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要结论和模型整理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汇总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汇总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F1已知F 2的最mF 2的最F 2的最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二、运动学 1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1(::)23(:)12(:1::::321----=n nt t t t n ΛΛ)::3:2:1n Λn ::3:2:1ΛF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类总结-模型法

模型法(1)“对象模型”:即把研究的对象的本身理想化.用来代替由具体物质组成的、代表研究对象的实体系统,称为对象模型(也可称为概念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种条件下的近似与抽象,如质点、光滑平面、理想气体、理想电表等; 常见的如“力学”中有质点、点电荷、轻绳或杆、轻质弹簧、单摆、弹簧振子、弹性体、绝热物质等;(2)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排除外部条件中干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次要因素,突出外部条件的本质特征或最主要的方面,从而建立的物理模型称为条件模型. (3)过程模型:把具体过理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后抽象出来的一种物理过程,称过程模型 理想化了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
有些题目所设物理模型是不清晰的,不宜直接处理,但只要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恰当的将复杂的对象或过程向隐含的理想化模型转化,就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原始的物理模型可分为如下两类:物理解题方法:如整体法、假设法、极限法、逆向思维法、物理模型法、等效法、物理图像法等. 知识分类举要力的瞬时性(产生a )F=ma 、⇒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牛顿第二定律 1.力的三种效应:时间积累效应(冲量)I=Ft 、⇒动量发生变化⇒动量定理 空间积累效应(做功)w=Fs ⇒动能发生变化⇒动能定理对象模型(质点、轻杆、轻绳、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点光源、光线、原子模型等) 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弹性碰撞、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物理模型2.动量观点:动量(状态量):p=mv=K mE 2 冲量(过程量):I = F t动量定理: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公式: F 合t = mv’一mv (解题时受力分析和正方向的规定是关键) I=F 合t=F1t1+F2t2+---=∆p=P 末-P 初=mv 末-mv 初动量守恒定律:内容、守恒条件、不同的表达式及含义:'p p =;0p =∆;21p -p ∆=∆内容: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它们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高中物理中有许多经典的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运作原理。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中的24个经典模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吧!1.单摆模型:单摆模型用来研究摆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它包括一个质点和一个细线,可以通过改变细线长度或质点的质量来研究摆动的周期和频率。
2.平抛运动模型:平抛运动模型用来研究水平投掷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它假设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
可以通过改变初速度和仰角来研究物体的落点和飞行距离。
3.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模型认为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这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惯性的概念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受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物体加速度。
5.牛顿第三定律模型:牛顿第三定律模型表明对于每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等大反向的相互作用力。
这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力的概念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6.阻力模型:阻力模型用来研究运动物体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大小与速度和物体形状有关,在物体运动时会减小其速度。
7.功率模型:功率模型描述了物体转化能量的速度和效率。
它等于功的大小除以时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能量的转变和利用。
8.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描述了热量在物体间传递的过程。
它通过研究热导率和温度差来解释热量传递的速率和方向。
9.摩擦力模型:摩擦力模型用来描述物体在接触面上滑动或滚动时的相互作用。
它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可以通过摩擦力模型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停止。
10.力矩模型:力矩模型用来研究物体旋转的平衡和加速度。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M=rF,其中M表示力矩,r表示力臂,F表示作用力。
11.浮力模型:浮力模型用来研究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力。
它的大小等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推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船只的浮力原理。
物理模型考点总结归纳高中

物理模型考点总结归纳高中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以及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和工程领域。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各种物理模型,这些模型用于解释复杂的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总结和归纳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些重要考点和物理模型。
一、力学模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保持恒定,直到遇到外力。
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
2. 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基本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
即 F=ma,其中 F 为物体所受力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使两个物体之间有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4. 弹簧弹力模型弹簧的弹力模型是描述弹簧受力的一种常见模型。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程度成正比。
二、电磁模型1. 静电力模型静电力模型用于描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电场模型电场模型用于描述静电力的传递方式。
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电场中的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3. 磁场模型磁场模型用于描述磁力的传递。
根据洛伦兹力,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力与粒子的速度和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4. 电磁感应模型电磁感应模型用于描述电磁感应现象。
当导体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三、光学模型1. 光的射线模型光的射线模型用于描述光在直线传播时的特性。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线在一直线传播过程中可以发生折射、反射等现象。
2. 光的波动模型光的波动模型用于描述光的波动性质。
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光具有波长、频率等特性,并符合波的干涉、衍射、偏振等规律。
3. 光的粒子模型(光量子模型)光的粒子模型用于描述光的粒子性质。
根据光量子理论,光以光子的形式传播,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归纳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自然现象。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模型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型。
