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建筑学视野下的“自我建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筑学视野下的“自我建造”
1 乡土建筑研究的启示
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的主题展览并出版了同
名著作,这一已为我们所熟悉的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其实,该书真正的价值并非在于向人们展示了散见于全球各地民间乡土建筑的魅力,
而在于它指出了“乡土建筑”是一个长期被建筑学“正史及主流”研究所忽略的领域,并
由此向建筑学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该书的副标题是“非谱系建筑之简介”(Non-pedigree Architecture),明确提出了这些乡土的(vernacular)、无名的(anonymous)、自发
的(spontaneous)、土著的(indigenous)、乡野的(rural)、并非带有“高贵”血统
的民间建筑的价值所在。
在书中,鲁道夫斯基博士认为:来自于无名工匠建造上的哲理和
智慧,超越了经济和美学范畴,无论从地域性或世界性的意义来看,它们都涉及如何生活、如何尊重他人生活以及如何与邻人和平相处等非常艰难且日益复杂的问题[1]。
同时,鲁
氏也感叹到:“那些无名的工匠们,不只深深体会到限制社会增长的必要性,而且也领悟
到建筑本身的极限。
他们很少为了追求利润和增长而置大家的幸福于不顾。
”[1]
在鲁氏之后,研究乡土建筑的理论和成果为数不少。
其中可以发现:将“乡土建筑的
自我建造”在价值观与方法论层面上提升至与正统建筑学进行抵抗地位的理论研究及创作
实践已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走向。
A.拉普卜特(Amos Rapopport)的《住屋形式与文化》(House Form and Culture)
一书在建筑界几乎人人皆知。
然而,人们多纠缠于其中的“决定住屋形式”是何种因素这
样的内容上,却不大关注书中更有价值的有关乡土建筑建造模式方面的研究。
拉普卜特认
为建筑可以分为“壮丽设计传统的”和“民间传统的”两大类。
而在民间传统的类型中,
又可分为“原始建筑”和“乡土建筑”,乡土建筑又可以分为“工业化之前的乡土建筑”
和“现代的乡土建筑”。
虽然拉普卜特承认工业文明时代建房方式必然发生改变,但他对
乡土建筑建造过程及其方式的认识则使我们受到启迪。
关于这一部分,在书中有这样一些
线索:乡土建筑的设计过程是一个“模型加调整”的过程;民间传统的建造与乡土的真实
生活及其地缘息息相关,体现了空间形式与生活模式的关联;在建造过程中,工匠和使用
者双方都明白所要用的类型、形式、模式,因而,建造者和使用者是有充分默契的;民间
传统的建造有利于集体和社会的管理及控制,它最终是一个被集体所认可的聚落图式;前
工业化的房屋建造的价值在于其表达了人的需要和愿望,体现了对人格的尊重,它没有外
来强权的介入(比如那些自以为是的艺术设计师)[2]。
建筑理论家保罗・奥立弗(Paul Oliver)及其研究团队在乡土建筑的研究上有着相
当的广度与深度,并对乡土建筑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奥立弗撰写了《房屋符号与象征》(Shelter,Sign and Symbol)、《房屋与社会》(Shelter and Society)等一系列著作,90年代又编撰了《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一书。
在奥立弗看来:自20
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用已被概念化的现代建筑范式来看待乡土建筑,所以,乡土建筑的研究越来越走向怀旧的美学层面及功能技术层面,因此,乡土建筑的研究不应该只有单一的途径,而应从多视角、多领域进行切入和探索[3]。
奥立弗认为目前人们通常将乡土
建筑视为是一种本土的、宗族的、民间的、乡民的和传统的建筑;这些认识虽然不错,但并不完整和科学。
因此,他在《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中用较为科学的范式对乡土建筑做了补充性的定义:“人们的住居及其他的建筑物。
它们通常由房主和社区来建造,与环境的文脉及适宜性的资源相关联,并使用传统的技术。
所有类型的乡土建筑都因特定的需求而建,并同促生它们的文化背景下的价值、经济及其生活方式相适应”①。
在保罗・奥立弗对乡土建筑概念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他对乡土建筑的自建模式以及自建过程中与地方文脉、地方知识、地方技术、工匠及其工艺的关联已开始给予关注。
虽然,在《百科全书》中,乡土建筑的“自建模式及过程”并没有成为奥立弗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但他所倡导的对乡土建筑的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确为以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3]。
林赛・阿斯奎斯(Lindsay Asquith)和迈克尔・维林加(Marcel Vellinga)都曾在保罗・奥立弗的研究团队中工作。
在对乡土建筑的研究中,一方面,他们显然受到奥立弗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他们则又明显在奥立弗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有所拓展,由他们二人编著的《21世纪的乡土建筑研究――理论、教育及其实践》(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ory,Education and Practice)一书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在这本由多位欧美乡土建筑研究学者的论文汇编而成的文集中,多数内容凸现出当今乡土建筑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学术动向。
总体说来,这些动向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愈来愈重视对乡土建筑的生长过程以及持续的建造过程的研究,并促生对现代建筑营造方式的反思;二是更加重视对各类工匠的技艺、情感、地方知识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并逐渐将“民居自我建造”的研究推向深入;三是越来越重视对“自我建造”的社会建构功能以及社会阶层、权力等内动力对乡土建筑及其建造之影响的研究;四是力图将乡土建筑“自我建造”的经验与方式转变成为“知识体系”,由此产生对当代建筑师的引导和教化,并进而对建筑教育体系产生根本影响[4]。
