉互励,终身追随他。
他的出众才华使他能更好地为百姓做事,深得百姓的爱戴。
他每到一个地方为官、游玩或是不经意间经过,都能受到官员、百姓热情的欢送和款待。
因此,他出众的才华是他幸福人生的助力。
虽然苏东坡饱历生活的磨难,但我从《苏东坡传》的字里行间,从他的诗词散文中读到了他的幸福,使我更加崇拜敬佩他。
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研读,既能了解苏东坡的一生,又能学习他流芳百世的诗词歌赋,更能学习他千古不朽的人生哲学。
让我们在书中感悟他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从而使我们自己的内心更强大、生活更幸福!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八
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峨眉翳下,乐山之北,便是眉山镇——苏轼的故土。
我前几年曾随着他的踪迹,访眉山,游黄州,过惠州,走在长长的苏堤上,欣赏他留给西湖的“浓妆淡抹总相宜〞。
彼时,河山大好之地,处处是游人如织。
而今年冬天,全国人民都度过了一个空前沉闷压抑的春节。
在闭门不
出的日子里,我翻开了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感受“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千古境界之人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二十一岁初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便名动京师,文坛领袖欧阳修说:“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盛赞“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他交际广泛朋友众多,每日里来往的不是高官公卿就是名人雅士,苏轼光荣四射意气风发,文坛官场对他来说都是阳关大道。
然后突然间发生了“乌台诗案〞,险些丧命,最后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
这时候的苏轼四十三岁。
人到中年掉入低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困顿的连饭都快吃不上了。
换了别人早该一蹶不振自怨自艾长吁短叹了吧!
苏轼没有。
他深入骨髓的乐观旷达挽救了他。
他是个到哪里都能够安然享受生活的人。
在黄州这个穷苦肮脏的小地方,他开始了另一段传奇人生。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棵。
今年乂草盖学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怀着对城东山坡上五十亩荒地的感恩之心,他给自己起名叫东坡居士。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苏东坡煞费苦心,开发了新的做法“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汤、东坡肘子等菜肴传世。
有个厨艺节目说,把山珍海味做成美味佳肴不算本领,能把平庸食材做得好吃,才算真正的好厨师。
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等厨师,而且他最擅长烹调的不是蔬菜鱼肉,而是人生百味。
在去年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中,苏轼的名字赫然榜上。
从北到南一路贬谪而下,但他每到一地,都是尽心尽责,力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的杭州连连遭受水灾、旱灾、瘟疫,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了杭州的税收。
在瘟疫之时,大量购置药材,带着懂医术的僧人研制药剂。
苏轼每到一任上,都把兴修水利放在公共管理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代主要是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兴修水利保证生产和民众的生活之需尤为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