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某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河(XX段)综合治理工程
初步设计报告
项目主体:XX市XX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编制:XX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九月
XX河(XX段)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XX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甲级设计证书编号:
二0一一年九月
目录
附:
1、《XX河(XX段)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图册》
1 综合说明
1.1 工程概况
1.1.1 流域概况
XX河发源于XXXX区,经XX省的XX源、XX水、XX南、临XX、郯城,自北向南在XX市齐村西进入XX省境内,在新XX市苗圩附近入骆马湖,全长333 km,控制流域面积11820 km2,其中XX境内长度45.5km。
XX河在XX刘家道口辟有分XX入沭水道,分XX河洪水经新沭河直接入海;在江风口辟有邳苍分洪道,分XX河洪水入中运河。
XX河上游为山洪河道,水流湍急,洪水暴涨暴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下游水流平缓,泥沙淤积河床。
下游在华XX以下分为两支,西支为老XX河,现作为内部排涝河道,不再分泄洪水。
东支为苏北导XX时开辟的新河道,河槽相对比较平顺,比降较平,穿陇海铁路南下,于苗圩附近入骆马湖。
沿线主要支流有白马河、浪青河、新戴河等。
1.1.2 治理概况
1949年以前XX河临XX站以下只能防御4000~4500m3/s的洪水,堤防残缺。
解放初期,XX省的“导沭整XX”和XX省的“导XX整沭”工程开工,XX省于1949年冬至1950年春完成“导XX整沭”工程,随后对XX河又先后进行了四次治理。
第一次在1953年,新XX县华XX以上按行洪3500m3/s,堤顶超高1.2m,华XX以下按行洪6000m3/s,堤顶超高1.5m整治了河道,加固了堤防,并从华XX~苗圩开辟了一条长17km的新河道,XX河即从新XX河入湖,老XX河段成为排内涝的低水河道;第二次在1955年,对华XX以上段按行洪4200 m3/s,堤顶超高1.5m,顶宽6m进行了复堤;第三次在1957年大水后,按XX河行洪6000 m3/s,堤顶超高1.5m,顶宽6m,边坡1:3全面加高加固了堤防;第四次在1974年大水后,华XX以上按1974年实际最大行洪流量6380 m3/s,堤顶超高3.0m,顶宽8m,边坡1:3,华XX以下按堤顶超高2.5m,堤防断面标准与华XX以上相同进行了堤防加固。
在东调南下一期工程中,针对XX河的防洪问题,淮委、省重点工程指挥部,先后以苏水重工(95)21号文,苏水XX指(96)3号文及苏水建工(98)76号文,批准实施了XX河提办工程,94年度工程、96年度工程及20年一遇剩余工程。
通过这
些工程的实施,XX河的防洪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中泓过水断面不足,砂堤砂基和部分险工未作处理,一些堤段堤身单薄、高度不足,XX市北部高亢地区灌溉水源匮乏等突出问题,为使本地区防洪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尚需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XX河进行综合治理。
1.1.3 编制依据
1.1.3.1 依据文件
(1)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XX年9月编制的《XX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实施规划(修订)》(以下简称《实施规划》);
(2)20XX年4月《关于加快XX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骆马湖~南四湖段工程省部联席会议纪要》;
1.1.3.2 依据法规及规程规范
(1)《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T5020-20XX);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3)《防洪标准》(GB50201-94);
(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5)《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6)《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XX);
(7)《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XX);
(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XX);
(9)《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
(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XX);
本工程高程系统为85国家高程系统。
本初设报告中右堤(W)代表西堤,左堤(E)代表东堤。
1.2 水文
1.2.1 气象
本地区属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干冷、夏湿热,常年平均气温14.0℃。
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6.0℃,无霜期约210天。
XX河流域多年平均雨量800mm左右,北部小于南部。
华XX站年平均雨量904.5mm,最大年降雨量1371.0mm,最小年降雨量574.9mm,降雨年际变化较大,而且年内分布极不均匀,降
水大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
