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江西省抚州市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新课程高一年级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卷
语文
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冼星海:用信仰写就不朽乐章
马毓高洁
生活的艰辛磨炼出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心怀劳苦大众的胸怀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亲已去世,母亲在一艘船上生下他,出生夜唯有大海和满天星辰为伴,故取名“星海”。

出身贫寒的冼星海,从小跟随外祖父学吹竹箫,听母亲唱诵广东、澳门等地的民歌。

家庭的贫困,母亲的艰辛,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关怀劳苦大众的宽广胸怀;同时,母亲也用她朴实的民歌为儿子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1925年秋,冼星海进入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师从作曲家萧友梅。

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学院,冼星海追随萧友梅从北平到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

后来参加了田汉组织成立的“南国社”,田汉对冼星海的爱国思想和创作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9年7月,冼星海发表了《普遍的音乐》,提出“中国需要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而是“普遍的音乐”,“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

“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便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1930年,25岁的冼星海远赴巴黎。

在巴黎求学期间,冼星海生活异常艰苦。

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更加努力,创作了《雨天的乡村》《夜曲》等作品。

这些作品的创作显现出了他的音乐才华,也锻炼了他的创作技巧。

一个夜晚,突然狂风大作,冼星海因为没有棉被,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实在无法入睡,他便起来点灯创作,三重奏作品《风》就此诞生了。

这是从生活的磨砺中沉淀出来的游子心声。

《风》在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上演出,大获成功。

1935年5月,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学校希望他留校任教,他怀着对祖国的思念,踏上了回国之路。

他把自己融入工人、农民当中,吸纳着来自人民的心声
1935年,冼星海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的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中。

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并把战火燃向华北。

在这一紧要关头,冼星海积极参加了“词曲作者联谊会”等进步组织,要让自己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各种被压迫的同胞的呼声”。

其间创作了《战歌》《救国进行曲》《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他的这些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队,到全国各地演唱救亡歌曲。

在武汉,他与张曙等组织了几十支歌咏队,深入学校、农村、厂矿、部队。

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参加劳动,教他们大合唱,组织歌咏大游行。

他自己在评价这段时期的音乐创作活动
时说:“我的作品那时已经找到了一条路,那就是吸收被压迫人民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冼星海创作了《保卫卢沟桥》《保卫武汉》《在太行山上》等抗战救亡歌曲。

他还写文章号召大家用音乐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同胞们,这是我们争取自由的日子!我们要像利用锐利的武器一样利用救亡音乐在斗争中完成民族解放的伟大任务”。

他的作品像战歌凝聚力量、鼓舞人民、催人奋进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革命圣地延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爱国有志青年。

1938年11月,冼星海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

一进延安,“许多新鲜的印象都来了”,这是冼星海以前没见过的景象:错落或整齐的窑洞,像桥穹一样的石砌房屋,古旧的城房蜿蜒在山上……“组织的关怀,高涨的群众革命热情,以及活跃的延安文艺生活”都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灵感,他迎来了创作高峰,创作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量优秀作品。

在这一时期,他的音乐思想进一步成熟,先后发表了《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有影响力的文章。

1939年,光未然两渡黄河到达延安,路上目睹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令他印象深刻,遂创作了一首组诗《黄河吟》。

在一次联欢会上,冼星海听到光未然的激情朗诵,他热血沸腾,感到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像黄河的波涛在他胸中激荡、翻滚,创作的激情、灵感像黄河之水奔涌而来。

他向诗人要来手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六天六夜,历史巨作《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1939年5月11日,在纪念“鲁艺”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百余人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毛主席和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大合唱雄浑的气势和充满激情的旋律深深打动。

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冼星海一直坚持创作,相继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等作品。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

在追悼大会上,毛主席写下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正如冼星海在家书中所写:“在这大时代里,我们要把自己所能的贡献给民族,一切献给党,不要时常挂念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们的幸福是以解放民族、解放人类为目的的。

”冼星海的作品,始终是凝聚力量、鼓舞人民、催人奋进的战歌。

(有删改)材料二:
星海的路
傅庚辰
冼星海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他走了一条人民音乐的路,始终坚持音乐为人民。

他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都和时代和人民血肉相连,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

他在音乐论文中曾反复强调“新音乐的本质”是“大众化、通俗化”,“它必须代表大众的利益”,“易懂、易学而又易于传播”,“为大众所接受”。

他之所以选择了这条音乐道路,关键在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的转变。

他在巴黎学习时,积极参加国际工会活动,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此时思想就起了变化,从单纯追求艺术进而思考自己从事艺术的目的,思考为谁而艺术、为什么而艺术的问题,这为他今后走人民音乐之路奠定了基础。

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他回国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音乐活动之中,把每一个音符当作射向敌人的子弹。

