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IgA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IgA肾病
一、以血尿为主者
1.风邪犯肺尿血始见于恶风发热,眼睑浮肿之后,伴咽喉肿痛,咳嗽,咳痰,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此乃风邪犯肺,肺失宣降,通调失常之故。
肺为水之上源,风水相搏,故眼睑浮肿;风邪袭表,则恶风发热;肺失清肃之气,则咳嗽咳痰,热邪下迫灼伤脉络则尿血。
舌红苔薄白,脉浮数均为风邪袭表之象。
治当疏风宣肺,清热凉血。
拟加味银翘汤或银蒲甘桔玄麦汤。
银翘、蒲公英、竹叶、薄荷宣散风热,生地、丹皮、玄参、二冬凉血养阴,甘草、桔梗解毒利咽,益母草、茅根、茜草、侧草叶、马鞭草活血凉血,共奏清热凉血之功。
水煎服,每日1剂。
2.心经郁热小便热赤,尿中带血,尿色鲜红,心烦不寐,口舌生疮,面红口干,渴喜冷饮,舌尖红,脉数。
此乃心经郁热,下移小肠,热灼脉络而致小便热赤,尿中带血;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寐;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面红;热伤津液则口干渴喜冷饮。
舌尖红,脉数,为心火内炽之象。
治宜清心养阴,清热凉血。
拟方导赤散加昧,方以通草易木通,合滑石、甘草梢清热利湿,竹叶、黄芩清心降火,生地养阴凉血,益母草、茜草、茅根活血凉血,共奏清
热凉血之效。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肝胆湿热小便短赤,尿色新红,发热口苦,目赤红肿,头痛胁痛,腹胀纳减,或寒热往来,急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薄腻,脉弦数。
此乃肝气郁结,郁久化火。
肝火过胜,疏泄失条,阴血妄行,血不循经,从尿道而出,发生尿血;肝胆之火上炎,发热口苦,目赤肿痛;肝火上冲,头痛、烦躁易怒;肝脉布胸胁,抵小腹,肝失疏泄,则胸胁肋疼痛,腹胀;湿热内蕴,纳呆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胆湿热之象。
治宜清泻肝胆之火,凉血止血。
拟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生地凉血滋阴,滑石、甘草、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茜草、益母草、白茅根活血凉血。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4.阴虚火旺尿血屡发,色鲜红或淡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颧红潮热,咽干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遗精。
舌红少苔,脉细数。
此乃肾阴亏虚,相火妄动之故。
灼伤脉络则尿色鲜红;肾阴不足,虚火上浮,则颧红潮热,盗汗;津液不足则咽干;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头晕目眩;耳为肾窍,肾虚失于濡养则耳鸣心悸;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则虚烦不寐;肾阴虚则相火妄动,干扰精室,精液外溢。
舌红少苔,脉细数,
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拟方知柏地黄丸加味。
方以六味地黄汤或二至丸滋养肾阴,知母、黄柏、石韦、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茜草、大小蓟、生侧柏、马鞭草、益母草、白茅根以活血凉血,共奏滋阴清利之效。
水煎服。
5.脾气虚弱久病尿血,色淡红,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气短声低,或兼有齿衄,肌衄,纳呆便溏。
舌淡,脉细数。
此乃脾气虚弱,脾不统血之故。
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血不循经,则尿血或齿衄,肌衄;脾气虚弱,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头昏心悸,气短声低,体倦乏力,面色无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食少便溏。
舌淡,脉细弱,均为气血亏虚,血脉不充之象。
治宜益气健脾。
拟方补中益气汤加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其中镜下以血尿为主,且之日久者,则以黄芪、党参、甘草益气,当归活血,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柴胡、升麻升提,加芋麻根、旱莲草、仙鹤草止血。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6.瘀血内阻尿血,血色瘀暗成块,或鲜血与紫瘀块混挟而出,尿血反复不止,小腹刺痛拒按,或扪及积块,时有低热。
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细涩或沉细。
此乃久病瘀阻,络脉受损而致尿血,尿色紫黯,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则小腹胀痛拒按;瘀血内阻则扪及包块;瘀血内阻,气血不通,壅而发热;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
细涩或沉细,均为瘀血在里之象。
治宜活血化瘀。
拟方血府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
水煎服。
二、以蛋白尿为主者
1.脾气虚衰浮肿,面色㿠白,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脘闷,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大量蛋白尿。