本流域为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与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与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5~3.0m/s,极端最大风速为23.4 m/s。
1.2.2 水文
1.2.2.1 流域设计洪水
根据《XX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实施规划(修订)》要求,XX河综合治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XX河设计流量为:祊河口至刘家道口16000m3/s,刘家道口至江风口12000m3/s,江风口以下XX河8000m3/s。
XX河入湖口苗圩水位25.20m。
1.2.2.2 建筑物设计洪水
建筑物设计洪水采用港上站(1972年~20XX年)的实测降水资料,取最大24小时降水系列进行频率和统计参数计算设计降水及净雨,点面折算系数根据《邳苍郯新地区水文复核报告》规划面积在50km2以下,设计暴雨量以点代面。
按照《邳苍郯新地区水文复核报告》24小时排模公式M=0.033×R1.0×F-0.25进行计算。
1.2.2.3 施工期设计洪水
XX河华XX坝上导流流量包括港上站以上来水及区间来水,港上站以上来水用实测流量资料分析计算,区间来水用间接法即利用实测雨量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1、区间流量计算
采用港上站(1963年~20XX年)枯水期的实测降水资料,进行频率和统计参数计算得其设计降水及净雨,点面折算系数采用《邳苍郯新地区水文复核报告》点面雨量换算系数。
按照《邳苍郯新地区水文复核报告》6小时流量计算公式Q=0.041×R1.0×F0.75进行计算,XX河华XX坝上设计10年一遇10月~次年5月区间流量为44.5m3/s。
2、港上站流量计算
根据港上站(1972年~20XX年)实测流量系列的频率曲线,港上站设计10年一遇10~5月的流量为300m3/s。
3、华XX坝上导流流量
XX河华XX坝上导流流量为区间排水流量与港上站流量之和,设计十年一遇10月~次年5月的流量为344.5m3/s。
1.3 工程地质
地层岩性:本区位于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同时处在郯庐断裂强烈上升区。
该区经过多次构造变动,除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缺失外,从太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发育。
第四系地层厚度40~80m,局部断陷带中心厚达100m,古河道、洪冲积扇较发育,沉积物以冲积相为主。
地质构造:工程区地处中朝准地台徐淮拗褶带与鲁西断块的分界地带,郯庐断裂为二大构造单元的分界。
郯庐断裂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活动断裂带,新XX 境内断裂带宽约25km。
XX沭断裂是郯庐断裂出露最好,“两堑夹一垒”构造形迹最清楚的地段,XX河就分别发育在东西地堑之上。
地震地质:工程区处于郯城~营口地震带,发震规律受华北地震群控制。
地震主要受构造活动控制,特别是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断裂与北西西向派生断裂相交汇处易发震,地震活动具有强度大而频度低的特点。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XX河XX段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部分位于0.2g范围内,戴沟以下为0.3g,相应场地基本地震烈度Ⅷ度,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设计可按照建筑物等级,依规范要求设防。
1.4 工程任务及规模
1.4.1 工程任务
在东调南下一期工程中,XX河江风口~骆马湖段堤防已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7000m3/s进行加固,为使本地区防洪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本次XX河(XX 段)综合治理工程的任务是依据《XX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实施规划(修订)》要求,将XX河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以提高XX河XX段地区的防洪标准,并解决XX市北部高亢地区灌溉水源匮乏问题,为保证该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发挥XX河工程总体效益创造条件。
1.4.2 工程规模
本次治理范围为XX河华XX坝以上XX段,河道设计行洪能力为8000m3/s,根据《防洪标准》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该段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堤防级别为2级。
XX河(XX段)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泓疏浚工程,堤防复堤工程,
堤防截渗工程、险工险段处理工程,拦河橡胶坝建设工程,堤顶防汛道路建设和必要的管护设施兴建工程等。
1.5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5.1 河道疏浚工程
疏浚XX河苏鲁省界~华XX坝段中泓,疏浚长度23.9km,河底宽300m,河底高程25.79~22.79m,边坡1:3。
1.5.2 堤防工程
1.5.
2.1 堤防复堤
XX河XX段复堤标准:堤顶高程按50年一遇洪水位加安全超高2.5m,堤顶宽度10m,边坡1:3。
本期工程复堤长度37.9km,其中东堤14.7km,西堤23.2km。
1.5.
2.2 险工护坡
XX河系天然河道,坡陡流急,致使河岸堤防坍塌陡立。
本期工程对河道险工段堤防原来无护坡的新做浆砌块石护坡,原来有护坡的进行接高处理,护坡高度至设计洪水位以上1m,浆砌石厚度0.3m,下垫0.1m碎石垫层。
1.5.
