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湖心亭看雪(教案)
(预习作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比较金陵客与张岱的行为旨趣的异同。
拓展练习:对比阅读《湖》和《江》。
)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2.体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1.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2.分析文章的内容,品味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央,西湖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赞美西湖的诗句有许多,同学能说出哪些呢?苏轼一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一一“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一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疽'这些诗句,分别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和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西湖四季的美是不一样的。
跟张岱同一时期的明代人汪珂玉评价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儿人哉!”从这句话可得出什么结论呢?西湖的雪景是最美的,只然而真正能领略其绝的人为数不多啊。
当然张岱算是其中之一了。
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一起欣赏雪中西湖的奇妙景致, 从中细细品味张岱的雅趣。
二、整体感知文意:
1.听教师配乐朗诵,复习译文。
2.全班配乐朗诵全文。
一边读一边找出文章中的叙事、写景和抒情。
三、品读文本:
(一)叙事在文中有两部分,分别概括。
叙事——独往看雪
亭上巧遇,强饮而别
1.从文章前半部分的叙事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张岱的与众不同?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一可见雪大、雪猛、不断时间长,连人鸟声都消失了。
这里强调的是“人鸟声”,与“人鸟”相比前者是从听觉角度在写,后者从视觉角度在写,更能突现环境的寒冷寂静肃杀(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2)“孥一小舟,拥看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
拥看衣炉火一一穿的衣服多,穿的衣服厚。
还带着小火炉一一反衬出雪夜的寒冷。
(-)本文是“湖心亭看雪。
写景的重点是一一雪。
一生读“雾淞沆砌……而已。
”
学生思考并讨论:
1.作者写了哪些景象?一一雾淞、天、云、山、水、长堤、湖心亭、余舟、人
“舟中人”是指谁?张岱本人和舟子。
这样一幅原本空旷、单调、冷寂的雪的世界,也正由于有了人,才有了生机。
2.雪景有什么特点?一一清冷、淡雅和纯净。
这样的景是不是人人都欣赏呢?不是。
在《西湖梦寻》中有这样几句话:
“……(西湖)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 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
可见张岱的审美情趣与当时的一般人不一样。
3.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写景的顺序:从远到近,由面到点,先粗线条勾勒,突出整体印象,再特写镜头,抓住有代表性的景象来写。
写景的手法: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它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不用色彩烘染,只用黑线勾勒物象; 在文学
创作上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词藻,而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勾勒对象形
态、神貌。
对比工笔画的牡丹一一白描画的牡丹。
前者重色彩点染,显得雍容华贵,后者重线条勾勒,
显得清新淡雅。
前面分析雪景的特点是清冷、淡雅、纯净,这样的雪景更适合使用白描的手法。
4.描写雪景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找出具体的句子分析。
(1)语言的回环往复之美。
一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品味:“天与云与山与水”在语言节奏上有回环往复之美,另外连用几个“与”,突出了景物的整体感,彼此之间是那么的亲密无间。
(2)锤炼量词,其使用恰到好处。
一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一高度抽象和概括。
突出了雪景的苍茫和景物的渺小,形容人为“两三粒”似乎也蕴含着“人生如沧海之一粟”的感慨。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叙写了张岱在湖心亭上的巧遇。
亭上巧遇,强饮而别。
张岱在湖心亭上遇见了两位也是夜间来看雪的金陵客。
张岱这时巧妙地避开自己的情感,而是写对方“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的情感反应其实也正是张岱自己的情感反应。
金陵客“拉余同饮”,张岱“强饮三大白”,从这个点,我们能够判定他们是知音。
1 .根据文中的叙述,思考:张岱和两位金陵客的行为表现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双方见面都很惊讶、欣喜。
都有雅兴。
都很率直。
一个是一见面就“拉余同饮”, 一个是“强饮三大白”。
如果调整一下语序,先让张岱问其姓氏,籍贯,职业然后再与其饮酒,在意思上就有什么不同呢?一一显得拘谨。
不同点:金陵客赏雪,是两人结伴再带上童子,还带了好酒,谈论的时候还能够“一尊还酹江月”,何等潇洒快乐!而张岱“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这个连词,表示两个动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马上作别,即使遇上了知音也不多停留。
不管是叙事还是写景,都为了抒情,从文章的叙事和写景中,反应出张岱怎样的性情呢?