第一部分:力学模型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它包括了三条定律,即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通过运用这些定律,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
2. 牛顿力学模型牛顿力学模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其中包括了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等内容。
通过使用牛顿的运动定律和力的概念,我们可以解决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问题。
3. 弹簧振子模型弹簧振子模型是描述弹簧振动的重要模型。
它包括了弹簧劲度系数、振动周期和频率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计算弹簧的振动特性。
第二部分:电磁学模型1. 电场模型电场模型描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其中包括了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预测和计算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磁场模型磁场模型描述了磁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其中包括了洛伦兹力和磁感应强度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磁场对物体的作用力。
3. 电磁感应模型电磁感应模型描述了磁场变化对电荷的影响。
其中包括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由磁场变化引起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
第三部分:光学模型1. 光的几何模型光的几何模型描述了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其中包括了折射定律、焦距和成像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光的传播路径和成像特性。
2. 光的波动模型光的波动模型描述了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其中包括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和双缝干涉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光的波动特性和干涉衍射效应。
第四部分:量子力学模型1. 波粒二象性模型波粒二象性模型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重要模型。
(完整版)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模型归纳

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力学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 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F ≥F ≥F -F 。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大小合大小角为120度。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α。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 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 ==-V 2/t 221V V +TS S 221+3.匀变速直线运动:当时间等分时:S n -Sn-1=aT .2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 ,V s/2>V t/222221V V +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 a=, a=T S S 212+212TSS -21)1(T n S S n--4.自由落体:V t (m/s): 10 20 30 40 50 = gtH 总(m ):5 20 45 80 125 = gt 2/2H 分(m):5 15 25 35 45 = gt 22/2 – gt 12 /2g=10m/s 25.上抛运动:对称性:t 上= t 下 V 上= -V下6.相对运动:相同的分速度不产生相对位移。
7.“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2aS 求滑行距离。
8."S=3t+2t 2”:a=4m/s 2,V 0=3m/s 。
(s = v 0t+ at 2/2)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合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µ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g绳牵连系统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α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N=F,(N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有无摩212mmm+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高中物理模型大全

高中物理模型大全引言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模型是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并预测未知情况下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模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1.简谐振动模型简谐振动模型是描述振动现象的重要模型。
在简谐振动模型中,假设振动系统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
例如弹簧振子、摆钟等都可以使用简谐振动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
2.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模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个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运动问题,如自由落体、斜抛运动等。
3.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是描述热传导现象的模型。
在热传导模型中,假设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传递速率与温度差成正比,与材料的热导率和截面积成反比。
这个模型可以用于解释热传导过程和计算热传导速率。
4.光的折射模型光的折射模型是描述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现象的模型。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个模型被应用于解决各种光学问题,如光的折射、全反射等。
5.电路模型电路模型是描述电流和电压分布的模型。
通过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原理,我们可以建立电路模型来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变化。
这个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决电路中的各种问题,如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等。
6.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描述物体之间引力相互作用的模型。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模型可以用于解释行星运动、地球引力等现象。
7.声音传播模型声音传播模型是描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模型。
根据声波传播原理,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声速在固体中最大,在气体中最小。
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解释声音的传播和计算声音的传播速度。
8.磁场模型磁场模型是描述磁场分布和磁力作用的模型。
通过安培环路定理和洛伦兹力定律,我们可以建立磁场模型来分析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和磁力变化。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高中物理11种基本模型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_高考物理4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_高考物理48个解题模型高中物理解题模型汇总必修一1、传送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
2、追及相遇模型:运动规律,临界问题,时间位移关系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
图像法等)3、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
4、斜面模型:受力分析,运动规律,牛顿三大定律,数理问题。
必修二1、“绳子、弹簧、轻杆”三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
2、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
半径。
临界问题)。