2.3 砂堤防渗加固
XX河部分堤段座落于砂基之上或堤身为砂土填筑而成,行洪时堤基、堤身渗水严重,为确保安全行洪,设计对XX河砂堤、砂基采用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截渗墙方案进行防渗处理,处理长度17.26km。
1.5.3 跨河建筑物工程
新建XX河油坊橡胶坝、授贤橡胶坝、丁庄橡胶坝3座橡胶坝工程。
1.5.4 防汛道路
XX河堤顶大多为土路,现状堤顶无防汛道路,且路段损坏严重,上堤道路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汛期全天候通车的要求,为了完善防汛抢险道路系统,设计修建堤顶防汛道路37.9km,结构型式为沥青砼防汛路面。
1.6 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
橡胶坝工程中电气主要为橡胶坝充排水水泵用电,管理所动力及照明用电。
1.7 工程管理
XX河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后,仍由现有骆马湖水利管理局及其下属的XX
河道管理局管理,建筑物由地方政府管理,原管理职能和管理范围不变。
1.8 施工组织设计
1.8.1 施工交通
本工程施工对外交通条件比较方便。
陇海铁路、徐连高速公路、徐海一级公
路横贯XX河中部,可达沿线各施工地点。
施工用建筑材料、施工机械、生活物资
等均可由上述道路直接运达工地。
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相连,水上施工机械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至XX河骆马湖
入湖口进行水下方施工。
1.8.2 施工导截流
施工导流工程主要为中泓疏浚和橡胶坝建设工程,具体导流方案为:河道疏浚
采用挖超深垄沟,底宽10米,边坡1:3;橡胶坝施工在滩面开挖导流河,底宽10米,边坡1:3。
1.8.3 主体工程施工
中泓开挖施工拟采用2.75m3拖式铲运机或1m3挖掘机开挖配10t自卸汽车运输,
分层开挖,挖河土方除用于加复两侧堤防外,其余土方作为弃土弃于两侧堤脚外。
堤防复堤采用2.75m3铲运机挖运,每段堤防填筑前用74kw推土机进行清基和取土
区覆盖层清除。
填筑分层铺料,并选用74kw履带拖拉机压实。
堤防截渗采用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截渗墙方案。
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截渗墙
施工工序包括桩机就位对中—钻孔—搅拌和喷浆—复搅--移位机具 -路面恢复。
建筑物工程施工时,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开挖,开挖土方就近堆放,以便回填;混凝土拌和系统采用0.8m3移动式混凝土拌和机8台拌和,配翻斗车施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砌石体要求采用铺浆法或灌浆法砌筑,砌筑石料应选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砌石砂浆采用机械拌和,浆砌块石要求座浆饱满,砌体稳固,砂浆强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1.8.4 施工工期
XX河(XX段)综合治理工程计划20XX年11月开始施工,20XX年5月全面建
设,20XX年12月前完工,总工期24个月。
1.9 水土保持
XX河(XX段)综合治理工程主体工程除对部分堤防险工段采取砌石护砌外,大多数加固后的堤防边坡和堤顶裸露。
为防止堤防坡面遭受雨水冲刷,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防护措施。
工程措施:在堤防背水侧做素砼泄水槽;植物措施:在堤防复堤区和挖泓弃土区分别铺植狗牙根草皮和撒播狗牙根草籽,对裸露堤顶和边坡进行防护。
通过水保方案的实施,将保证堤防安全、稳定,有利于河道正常行洪,并有效地恢复和提高该区域的土地生产力;实施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提高了林草植被覆盖率,美化了当地自然景观,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
1.10 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
挖压拆迁范围主要为中泓开挖及弃土占地、施工临时占地。
工程无永久征地,临时征地2512.54亩,拆迁房屋22091.52m2,规划迁移人口750人,完成工程投资4909.52万元。
1.11 环境影响评价
XX河(XX段)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使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有利于防洪保护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工程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取土、弃土占地、破坏植被和移民安置。
弃土占地使土地资源的损失是不可逆的,移民安置增加了安置区的土地环境容量压力;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以及水土流失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较小,且都是暂时的,通过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可以减缓。