此乃因外邪入里或饮食不节,造成脾气受伤,久而虚衰,则清气不开,清浊互混,精微下漏;或为脾虚生湿,湿邪困脾,脾不散精,精微下泄,导致大量蛋白尿;久则生化乏源,气血无由来复,湿邪亦不外解,以致浮肿,面色㿠白;湿浊中阻,气机升降失常,故脘闷纳呆;脾气虚累及肾之气化则小便短少,水湿趋下,流溢肠道故便溏。
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均为脾气虚而水湿内停之象。
治宜健脾利湿。
拟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健脾益气,治渗利湿,莲子、扁豆、薏苡仁健脾;砂仁理气和胃;桔梗引药上行,并防止辛温香燥之品损伤肺阴,黄芪增加健脾益气之功。
如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泻泄不止者,于方中加葛根、黄连。
水煎分2次服。
2.脾肾阳虚颜面及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少尿或无尿,纳差恶心,或呕吐,畏寒肢冷,面色㿠白,体倦乏力,大便溏,腰冷酸痛。
舌体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微细无力,大量蛋白尿。
此乃脾肾阳虚,水湿不能运行,由聚困阻则颜面及周身
浮肿;湿性下趋,水湿易聚于下,故腰以下肿为甚,气化失司则少尿或无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司则纳差恶心,或呕吐;阳虚不能温煦形体四肢,故畏寒肢冷,面色咣白,体倦乏力;肾阳虚则腰冷酸痛;脾土失却温煦则便溏,舌脉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其统藏失职,以致精微下泄,则可见大量蛋白尿。
治宜温肾健脾利湿。
拟方术附姜苓汤加味。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白术、茯苓、姜枣、甘草温胃健脾补气,温散水寒之气;厚朴、木瓜、槟榔利水祛湿;白芍调和营阴。
水煎服。
3.气阳两虚浮肿,气慢神疲,心慌心悸,面色㿠白无华,或两颧潮红,头晕肢麻,耳如蝉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便溏,干少饮,小便淡黄而少,舌淡红边有齿痕,脉细数或沉细。
多呈中等量以上蛋白尿。
所谓气阴两虚,乃指脾气虚,肾阴亏。
气阴两虚,则水湿不化而浮肿;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不足,故气慢神疲,心悸心慌,面色㿠白无华;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阳亏,一则髓海不充,脉失所养。
血不充润故头晕肢麻,耳如蝉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脾虚则便溏,湿留滞不布散则。
于少饮,尿淡黄而少,舌脉均为气阴两虚之象;脾不敛精,肾不藏精,则蛋白尿持续。
治宜益气养阴,佐以清热利湿。
拟方清心莲子饮加减。
方用党参、黄芪补气健脾,助气化以摄取尿中蛋白;地骨皮、黄芩、寸
冬、石莲子养阴清心肺之虚热;茯苓、车前利湿。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
水煎服,每日1剂。
4.三焦气滞浮肿,胁痛,腹胀,呕恶,纳少,口苦,嗳气,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滑。
此乃气滞湿阻之故。
水湿不行,则浮肿;气失疏泄,横道于中,故腹胀,呕恶,唆气;纳运失常则纳少;湿热或胆气阻,则口苦。
气滞则脉弦,湿阻则滑脉且舌苔白腻。
治宜宣畅三焦。
拟导水茯苓汤加减,方以杏仁、苏叶宣畅肺气;白术、木瓜健运中焦之气;肉桂温化下焦肾气;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防己利湿消肿;陈皮、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气化湿,六一散清利湿热,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宣畅三焦,利水消肿之功。
水煎服。
5.气虚血瘀浮肿,面色㿠白或晦暗,气短,纳少,肌肤甲错,或皮肉间有细痕血缕,舌淡胖或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沉涩。
此乃气虚血瘀之故。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行缓慢;水湿停滞,壅滞脉络,也导致血瘀,故可见浮肿,面色㿠白或晦暗,脉络瘀阻则肌胀甲错,或皮肉间有细痕血缕,舌脉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宜益气活血化瘀。
拟方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中黄芪为主药,大补元气,辅以桃仁、赤芍、红花、当归、地龙、川芎、丹参活血行血通络,牛膝引药下行,白花蛇舌草佐以清热解毒,益母草活血利湿。
水煎服。
6.湿热互结下肢浮肿明显,腰痛,口干欲饮,小便黄赤或尿混浊,大便秘结,咽痛,口苦,舌红苔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蛋白尿反复出现。
此乃水湿之邪,久郁化热,湿热互结之故。
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利浊,则下肢浮肿明显,湿热蕴结下焦,迫精下泄,则蛋白尿反复出现,而腰痛;湿热阻于下焦,津液不得化,则口干欲饮,小便黄赤或尿混浊;湿热郁滞肠道,则大便干结;时而热盛于湿,熔灼于上,则咽痛口苦。
舌脉均为湿热之象。
治宜清热利湿。
拟方八正散加减。
方中萹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山栀清泄三焦之热,大黄通导腑热,引邪热自大便而自解。
同时合并血尿者,加旱莲草、大小蓟;尿中有脓细胞及管型者,加茜草、败酱草、紫草、白花蛇舌草。
通过上述诸证治疗,一般可使病情好转向愈,病情严重者也可使症状减轻或稳定。
必须注意的是临床上多表现虚实夹杂,故治疗时扶正祛邪常合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