3、抛体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
选修3-11、“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
2、“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
3、“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
4、“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
选修3-21、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
2、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
选修3-41、“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
2、“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
选修3-51、“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2、“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
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
高中物理力学44个模型

高中物理力学44个模型物理力学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力学,我们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下面将介绍高中物理力学中的44个模型,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力学知识。
1.质点模型:假设物体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只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位置。
2.运动学模型: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不断改变的直线运动。
5.抛体模型:研究物体抛出后在重力作用下的轨迹运动。
6.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定律。
7.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定律。
8.牛顿第三定律模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9.惯性系模型:描述物体的力学规律需要建立的参考系。
10.非惯性系模型:在非惯性系中描述物体的力学规律需要引入惯性力。
11.作图模型:通过绘制物体受力情况的示意图来帮助分析解题。
12.叠加原理模型: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合力来简化分析。
13.平衡模型:研究物体所受力使合力为零的情况,包括静平衡和动平衡。
14.弹簧模型: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与受力大小成正比的物理模型。
15.胡克定律模型:描述弹簧弹性力与伸长(压缩)长度成正比的定律。
16.重力模型:物体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
17.动力学模型:研究物体受到的力对其运动状态的影响。
18.动能模型: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9.势能模型: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20.机械能守恒模型:封闭系统机械能总量在没有非弹性碰撞的条件下保持不变。
21.动量模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22.动量守恒模型:封闭系统内动量总量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
23.质心模型:多个物体的质心位置与各物体质量与位置的加权平均值。
高中物理最全模型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最全模型归纳总结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众多物理模型,这些模型为我们解释自然现象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学习中最常用的模型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型。
第一部分:力学模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何我们在车上突然刹车时会向前倾斜。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受到的合力以及其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何我们划船时推水就能向后移动。
4.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引力的方向成反比。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行星的椭圆轨道和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热力学模型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在气体过程中计算温度、压强和体积的变化。
2. 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用于描述热量在物体之间传递的过程。
它遵循热量自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规律。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何我们触摸金属杯时会感觉更冷。
3. 热辐射模型热辐射模型用于解释物体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热量。
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其温度而产生的电磁波辐射。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太阳能的产生和传递。
第三部分:电磁学模型1. 静电模型静电模型用于描述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电荷的性质,带电物体可能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何我们的头发梳理之后会挑起纸片。
2. 电流模型电流模型用于描述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
根据导体的电阻和电压差,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高中物理全部模型归纳(包括运动学动力学电磁学) 带答案解析

高考物理解题模型目 录第一章 运动和力一、追及、相遇模型; 二、先加速后减速模型; 三、斜面模型; 四、挂件模型;五、弹簧模型(动力学); 第二章 圆周运动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二、行星模型; 第三章 功和能;一、水平方向的弹性碰撞; 二、水平方向的非弹性碰撞; 三、人船模型;四、爆炸反冲模型; 第四章 力学综合 一、解题模型; 二、滑轮模型; 三、渡河模型; 第五章 电路一、电路的动态变化; 二、交变电流; 第六章 电磁场一、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 二、电磁流量计模型;三、回旋加速模型;四、磁偏转模型; ****第一章 运动和力一、追及、相遇模型模型讲解:1. 火车甲正以速度v 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距甲d 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 2同向匀速行驶,于是他立即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
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 应满足什么条件?解析:设以火车乙为参照物,则甲相对乙做初速为)(21v v -、加速度为a 的匀减速运动。
若甲相对乙的速度为零时两车不相撞,则此后就不会相撞。
因此,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甲车减速到与乙车车速相同时,甲相对乙的位移为d 。
即:dv v a ad v v 2)(2)(0221221-=-=--,,故不相撞的条件为dv v a 2)(221-≥2. 甲、乙两物体相距s ,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就保持静止不动。
甲物体在前,初速度为v 1,加速度大小为a 1。
乙物体在后,初速度为v 2,加速度大小为a 2且知v 1<v 2,但两物体一直没有相遇,求甲、乙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相距的最小距离为多少? 解析:若是2211a v a v ≤,说明甲物体先停止运动或甲、乙同时停止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乙的速度一直大于甲的速度,只有两物体都停止运动时,才相距最近,可得最近距离为22212122av a v s s -+=∆ 若是2221a va v >,说明乙物体先停止运动那么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存在速度相等的时刻,此时两物体相距最近,根据t a v t a v v 2211-=-=共,求得1212a a vv t --=在t 时间内 甲的位移t v v s 211+=共乙的位移t v v s 222+=共 代入表达式21s s s s -+=∆求得)(2)(1212a a v v s s ---=∆3. 如图1.01所示,声源S 和观察者A 都沿x 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S v 和A v 。
高中物理100个模型详解(一)

高中物理100个模型详解(一)高中物理100个模型1. 引言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中的物理模型是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中的100个模型,涵盖了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