本工程建设不存在制约性的环境因素,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远大于不利影响,从环境角度分析,本工程是可行的。
1.12 投资概算
1.1
2.1 本工程所需完成的主要工程量
土方开挖979.57万m3,土方填筑200.98万m3,砌石及垫层25.76万m3,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4.3万m3,拆除浆砌石1.03万m3,拆除砼0.3万m3。
1.1
2.2 本工程所需主要材料用量
水泥145066t,钢筋6943t,柴油8899t,黄砂26.89万m3,碎石47.63万m3,块石28.85万m3,总工日218.7万工日。
1.1
2.3 工程投资
XX河(XX段)综合治理工程静态投资为77587.14万元
1.13经济评价
XX河(XX段)综合整治工程是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工程保护范围包括XX、沭河和邳苍分洪道两岸保护区、新XX河以北地区及骆马湖周边地区,其间有陇海铁路、欧亚公路等重要的交通设施和一大批重要工矿企业。
工程实施后,可使保护区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使上述重要交通设施和工矿企业的防洪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经初步概算,工程多年平均效益为1.82亿元。
工程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 水文
2.1 流域概况
XX河发源于XXXX区,经XX省的XX源、XX水、XX南、临XX、郯城,自北向南在XX市齐村西进入XX省境内,在新XX市苗圩附近入骆马湖,全长333 km,控制流域面积11820 km2,其中XX境内长度45.5km,流域面积1048 km2。
XX河在XX刘家道口辟有分XX入沭水道,分XX河洪水经新沭河直接入海;在江风口辟有邳苍分洪道,分XX河洪水入中运河;下游在华XX以下分为两支,西支为老XX河,现作为内部排涝河道,不再分泄洪水。
东支为苏北导XX时开辟的新河道,河槽相对比较平顺,比降较平,穿陇海铁路南下,于苗圩附近入骆马湖。
沿线主要支流有白马河、浪青河、新戴河等。
XX河上游坡陡流急,河床弯曲,洪水涨落很快。
临XX以上为山洪河道,水流湍急,洪水暴涨暴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临XX以下地面坡度变缓,逐渐进入平原地带,泥沙淤积河床。
2.2 气象
XX河流域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冬季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多风、气候干燥,夏季湿热、雨量充沛,秋季凉爽、降水减少。
由于受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交替作用的影响,易形成春旱、夏涝、秋旱、冬干的气候特点。
工程区域内主要气象站有新XX站和XX站,多年平均气温14.0℃。
月平均最高气温在7月份为30.7℃,极端最高气温39.8℃。
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份为-5.5℃,极端最低气温-16.5℃。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最大为82%,最小为62%。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02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10天,结冰一般出现在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最大平均冻土深度为30cm,历年最大冻土深度0.4m。
XX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800mm左右,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为1098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为562mm(1966年)。
降水量年内分配亦不均匀,多年平均年内分配3~5月为131mm,占全年的15.8%,6~9月为592mm,占全年的71.3%,10~12月为77mm,占全年的9.3%,1~2月为仅占全年的3.6%。
蒸发量南部小,北部大,自南向北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16.1~1443mm。
年最
大水面蒸发量1563.6mm(1978年),年最小水面蒸发量693.6mm(1990年)。
XX河流域为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与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与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5~3.0m/s,极端最大风速为23.4 m/s。
2.3 设计洪水
