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宝圩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宝圩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本文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过程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

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

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

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文学的借鉴不仅是发现、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 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 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 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 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 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 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 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 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 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表述不完整,作者的文本意图还应包括显现自我生活的经验;B项,“此时读者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错,原文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之后,作者就不再控制和改变文学文本中的意图;C项,“不是对作者的认知”错,从原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
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可以看出也包含对作者的认知。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错,文章只是列举了马克思对待文学评论的态度,也提到了黑格尔的文学评论理论,但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

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扬杜抑李”的现象,把意识形态作为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都说明评论者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认为每个文学文本巾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

2.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所谓名著,通常是指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按哲人的说法,都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这些名著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

作家、艺术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都深深地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

因此,那个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远不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就是因为曹雪芹以其如椽之笔,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深刻的生命体验,无与伦比地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于是,《红楼梦》成了一座纪念碑,一座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后人不仅从中得到了很多历史的、审美的认识,而且对它包含的文化意蕴,至今也说不尽,道不完。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

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他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

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

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

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

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

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

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

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决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

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

“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

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

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6.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任何文学名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

B.任何一部文学名著,都是对整个世界的辉煌与罪恶做出深刻反映的作品。

C.文学名著都必须表达出作者特有的情感体验和作者认识他那个时代的独特视角。

D.文学名著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7.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

B.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C.“文革”期间不正常的阅读心态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

D.新时期以来的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

8.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名著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筛选,是不朽的。

B.名著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C.名著需要我们多看几遍,因为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

D.新时期阅读名著应具有开放的阅读心态和多元的思维格局。

参考答案:

3. 论述类文本阅读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

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

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

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推到极高地步。

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

“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损”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

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

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

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

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

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

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柳梢。

假山的美就是“拙”。

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

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天工开物。

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

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B.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处。

C. 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为。

D. 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的痕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的关系)。

B. 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就道。

C. 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拙趣。

D. 文章提出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大巧若拙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 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

C. 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

D. 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参考答案:
1. B
2. B
3. C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项“拙其实就是巧”错。

许多天然的“拙”不能算“巧”,扩大范围。

C项,“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错,原文只说是“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无中生有。

D项,“巧夺天工”就是要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项“弃儒就道”错,由作者对金农“损之又损玉精神”的推崇可知在艺术上并不存在“弃”谁的问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如本题C项,“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错。

“损之又损”与“珞珞如石”都体现了“拙道”,并不矛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列来自《庄子》中的两则材料,完成13-16题目:(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
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①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

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
【注】①假:国家名。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決起而飞決:疾速的样子
B.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控:投,落下
C.为其布与布:布匹
D.迫穷祸患害相弃
也迫:逼近,遇上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子之武城,闻弦歌之

B.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C.为其累与是鲁孔丘之徒与
D.且君子之交淡若水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15.将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开。

(3分,错1处扣0.5分)
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参考答案:
13.C项,布:钱财
14.D项,而且/将要
15.答案: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16.(1)译文:在堂上的低洼处倒上一杯水,那么一根小草就可以成为船;放上一个杯子就会被粘住,这是因为水太浅而(可是)船太大了。

(2)译文: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大凡无缘无故地接近相合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ks5u
译文: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

我遭逢这么多的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

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

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

’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

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

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
“达贤者有后,张汤是也。

”张汤宜无后者也。

“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扬雄是也。

”扬雄宜有后者也。

达贤者有后,吾是以知蔽贤者之无后也。

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有后也。

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

名者,古今之达尊也,重于富贵,而窃之,是欺天也。

绝民欺天,其无后不亦宜乎!故曰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

吾常诵之云尔。

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

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

其后君既殁于京师,其子补之出君之诗三百六十篇。

读之而惊曰:嗟夫,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

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

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诗,则其所谓知君为君子者,果能尽知之乎。

君以进士得官,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

然未尝以一言求于人。

凡从仕二十有三年,而后改官以没。

由此观之,非独吾不知,举世莫之知也。

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其势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

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

吾是以益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必有后也。

昔李郃为汉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馆于郃。

郃以星知之。

后三年,使者为汉中守,而郃犹为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

《诗》曰:“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选自《苏轼文集》,有改动)
【注】①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与之游三年游:交往
B.博辩俊伟,绝人远甚绝:超过
C.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
D.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报:回复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与之游三年
B.乃者官于杭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
C.君以进士得官郃以星知之D.吾常诵之云尔举世莫知之也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

(3分)
(2)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

(3分)
(3)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

(3分)
9.作者认为晁君成“有其实而辞其名”,请依据文章简要概括其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6.D
7.A 8.(1)贤人是百姓依靠他来生存的人,(蔽贤者)却蒙蔽他,这是断绝百姓的生路啊。

(评分建议:“所以”,“绝民”,判断句,各1分。

)(2)诗歌的旨意虽然隐晦,但它美妙高明之处,还是有可以用语言表达、指明的。

(评分建议:每句各1分。

)(3)至于一个人是贤能还是不才,他的(思想)是深刻还是愚昧,难以知晓,(这)大概比(理解)(他的)诗歌更困难啊。

(评分建议:每句各1分。


9.①有其实:晁君成的诗歌清厚静深,语言清新。

②辞其名:晁君成隐藏自己的才能。

(评分建议:每点各2分。


6.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题中由上文中“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

”结合后面句子中“在其子固”
可以推测。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不相同”。

答案选择A。

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B 在;C 凭借;D项,代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比如题中A 项。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