光学模型1.光的直线传播模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模型:光在平滑表面上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3.光的折射模型: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4.光的色散模型:不同频率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折射角发生变化。
5.光的干涉模型:两束同频率相干光叠加时会出现干涉条纹。
力学模型1.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它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弹簧振子模型:弹簧的振动可以用简谐振动模型描述。
4.滑动摩擦力模型: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表面摩擦系数成正比。
5.空气阻力模型: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运动速度成正比。
热学模型1.热传导模型: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
2.热辐射模型:热能通过辐射传递。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模型:PV=nRT,描述了理想气体的状态。
4.内能变化模型:物体的内能改变等于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对外做功的和。
5.相变模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过程。
电磁学模型1.电场模型:电荷在空间中产生电场。
2.磁场模型:电流在空间中产生磁场。
3.感生电动势模型:磁场的变化可以引起电动势的感应。
4.电阻模型: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电阻,导致电能转化为热能。
5.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模型:描述了电磁场的生成和传播规律。
结论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
本文介绍了一百个高中物理模型,涵盖了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这些模型不仅仅是理论的工具,同时也是实践中验证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基础。
希望这些模型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高中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且广泛应用的学科,它通过建立各种物理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原理。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中常见的模型进行总结,并介绍其应用。
1.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之一。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相等的。
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位移 = 速度 × 时间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行驶匀速的汽车、火车等物体的运动分析。
2.自由落体模型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其他力的情况下,只受到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这个模型的特点是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恒定为重力加速度 g,约等于 9.8 m/s²。
自由落体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下落距离 = 1/2 × g × 时间²自由落体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和距离等问题。
3.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加速度 = 净力 / 质量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
4.牛顿万有引力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万有引力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引力 = G × (质量1 × 质量2) / 距离²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天体运动、行星轨道等问题。
5.电路模型电路模型用于描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规律。
电路模型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电流 = 电压 / 电阻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模型总结,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原理。
通过运用这些模型,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应用。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和解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物理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的物理模型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1. 质点模型质点模型是最基本的物理模型之一,用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
在质点模型中,物体被视为一个质点,忽略了物体的体积和形状。
质点模型常用于描述运动学问题,例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弹簧模型弹簧模型用来描述弹性体的性质和变形规律。
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而弹簧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定量地描述物体的形变和恢复力。
弹簧模型在弹簧振动、弹性碰撞等问题中有广泛应用。
3. 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不考虑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
运动学模型通过建立运动方程,可以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常见的运动学模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4. 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考虑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
动力学模型通过牛顿定律和其它运动定律,可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下的运动情况。
常见的动力学模型包括斜面运动、摩擦力、弹力等。
5. 光学模型光学模型用来描述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光学模型根据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可以通过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建立不同的模型。
常见的光学模型包括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光的干涉和衍射等。
6. 电路模型电路模型用来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量之间的关系。
电路模型通过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可以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分布、电压分布和电阻等。
常见的电路模型包括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阻网络等。
7. 磁学模型磁学模型用来描述磁场和磁力的作用规律。
磁学模型通过安培定律和洛伦兹力等,可以分析磁场中导体受到的力和磁力线的分布。
常见的磁学模型包括电磁感应、电磁铁、电动机等。
8. 热学模型热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温度和热能的传递规律。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解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中常见的68个解题模型。
一、力学部分1. 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模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重力模型: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5. 弹簧模型: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6. 摩擦力模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受到的压力成正比。