冼星海是人民的音乐家,他走了一条人民音乐之路。

(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冼星海提出“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的主张,这和他坚持走人民音乐之路、用音乐进行抗日救亡的实践是一致的。

B.在巴黎学习时,冼星海不但提高了音乐创作技巧,而且还转变了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确立了音乐为人民的创作思想。

C.巴黎音乐学院希望冼星海留校任教,但冼星海却回到了祖国,创作抗战歌曲,从事救亡活动,这足以看出冼星海的爱国情怀。

D.冼星海听了光未然《黄河吟》的朗诵,产生了巨大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于是创作了气势雄浑、充满激情的《黄河大合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冼星海既创作音乐作品,又进行理论研究,在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两方面都成果显著。

B.冼星海抗日救亡的音乐作品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

C.如果没有来延安,冼星海就可能创作不出《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等作品。

D.毛主席在追悼大会上对冼星海的题词,充分褒扬了冼星海不畏艰苦、坚持创作的精神。

3.材料一写了冼星海的作品《风》的诞生过程。

下列诗句能与冼星海创作这一作品的情境和过程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4.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材料一多次引用冼星海自己的原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星海的路》是从什么角度评论冼星海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选择这个角度的好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铁凝
安然是个地道的女孩儿。

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有时候还爱趁人不备吹一两声口哨。

看起来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作为一个女孩,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她知道马拉多纳,还知道鲁梅尼格。

喜欢黄梅戏(怪事儿),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

她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

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

她常指着电视里风度翩翩的翻译说:“那就是我。

”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她总是一边听录音机,一边写作业。

尤其思考物理题时,听着录音机,思维相当活跃、灵敏。

可是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今天是周日,欢乐的安然突然有些黯然,低下了头:“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


“当学生总要考试。

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


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

铺在林荫道上的树影就像一架走不到头的梯子,我一步步地攀登着。

突然有人喊我了。

我发现面前站着的是韦婉。

她是安然的班主任,我的小学同学。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

”韦婉语气郑重,像是在模仿着我们哪位老师的神情。

“她很聪明,也很用功。

就是……”当然我等的就是这个“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她爱讽刺人?”我试探着。

“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你是说安然她……”我的心一阵紧跳。

“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比如……”韦婉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我又在等待那个“比如”了,“比如她总和一个叫刘冬虎的男生在一起。

还有,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

上星期她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

”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

你不觉得它很刺眼么?要防患于未‘燃’,燃烧的‘燃’……”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

我顺林荫路往回走着,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路灯夹杂在高大的杨树干里,把树干上那些眼睛模样的疤痕照得很清楚。

我在“众目睽睽”下,继续走自己的路。

人要是真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走自己的路,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

它显得荒诞可笑,却又其乐无穷。

拿我爸爸来说,他就是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尽管老是像个醉鬼(他不喝酒)一样跌跌撞撞。

他是风景、静物画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省画院搞专业创作。

可他的画连省美展都通不过。

人家说他的画无法为工农兵服务,画面上看不到社会主义的脉搏在跳动,他的画面上不常有人,没有甩开膀子开山的队伍,没有站在棉田里用手背擦汗的大嫂,没有人伸出胳膊做指向前方的姿势。

有的是北方深秋棕红色的大山,明丽爽朗的蓝天,缠绵散漫的河滩、流水,缠绕在山腰间的毛茸茸的小路,和那随风战栗的羽毛扇似的小白杨;有的是早春充满生机的果园,那鼓鼓的花苞缀满枝头,正默默地等待时机,只等大自然一声令下,好像就会同时爆炸出颜色和芬芳……
总之一句话,他的画起不到齿轮和螺丝钉的作用。

甚至有人暗中埋怨:画院怎么供着这样一个废……物?
不管怎样被议论、冷落,爸爸的画依然是那奔放、朴拙的笔触,热情、斑斓的色彩。

画面上大自然的生机,生活的节奏和旋律,就在你耳边、眼前洋溢。

这些节奏和旋律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诱惑,也成为我和安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我有时也希望爸爸的画应时一些,也许那会一下改变他的处境。

“爸爸,您不妨画一些说明性较强的东西。


爸爸不说话。

“您在画院是专业画家,总得……”
“总得什么?”爸爸扬起眉毛,但没看我。

“我是说——”我是想说总得被人承认呵,可我说不下去了。

安然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

她举起一支油画笔,神气活现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一辈子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

契诃夫说过:‘有大狗,有小狗。

但小狗无须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

所有的狗都叫,但都按照上帝给予它的声音去叫。

’对吗?”她显然是在替爸爸说话。

安然,别又煞有介事,我什么不懂!人活着,应该不断追求,不断思索,不应该去学着迎合。

就像那件红衬衫。

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的那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

