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第四课走向小康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第四课走向小康教学设计
设计目的与意义
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上的学习、新闻报刊的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小康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些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有限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变化,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同时培养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
本课体现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的目标以及“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的内容要求。

其中“感受小康”的框题阐释了学生生活的变化,让学生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变化,从而体会小康生活的到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解读小康”则剖根究源,考察了“小康”二字的来源及其含义,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状况,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成绩有所认识,但对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和全面的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认识不够,需要通过教学讨论和引导让学生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讨论分析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分析能力.其主要思路是:分析导入——学生认知——讨论现象——得出结论.各环节均体现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知识与能力:学会从现实变化去感受小康社会,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

过程与方法: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认识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解读小康
教学难点:我国目前小康的水平,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教学准备
教师:从本备课系统中查找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自行制作课件。

阅读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及本教学设计。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对教学设计作适当的修改。

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以及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引入:看图片,感受小康生活
1.呈现一组反映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变化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

初步感受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变化,体会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教学环节一:感受小康
1.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

那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

2. 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
(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3)我妈妈爸爸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属于中等偏上,我妈妈说我家的生活就算是小康生活了。

3.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为了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衣食住行)查找并展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

初步感受小康生活,了解人民对小康生活的期盼
教学环节二:我眼中的小康
1.呈现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多媒体资源《我眼中的小康》,让学生了解一些人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引发学生的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对小康社会的看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意见和看法,总结出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的内容。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社会。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会的美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教学环节三:解读小康
1.教师: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

“小康”是否就是指“靓起来的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鼓起来的钱袋子”等等这些物质生活?“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我们现在的状况,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

2.呈现对“小康”概念的各种表述,如“小康”一词的来源、包含的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等。

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

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小康词典》可以供师生参考。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①“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二篇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最早提出“小康”设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②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六大
③从()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A.1979 B.2000 C.2003 D.2008
5. 呈现教科书第27页中的第一篇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年,我国国家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不仅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而且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各种社会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够健全等)
6.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我国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第28页的阅读资料了解“全面小康”或更高层次的小康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小康词典》进一步了解全面小康。

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以及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了解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我国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实施强国富民政策的
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实现了小康。

但是,我国现代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等的小康
小结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

现在,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可以请学生发表意见,说说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感想——总结升华
作业设计
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板书设计
第四课走向小康
一、感受小康
二、解读小康
1、“小康”的历史演变
2、“小康”的判定标准
3、我国目前的“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
教学反思:
1.教学环节比较完整,有导入,有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小结,教学能做到启发点拨、整合知识、形成认知。

2.教学时间的安排略显仓促,知识的处理不够仔细,课堂练习的教学环节不能够完全展开。

今后,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加强自己灵活驾御课堂的能力。

要多举事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小康状况。

可用图表、数字、图片等;更要突出全面小康,让学生展开想像,设想全面小康社会的状况。

感受全面小康社会的远景。

达到学生进一步懂得小康的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深刻地认识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目标。

3.本课时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尤其是解读小康这部分,按照教学设计的设置,我从古今小康含义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当今小康的内涵,解读现代意义的小康标准,教学中,我力图避开从理论到理论的研讨,并设置了一些课件资料,但还是出现了学生为研究理论而研究理论的误区,忘记回归生活这一真理。

因此,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智慧一定要充分发挥。

还要加强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