7. 斜面模型: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8. 动量守恒模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9. 能量守恒模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热学部分10. 热传导模型: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11. 热膨胀模型: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
12. 热平衡模型: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相等。
13. 热容模型: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成正比。
1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模型:PV = nRT,描述了理想气体的状态。
15. 热力学第一定律模型:热量的增加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与对外做功的总和。
三、光学部分16. 光的直线传播模型: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17. 光的反射模型:光线与平面镜或曲面镜相交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18. 光的折射模型: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遵循折射定律。
19. 光的色散模型:光在经过棱镜等介质时,会发生色散现象。
20. 光的干涉模型:两束相干光叠加时,会出现干涉现象。
21. 光的衍射模型:光通过狭缝或物体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22. 光的偏振模型:光的振动方向只在一个平面上。
四、电学部分23. 电流模型:电流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最全面高中物理模型汇总

最全面高中物理模型汇总经典力学:1、质点:是指由一个物理量组成的一体物,没有内部结构,其受到的外力可以用向量的思想来描述。
2、运动学:描述物体运动的性质和关系,如速度、加速度、距离、时间等变化的规律。
3、动量:指上时间变化的质量和速度之积,它决定了物体运动的各种特性,是基本定律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4、功和能量:是指一种物质或物理量在发生变化时所消耗的能量。
5、库仑定律:物体任一点上受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沿着任一虚拟空间,同一方向绕该点旋转一周后,外力和原来大小和方向相等,此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
电学:1、回路:指电流从一点经过一定电阻、电容或电感等设备后又返回至原点的系统,电路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线路和电子器件。
2、电压和电流:是指流过导体中的电荷的速度和数量,单位分别是伏特和安培,它们也是电路的基本量。
3、电容:是指电介质中存在的一种气体电荷,它可以把电流储存起来,是电路中常用的设备。
4、电感:是指一个电路中由于电流产生磁场,以抗影响电流流动的装置。
5、磁学:是指用磁场理论解释电磁相关现象的科学,它可以用来研究电磁感应和电磁干扰的原理。
光学:1、衍射:是指光线在不同材料介质间发生折射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它可以用来研究光波传播过程中不同物质之间的光学折射现象。
2、反射:是指当光线照射到不同方向时,它们会反向发射,这种现象就是反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光在不同物质间的传播、折射和反射等现象。
3、折射:是指当光线穿过不同物质介质时产生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物质的光学性质决定的,它可以提高我们对光的理解。
4、几何光学: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光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可以用全局几何的方法来描述它们的相互作用,这些规律也是光的传播的基础。
5、量子光学:是指用量子理论来研究光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特性,如电磁相互作用、波动特性等。
物态变化:1、电离:是指温度、压力等能量介质作用,使原子或分子电荷分布发生变化,而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由原子团脱离,形成新的原子或分子体系,这种现象叫做电离。
高中物理模型及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及二级结论总结引言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物理模型和结论。
物理模型是对实际物体或现象的简化和理想化描述,而结论则是通过实验证据得出的科学推理结果。
本文将以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几个模型和结论为例,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是高中物理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保持恒定,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的位移与速度成正比,即位移越大,速度越快。
2. 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二、自由落体模型自由落体模型是描述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模型。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其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位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2. 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时间越长,位移越大。
三、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模型。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作用,将发生加速度变化,如果没有合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受到合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
2. 物体没有受到合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和加速度关系的模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受到的合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2. 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五、能量守恒模型能量守恒模型是描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模型。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能量可以在物体间相互转化,但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2. 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即能量守恒。
小结高中物理的模型和结论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物理世界的规律。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
一、力的概念
力:指在一定距离内互相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的能力、作用。
力的种类:根据物体之间的作用形式,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重力、弹力、摩擦力、
斥力、电场等力。
二、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物体对外部作用力的受力,等于物体质量和物体内发生作用力之比例。
动量定理式形:ΣF=m·ΔV/Δt
即:各内力和外力抵消时,总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物体加速度;或总力等于物体质量
乘以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三、弹性
弹性是指某物经受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能量。
四、物体运动的特性
1、直线运动:指物体的位置自相对于某一参考点在某一方向上不断变化,而在相反
方向上始终不变的运动。
2、回转运动:指物体的位置绕一定的轨道运动的现象。
3、中心矩运动:指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但它的旋转角速度和旋转角加速度都为零,并且其轨道质点始终沿着一直线运动的运动。
4、组合运动:指物体的位置既有直线又有回转运动的运动。
五、气体的温度、压强和状态
1、气体温度:气体温度即指气体的热力学温度。
它是一种物理量,可通过温度计测量,是描述一个物质由冷到热的过程的一种物理量。
2、压强:压力,指气体施加在物体表面每单位面积上的力。
它也是一种物理量,可
以通过压力传感器来测量。
3、气体状态:指气体受温压影响而呈现的实际物理状态,其包括气体、液态气体、
固态气体和可凝结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重要结论和模型整理“重要结论和模型”,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重要结论和模型”,运用“重要结论和模型”,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重要结论和模型”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重要结论和模型”,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大+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量三角形;且有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静摩擦力由其他外力决定,滑动摩擦力f=μN 中N 不一定是mg 。