“孤独二(板书:独)。
这在前面有没有铺垫?有。
“独往湖心亭看雪”,虽然有舟子但他却视
其如无物,大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与自负。
即使偶
遇知己,也是“强饮三大白而别”,不多停留。
“独”贯穿始终。
2.张岱性情“孤独”,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是他的“痴”。
文中的“痴”出自谁之口?舟子。
舟子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不理解张岱的行为而觉得他傻气呆气。
但是张岱写这篇文章时却用舟子的话来结尾,他自己暗含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在里面呢?自得之意。
这里的“痴。
恰恰是张岱借舟子之口表达了自己对自己雪夜到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的肯定和赞赏,因此这个“痴”也最能反映其性情特征。
通过刚才的分析,这个“痴。
到底包含哪些性情特征在里面呢?
——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率真任性。
(板书: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率真任性)
四、拓展探究(讨论)
我们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时,几乎都会想起柳宗元的《江雪》,也会把张岱与《江雪》诗中独钓寒江雪的老翁联系起来。
对比阅读《湖心亭看雪》和《江雪》,体会二者在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补充:柳宗元写诗的背景: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十年(今湖南永州)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景物描写:
相同点:二者都描绘出雪景的空旷、纯洁和寂静。
不同点:《江雪》主要使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渔翁。
在这样寒冷寂静的环境里,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致志地钓鱼, 渔翁的形象显得孤独、冷清,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的手法,雪中西湖的情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照映。
2、情感表达(抒情)
相同点:对清冷、纯洁的雪景的钟爱。
不同点:《江雪》中幻化美化的渔翁形象,恰恰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失意。
一一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
因此渔翁钓雪显得孤寂凄苦。
《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则是孤高自赏、超凡脱俗。
一一“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
因此张岱看雪倍觉洒脱愉悦。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
——北师大什那附属外国语学校语文组尹显强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过程中,我结合初二上第六单元主要内容和教学建议(语文书195页)以及教参中强调的“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白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这一教学重点和教参中“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这一教学的难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1、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结合文章背景和作者生平,体味作者的思想境界。
并且把教学重点、设置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和“依据文本,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得不够紧密,所以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并反复诵读。
我希望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在问题推进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等方面,我课前都精心设计,包括课堂环节以及中间的过渡,并对学生可能有的反应都进行了预设,准备了应对方法。
整节课完成之后,我非常高兴,我为自己的顺利授课而高兴,更为学生的积极投入的表
现而自豪。
分点浅谈一下我对这一节课的反思:
1.结构完整:本节课作为一节常态课,从课程结构上来说非常完整,层次清晰,由浅入深,包括复习,导入,文本分析、总结和下课后布置作业。
从授课的内容上看也是首尾呼应,环环相扣
的:分析文本,从学生津津乐道的“痴”字开始,逐步分析了“痴人所为之事”、
“痴人所见之景"最后分析理解“痴人所抒之情”,以饱含深意的“痴”结束。
2.读讲结合:学生朗读声音洪亮,节奏鲜明,感情饱满,坐姿端正。
利用诵读,老师和学生都入情入境。
就在这投入的朗读中,在读书与讲解相互配合下,文本的分析进行的顺利、流畅。
3.目标达成:这一课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还能够使学生把本课知识与学过的相关课文联系起来,温故知新,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拓宽视野:把课前查阅的大量作者资料及相关作品,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补充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内在的素养和文化底蕴。
5.课堂氛围: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了各项环节,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本节课无论从复习部分、导入部分还是课文分析部分始终贯彻着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老师通过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课堂氛围极其活跃。
很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静静反思,对于这样一节有理解深度的课,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要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合理地使用和安排教材,扩展相关材料,兼顾各类学生,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