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文学与审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给艺术提供规则,就是说,美的艺术只有作为 天才的作品才是可能的。 天才的特征:独创性、典范性、非理性(神 秘性)
七、《沧浪诗话》选读
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 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天宝、开元以 下人物。 (与《判断力批判》相印证)
七、《沧浪诗话》选读
五、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审美的心理机制:文学审美是一种自由和谐 的内在体验。 和谐:在审美体验中,人的以情感为中心的 一切心理机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调动起来, 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自由:“美是自由的象征”、“审美带有令 人解放的性质”。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艺术不同于自然、不同科学、不同于手艺 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 就是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 行的生产,称之为艺术。 只有那种我们即使最完备地知道但却还并不因此就 立刻拥有去做的熟巧的事,才在这种意义上属于艺 术。 艺术甚至也和手艺不同:前者叫做自由的艺术,后 者也可以叫做雇佣的艺术。我们把前者看做好像它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 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 色。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 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七、《沧浪诗话》选读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 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 吟咏情性也。
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寄寓于其他功能中的文学审美功能。 从古希腊一直到16世纪艺术的审美功能都是寄寓在其 他功能之中的。艺术(Art)一词泛指一切制造的技 艺,而不是专指某些类别的艺术。换言之,人们对 文艺作用的认识主要是宗教功能、教化功能及娱乐 功能。理论家们也会对文艺提出审美功能的要求, 但都是将审美功能附着于其他功能之中。所谓“寓 教于乐”的文论宗旨正是这个阶段理论家们对文学 审美功能的典型认识。
四、文学审美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形式
文学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文学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体现的是自 然与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学 所反映的审美关系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审美价值 与非审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文学艺术不但不排斥 非审美价值,而且总是将与非审美的因素交织在一 起。但这些因素,总是通过文学的审美价值才得以 实现它们的价值。
三、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现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化。 尽管中国有深远的古典审美传统,但这一传统与现代 审美理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现 代审美理想赋予审美以独立的价值,并明确从理论 上确认审美有助于个人和民族的完善。在这个过程 中,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鲁迅等人起到了关 键的作用,标志着对文学审美性质的认识由传统走 向现代。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艺术分类:
机械的艺术(为了外在的目的)
艺术
审美的艺术(为了情感的愉悦)
快适的艺术(感官享受)
美的艺术(反思判断)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美的艺术的特征: 所以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是有意的, 却不显得它是有意的;就是说,美的艺术必须看起 来像是自然,虽然人们意识到它是艺术。但一个艺 术品显得像是自然却是由于,尽管这产品惟有按照 规则才能成为它所应当所是的那个东西,而在与这 规则的符合中看得出是一丝不苟的;但却并不刻板, 看不出训练有素的样子。也就是不露出有这规则悬 于艺术家眼前并将束缚套在他的内心能力之上的痕 迹来。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艺术与天才: 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禀 赋)。……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 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美的艺术不能为自己想出它应当据以完成其 作品的规则来。既然没有先行的规则一个作 品就仍然绝对不能叫作艺术,那么自然就必 须在主体中(并通过主体各种能力的配合)
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康德将人的精神机能区分为理性能力、实践 能力与审美能力,分别对应人的认识、道德 与情感,揭示了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道德 活动的关系。
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19世纪晚期的审美主义(aestheticism)运动 这场运动又被称为唯美主义运动,其中心在法国,策 应在英国,其宗旨是反对科学思想在艺术领域中的 主导地位,反对当时中产阶级因为艺术没有实用价 值和道德价值而表现出来的对艺术的冷漠态度,提 出艺术是人类创造物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本 身是自足的,除了它本身之外,没有任何外在的、 实用的或者道德的目的。艺术以形式的完美而存在。
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审美功能的凸显。 审美功能的凸显与独立出现在16世纪之后。 1747年,巴托在《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 中将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和修辞 等七门艺术从其他技艺中分离出来,称为美的艺术。 鲍姆加登将感性活动区分为“感性认知活动”与 “感性审美活动”,认为“感性审美艺术”是两种 感性活动达到统一的典范。
文学与审美
北京师范大学 席志武
一、何谓审美(aesthetic)?
词义的迁变:“审美”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本义是 “感性的”。18世纪的德国学者鲍姆加登用这个词 命名其著作时,取义“感性学”,力图创立一门研 究情感和对美的感知的科学,即今日所言之美学。 19世纪这个词出现在英文中,并被日本人翻译为 “美学(的)”或“审美(的)”,20世纪初由日 本传入中国。审美一词,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首 先是对美的感知,其次是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再次 是对一切事物的感知。
三、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亦即自觉重视文 学的审美因素的时代。 魏晋时代文体分化日趋细密,对各种文体的功能开始 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文笔论”和“声律 论”,集中反映了当时文学家和理论家对文学审美 性的认识。此后,中国文学对审美性的追求开始日 趋深入,关于文学审美的思想也日渐丰富,形成深 远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五、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审美价值在审美把握中产生。 美是客观的? 美是主观的?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五、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 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黑格尔《美学》 名山者,造物之文章也。造物之文章,也藉乎 人以为遇合,而人之与为遇合也,亦藉乎其人之文 章而已矣。 ——叶燮《黄山倡和诗序》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只能作为游戏、即一种本身就使人快适的事情 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结果(做成功);而后者 却是这样,即它能够作为劳动、即一种本身 不快适(很辛苦)而只是通过它的结果(如 报酬)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强制性地强加于 人。 但在一切自由的艺术中却都要求有某种强制 性的东西,或如人们所说,要求有某种机械
四、文学审美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形式
文学作品的审美性。 是什么使文学成为文学?答曰:文学性。然而,何谓 文学性却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按照现代 以来的观念,我们可以将文学性主要视为文学的审 美特质。文学的审美特质是整体存在的,但同时又 分散在文学作品的具体构件中。文学作品的审美性 何由产生?我们姑且可以参考韦勒克的意见,即文 学作品具有“虚构性”、“想象性”和“创造性”。
三、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对审美现代性的进一步追求,当代中国文学的审美 追求。 尽管现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但这 一进程因为反抗侵略和阶级斗争而被迫中断,直到 新时期才开始了对审美现代性的进一步追求。上世 纪80年代文学的兴盛和美学的复兴是这个进程重新 被重视的标志。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基本上都带有 浓厚的审美性。这个过程目前仍然在发展。
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
作用,没有它,在艺术中必须是自由的并且唯 一地给作品以生命的那个精神就会根本不具 形体并且完全枯萎,这是不能不提醒人们注 意的(例如在诗艺中语言的正确和语汇的丰 富,以及韵律学和节奏),因为有些新派教 育家相信如果让艺术摆脱它的一切强制而从 劳动转化为单纯的游戏,就会最好地促进自 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