静/动摩擦力都可与运动方向相同。
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滑轮两端的绳子上的弹力大小相等,且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N f 1tantan F ==F αμ。
12.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13、力的相似三角形与实物的三角形相似。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1212222t/s s T++===v v v v 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 21n n s s aT --=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2s/=v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22s/t/>v v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1222t/s s T +=v ,212s sa T -=,()121n s s a n T-=-4.匀变速直线运动,0v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 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15.自由落体(取210m/s g=):n 秒末速度(m/s ): 10,20,30,40,50 =gt n 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212=gt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2211122n n-=at -at6.上抛运动:对称性:t t 下上=,=v v 下上, 20m 2h g=v7.相对运动:①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②设甲、乙两物体对地速度分别为12v v 、,对地加速度分别为12a a 、,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2112=a =a a ''v v v m m 、,同向为“-”,反向为“+”。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22as =v 求滑行距离。
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即物体的速度产生两个效果{使绳端沿绳的方向伸长或缩短使绳端绕滑轮转动10.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
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刚好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13.平抛运动:①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②任意时刻,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的正切总等于该时刻前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的正切的2倍,即tan 2tan =αβ,如图所示,且212x =x ;③两个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且0v 无关;④任何两个时刻间的速度变化量=g t ∆⋅∆v ,且方向恒为竖直向下。
14、小船过河: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船v d t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 最短 s=d d 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船v d t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 船水v v d •.1512.系统法:动力-阻力=m 总a 3.沿光滑斜面下滑:a=g sin α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 a =g(sin α-μcos α)ω平面镜沿如图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合力按质量正比例分配:2N 12m F F m m =+,(或12F=F -F ),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5.几个临界问题:6.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①直接由加速度a 或合外力F 是否恒定以及与初速度0v 的方向关系判断; ②由速度表达式判断,若满足{=b =b+at v v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③由位移表达式判断,若满足212s=bt s=bt+at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7A 对车前壁无压A 不离开斜面,则系统cot a g θ≤,向右;斜面光滑,小g a a简谐振动至最高点在力F 作用下匀加速运动在力F 作用下匀加速运动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9.超重:a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失重:a方向竖直向下= p/f10、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时VM11、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不论是绳还是弹簧:剪断谁,谁的力立即消失;不剪断时,绳的力可以突变,弹簧的力不可突变.12、传送带问题: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的动能13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克服摩擦力做功 W = μ mg S14速度反向延长交水平位移中点处,速度偏角的正切值等于2倍的位移偏角正切值。
斜面上起落的平抛速度方向与斜面的夹角是定值。
四、圆周运动万有引力:1.向心力公式:22222244mF m R m R m f R mR Tπωπω===== vv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F=mg tgα方向水平,指向圆心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压力之差6mg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2.5R 。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 ,向心加速度2g(3)“杆”、球形管:最高点最小速度0⑷球面类:小球经过球面顶端时不离开球面的最大速度,若速度大于,则小球从最高点离开球面做平抛运动。
4.重力加速2GMg r =,g 与高度的关系:()202R g g R h =⋅+,0g 为地面附近的加速度。
5.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基本模式:“引力=向心力”6.人造卫星:高度大则速度小、周期大、加速度小、动能小、重力势能大、机械能大。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h =5.6T ,v = 3.1 km/s7.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8.“黄金代换”:重力等于引力,GM=gR 29.在卫星里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做。
10.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比。
11.第一宇宙速度:1=v 1=v ,v 1=7.9km/s 12.两种天体质量或密度的测量方法:①观测绕该天体运动的其它天体的运动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②测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13.卫星变轨问题 ①圆→椭圆→圆a .在圆轨道与椭圆轨道的切点短时(瞬时)变速;b .升高轨道则加速,降低轨道则减速;c .{()()升高加速后,机械能增大,动能减小,向心加速度减小,周期增大降低减速后,机械能减小,动能增大,向心加速度增大,周期减小 ②连续变轨:(如卫星进入大气层)螺旋线运动,规律同①c 。
(注意计算方法);7.9km/s =1/2)地(GM/R =1/2)地R 地(g =1V 宇宙速度)二、三(第一、14;11.2km/s =2VV 3=16.7km/s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和最大环绕速度均为V =7.9km/s ,卫星的最小周期约为86分钟地球同步卫星:T =24h ,h =3.6×104km =5.6R 地(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v = 3.1km/s人造卫星:h大→V小→T大→a小→F小。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15、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势能变小,机械能变小。
在飞行卫星里与依靠重力的有关实验不能做。
16、行星密度:ρ = 3 /GT 2 式中T 为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的周期。
.17、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作匀速圆周运动18、圆周运动中的追赶问题(钟表指针的旋转和天体间的相对运动):121=-T t T t 五、机械能:1.求机械功的途径:(1)用定义求恒力功W = F S cosa (恒力)。
(2)用做功和效果(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功。
W = △E K W = △E(3)由图象求功。
F-X 图象的面积(4)用平均力求功(力与位移成线性关系时) W=F 平均X(5)由功率求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