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1-12T15:04:33.040Z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2期作者:曾敏行
[导读] 本文强烈建议学校和教师都重视历史学科,并将这种思想向学生传达,师生共同努力贯彻培养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这个目的。
曾敏行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荷花中学 410300
摘要:以史为鉴可以证兴衰并不是一句空话,基于历史教训能够带给现代人许许多多的启发,不可否认的是历史课程在初中教学中的比重很低,学校和学生没能给予这门课应有的重视和尊重,甚至部分历史老师对待自己的历史课也过于随意,他们对学生的教育仅限于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全盘灌输,仅仅希望学生能够回答出考卷上的问题,教学质量也因此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本文强烈建议学校和教师都重视历史学科,并将这种思想向学生传达,师生共同努力贯彻培养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这个目的。
关键词:初中教学;核心素养;历史
引言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汉国认为,新课标新是新在学科核心素养上。
何谓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正确观念、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深层次整合。
培养初中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它基本上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解释、史料分析能力、历史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要求学生由对历史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转化为对历史素材的深层理解,把对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探究,把对历史知识的情感体验转化为现实的家国情怀。
1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1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计划,但仍有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部分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深,认为历史教学只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更大的分数优势即可,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历史学习打下基础的积极作用,导致了这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过于功利,只关注“分”的课堂,使很多学生失去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2学习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然而,由于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导致历史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不到有效加强。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方法
2.1情感体验的增强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其实也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将体验与感悟内容内化为品格,外化为行为的过程,那么情感体验的增强就是非常有必要的。
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价值观的本质其实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有责任将这一部分的内容纳入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或是播放历史纪录片的相关片段帮助学生加强这一方面的情感体验。
教学本来就不应当是枯燥乏味的灌输知识,更不应该只有学生在题海中挣扎沉浮,学生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应当有利于拓宽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
中学历史教育是一种基于知识教导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提升人本身的品格的一种有利方式,不该被埋没在枯燥的教学方式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情感体验作为人生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既然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些许的帮助,教师为何还要忽视课堂中的情感教学?需要多次强调的是,对于中学教师和学生来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育人而非考试,学校和教师不应当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2.2优化课后作业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依托于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在课后学会思考、学会运用,通过各方面的体验、感知与探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针对当前历史课后作业形式单一、乏味等现状,教师应积极优化作业形式,组织学生绘制手抄报、绘制年表、绘制地图、整理朝代发展顺序、开展调查研究、问题讨论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作业中巩固课堂知识,发展个人能力。
例如,在教学《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时,课后作业紧扣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分组制作手抄报。
其中,手抄报的内容是我国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光辉历史,可以以故事讲解、人物介绍、历史资料、史料图片等形式来制作,运用文字、绘图、表格等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开展任务分工、资料搜集、手抄报排版、抄写、绘画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2,3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教材中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以及史料实证的素养。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历史问题,全面了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过程。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探究,搜集并整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自主归纳总结反抗殖民统治战争的主要事迹,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学习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2.4改善历史教学环境
固有的课堂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的麻木情绪,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排斥心理。
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改善授课环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历史文化精髓。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看得到,而且可以触摸和想象,仿佛融入与整个历史的氛围之中。
而传统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远距离的欣赏,不能调动学生感官全方位的接触,无法切实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更深含义。
教师授课不应拘泥于教室,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近距离地观察现实中的历史人物案例。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献、古代文物的观看与教材
相对比,引导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有更直观的体会,校外轻松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延展发撒思维,开拓想象力。
学生对实践总是充满憧憬和向往,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解放天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同时教师可在授课时设计自己和学生都站在历史背景的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扮演不同的角色仔细揣摩人物心理,教师和每一名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课程当中,通过事实经过和人物心理的对比,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将历史知识结合到自身成长和当今社会的认知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拓展延伸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世彪.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旬,2019(09).
[2]陈尔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探讨[J].科幻画报,2019(08).
[3]陈晓.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0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