“我真漂亮!”她穿上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宣布。

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

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

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

我要不要和安然一谈呢?
我究竟是用自己的眼睛呢,还是违心地去用别人的眼睛?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安然种种行为和喜好,突出了她“假小子”的性格的种种表现,虽不招人喜欢,却深得姐姐安静的欣赏与喜爱。

B.班主任韦婉向安静介绍了安然在班级中有些“出格”的行为,并煞有其事地提醒她帮助妹妹走正路,可以看出韦婉的世俗浅薄。

C.安然引用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名言为爸爸发声,是因为她认识到了爸爸发自内在的独立、真诚和追求,而姐姐安静却没有。

D.小说最后以安静陷入两难境地作结,真实地反映了亲人们的遭遇带给她的困惑、疑虑、欣赏等复杂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是以“我”的视角讲述妹妹安然的故事,以及爸爸的故事,既亲切又真实,和《百合花》中的“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B.“他的画起不到齿轮和螺丝钉的作用”一句中,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指出了爸爸的画作没有迎合时代的要求。

C.本文笔触敏感细腻,多处心理活动既凸显人物内心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又折射出他们身上时代的印迹和未来的光辉。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既指款式新颖、设计独特、颜色鲜艳的那件衬衫,也是少女安然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的精神表征。

8.小说中插入爸爸的一段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主人公安然和《哦,香雪》中的香雪同是作家铁凝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少女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她们的异同。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稻①,妻子固请种粳②。

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③要.之。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潜不解音律,而畜无弦琴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候潜,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称靖节
..先生。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注】①秫稻:糯稻。

②粳:粳稻。

③栗里:地方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B.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C.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D.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竟然,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益其所不能”中“曾”的意思相同。

B.要,通“邀”,邀请,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中“要”的意思相同。

C.适,恰好,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中“适”的意思不同。

D.靖节,“保守节操”的意思,陶渊明的谥号,表达人们对其清高气节的赞美。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因为家境清贫喝不起酒,有时亲朋旧友就备酒招他来喝,并且让陶渊明把酒全都喝完,目的是希望他喝醉。

B.陶渊明居室破陋、衣食不足,但他却安然自如,通过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这充分体现他超然物外的精神品质。

C.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里派遣督邮来视察,陶渊明不愿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束带弯腰拜见督邮,于是弃官归隐。

D.陶渊明曾经卧于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自称是羲皇上人,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陶醉于自然的隐士之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三段哪些细节能够体现陶潜“真率”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注】,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云烟畔,指诗人闲居的江西铅山乡间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中词人将官场斥为“臭腐场”,“掩鼻”这一动作充分展示了词人品格的高洁和对官场的厌恶。

B.一、二句的“臭腐场”“酒偏香”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污秽的官场,词人忧愤难当,唯有借酒解忧。

C.三、四句写词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喜悦之情,也暗含了对当时统治者沉迷于歌舞升平生活的批判。

D.下片“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邀老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绽放,和标题相呼应。

16.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都有“黄花”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感情各有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枫叶是诗人笔下常见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一幅清秋图景,烘托离别时的凄凉感伤。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山则山崖散乱,高插云霄,写水则“_______,_______”,这种奇伟的景观为下文的写人抒情做好了铺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文化公平,是指人民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文化建设、文化成果的机会和权利,从而能实现满足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尽管当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和较大突破,但A,必须把文化公平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推动。

第一,要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实现文化公平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问题。

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发挥。

第三,B。

而树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理念,需要遵循发展规律,确立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观念,为乡村文化的融合塑造和谐、共生的共同价值观和提供良性的发展机制。

①要构建城乡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体系,②让城市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山,也望得见水;③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符号的挖掘、创新和再包装,扩大宣传推介,④增强市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以此来获得市民的体验感;⑤要加大
乡土文化记忆的重构,⑥特别是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记忆的复原和重构作为城乡文化融合的重要交流平台,⑦通过对地方性文化的再次弘扬,⑧与现代文化交融发展。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处有3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完成20~22题。

一个深夜的记忆【注】
鲁藜
①月光流.进门槛
②我以为是阳光
③开门,还是深夜//
④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⑤仿佛
..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⑥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⑦河岸被山影压着
⑧有星流过旷野去
⑨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⑩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注】《一个深夜的记忆》创作于抗战时期的延安,表现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20.全诗一共有10行,可分三个层次(①∼③//④∼⑥//⑦∼⑩)。

请简要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诗的用词体现了精练与准确的结合。

请以加点词语“流”“仿佛”为例加以说明。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⑦⑧两句诗在表达(句式)方面有什么(特点)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秋天,是文人墨客咏诗诵词的时节。

下面两首都是吟咏秋天的诗作,请选择其中的一首或两首,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个方面,写一篇文学短评。

(一)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
(二)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