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和对现代建筑建造方式的反思常常互相缠绕在一起。
乡土建筑的营造方式、过程及其结果使得建筑师及学者们在对现代建筑进行批判时既有了具体的工具,又从中受到借鉴以启迪新的设计方法及其方法论思想。
纳伯尔・哈莫迪(Nabeel Hamdi)的《并非住宅的住屋》(Housing without Houses)一书,其副标题是“参与、
灵活性及其可能性”(Participation,Flexibility,Enablement)。
在书中,哈莫迪力图摆脱现代建筑学的羁绊,试图超越现代住宅设计及建造的方式,提出并倡导一种在乡土建筑营造中常常可见的“社区参与或自主建造”的模式。
哈莫迪认为:社区居民最大的参与建造,既根本地形成了建造过程中平滑、柔韧的过程,同时也生成和培育了社区自主建造的能力。
因此,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消解现代住区建造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5]。
出版于1984年的《社会建筑学的范畴》(The Scope of Social Architecture)一书也
是一本论文集。
其中的内容同样受乡土建筑的启示而多强调建造者与使用者的沟通,强调
社区及居民在社区营造及发展中自我建造能力(self-help)的培育及其实现,书中不仅
有思想及理论层面的反思,也不乏具体
的设计与建造实例解析[6]。
本书序言的撰写者,著名的“十次小组”成员贾恩卡洛
・德・卡洛(Ginacarlo De Carlo)曾是参与式设计的早期倡导者之一,他一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中的独裁特性,寻求一种更加自由、明晰的设计方式。
他在1969年的一次会议
上甚至宣称:“建筑学,重要到不能只让建筑学家决定!”②。
著名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一直试图建构一种环境及建筑设计的新方法。
有意思的是,其《建筑模式语言》、《建筑的永恒之道》等书中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与亚氏
对原始聚落及乡土建筑的研究和深谙于心密切相关。
以经验判断,当年亚氏在做《一个印
第安村落的成分确定》等项目研究时,乡民们自我建造的乡村聚落无论从建造内涵以及结
果一定对亚历山大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在《住宅制造》一书中,亚氏批判了“地产开发”
和“政府统建”③两种体制,极力倡导一种社会生物学意义上的社区持续建造及生长的方
法及其模式。
他认为,这种方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人类的情感和尊严,体现了人们
的价值和他们自身合二为一的人类进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骄傲和幸福。
2 建筑师的相关实践
在建筑实践领域,许多建筑师意识到乡土建筑及居民自建对于当代社会和当代建筑学
的意义,并在其设计项目中努力寻求自己的工作价值、工作内容及其角色定位。
1984年获国际建协金奖的埃及建筑师哈桑・法塞一贯力主吸收公众的力量,探索一条引导村民自建房屋与参与设计的道路。
在埃及底比斯(Thebes)和卢克索(Luxor)附近
的新古尔纳村(Gourna)的建设中,作为建筑师的法塞更将自己看成是一个村民们的合作者。
他倡导由业主、建筑师、工匠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设计团队,努力思考和实践着建
筑师在乡村营造中的作为(图1,2)。
他认为:“运用传统建筑方法并使工匠回到团队中的最大好处之一是建筑师可以从工匠所做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谈及古尔纳村的相关工
作时,法塞说:“在古尔纳,当砖石工匠们像建筑师一样熟悉于所有的建造过程时,我们
只将自己定位成为设计者、监督者和合同者。
这样,我的所有工作就是画出每幢房子的平
面图、给出它们的高度以及居家邻里街区的轮廓。
”[7] H・法塞被人们认为是20世纪最
伟大的建筑师,其原因就在于他的“为了穷人的建筑学”成为了“一种整合了自然与制造
以及预见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精神的时代召唤”[8]。
这样的建筑师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
例如:力图凝聚与振兴黑人乡村贫困社区的美国奥本大学教授、建筑师萨缪尔・马克比(Samuel Mockbee)以及他的“乡村工作室”(Rural Studio)(图3)[9];毕生都在为印度的贫民们研究、设计和建造具有本土性土质建筑的建筑师劳里・贝克(Laurie Baker)(图4);伊朗建筑师纳德・哈利利(Nader Khalili)为便利穷人和灾民建造房屋而创造的Super Adobe低造价房屋建造系统(图5)④……
在国内,从事过或正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者及建筑师也不在少数,鉴于篇幅所限以及相关学术刊物已有介绍,这里仅做适当提及,如:上世纪90年代初在广西融水从事苗寨改造,并探寻政府、企业、乡民、专业人员共同从事营造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单德启教授及其团队(图6,7);世纪之交在陕西枣园等地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民居改造和绿色建筑实践,并探求乡民可掌握的技术体系的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的刘加平、王竹等教授及其团队(图8);近期在河北翟城、河南兰考从事“永续建筑”及乡民“协力造屋”工作的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先生及他的“乡村建筑工作室”(图9);成立了“无止桥”慈善基金会,从事贫困乡村营造,探索“人力为主、以策安全、就地取材、永续使用、发掘民间智慧……”等建造理念的香港中文大学的吴恩融教授及其团队(图10)……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