XX沭泗流域设计洪水是该流域防洪规划、确定XX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的重要依据。
五十年代以来,做过四次分析计算,第一、二次老淮委与水利电力部淮河规划组先后于1955年、1965年做了分析计算工作。
第三次淮委规划处于1977~1980年,对前两次成果进行了全面检查和补充分析,将洪水系列延长至1974年,1979年8月提出了XX沭泗地区设计洪水报告征求意见稿,1979年10月在蚌埠召开了成果审查会,1980年提出《XX沭泗流域骆马湖以上设计洪水报告》(以下简称‘80年成果’),为目前XX沭泗流域规划所采用。
鉴于实测水文资料增加了十多年,1993年2月至1994年12月淮委规划设计院再次进行了XX沭泗设计洪水分析计算,将洪水系列延长至1986年,根据延长后系列进行了频率分析。
由于延长的1975~1986年系列多为中小水年,因此与1980年成果相比,本次分析各时段洪量均值都有所减小,但Cv值都有所加大,各时段洪量设计值相差不大,所以骆马湖以上设计洪水仍采用‘80年成果’。
20XX年水利部审查通过的《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中也采用此成果。
本次工程为XX河(XX段)综合治理工程,水文计算采用此批复水文成果。
2.3.1 洪水资料
XX河临XX站采用的洪水资料:历史洪水有1730、1881、1912、1914、1939、1947年共6年,插补洪水有1916~1921、1923、1924、1931~1937年共15年,实测洪水有1950~1975年共26年。
沭河大官庄站采用的洪水资料:历史洪水有1730、1771、1881(仅有洪峰)、1912、1914、1926、1939年共7年,插补洪水有1918~1921、1923~1924、1931~1937、1947年共14年,实测洪水有1950~1975年共26年。
2.3.2 洪峰及洪量计算
2.3.2.1 XX河临XX站洪峰及洪量
XX河临XX站有历史洪水、插补洪水、实测洪水共47年。
临XX站历史洪水成果见表2.3.1。
表2.3.1 XX河临XX站历史洪水洪峰流量成果表
调查到的历史洪水中以1730年(清壅正八年)为最大,洪峰流量为30000~33000m3/s,重现期定为248(1730~1978年)~500年一遇,1912、1914年洪峰流量重现期作为1912~1975年样本序列的最大,次大值处理。
XX河临XX站设计洪峰流量及不同时段洪量计算成果见表2.3.2。
表2.3.2 XX河临XX站设计洪峰洪量成果表
2.3.2.2 沭河大官庄洪峰及洪量
沭河大官庄站有历史洪水、插补洪水、实测洪水共47年。
大官庄站历史洪水成果见表2.3.3。
表2.3.3 沭河大官庄站历史洪水洪峰流量成果表
调查到的历史洪水中以1730年(清壅正八年)为最大,洪峰流量为14000~17900m3/s,重现期定为248(1730~1978年)~500年一遇,1974、1881年洪峰流量作为1881~1975年样本序列的最大、次大处理。
沭河大官庄站设计洪峰流量及不同时段洪量成果见表2.3.4。
表2.3.4 沭河大官庄站设计洪峰洪量成果表
2.3.2.3 XX沭河(总)洪量计算
XX沭河(总)即XX河(临XX)与沭河(大官庄)之和。
三天、七天、十五天、三十天洪量中,除三天洪量采用1950~1975年实测资料外,其余时段的洪量还采用了1918~1921、1923、1924、1931~1937年插补资料。
XX沭河(总)不同时段设计洪量成果见表2.3.5。
表2.3.5XX沭河(总)设计洪量成果表
2.3.3 XX沭河设计洪水过程线
(1)设计洪水地区组成
根据洪水特点及防洪要求,采用同频率地区组成法,考虑以下两种不同组合:①XX河发生与XX沭河同频率洪水,沭河为相应洪水,简称“XX河为主洪水”;②沭河发生与XX沭河同频率洪水,XX河为相应洪水,简称“沭河为主洪水”。
XX沭河设计成果见表2.3.6和表2.3.7。
表2.3.6XX沭河设计洪水地区组成成果表(XX河与XX沭河同频率)
表2.3.7XX沭河设计洪水地区组成成果表(沭河与XX沭河同频率)
选用1957年7月11日~25日的洪水过程作为XX河发生与XX沭河同频率、沭河相应的典型洪水过程线;选用1974年8月11日~17日的洪水过程作为沭河发生与XX沭河同频率,XX河相应的典型洪水过程线。
采用分时段同频率控制放大法,推求各分区不同频率的设计洪水过程线。
2.3.4 设计水位
本工程设计水位采用XX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XX河(XX段)治理工程水位成果。
2.3.4.1 XX河干河设计水位计算
(1)设计流量
XX河续建工程设计行洪流量为8000m3/s。
(2)河道设计断面
本次设计中泓开挖断面:河底高程25.79~22.79m,河底宽度300m,边坡1:3。
其它按现状断面。
(3)糙率取值
陇海铁路桥~省界段滩面为0.033,主槽为0.029。
(4)沿线桥梁落差计算
XX河沿线自下游至上游现有戴沟桥、霍连高速公路桥、徐海公路桥、陇海铁路
桥、华XX 漫水桥及港上桥计6座桥梁及新建橡胶坝。
具体设计参数见表2.3.8。
表2.3.8 XX 河沿线桥梁设计参数表
根据《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中有关规范规定进行桥梁壅水计算。
壅水计算采用公式:
⎪
⎪⎭⎫ ⎝⎛
-=∆V V Z M M 022η 式中:△Z ——桥前最大壅水高度(m ); V0——天然状态下桥下平均流速,m/s ; VM ——建桥后断面平均流速,m/s 。
η——系数,取值见表2.3.9。
表2.3.9 η值表
各跨河建筑物水位落差计算结果见表2.3.10。
表2.3.10 XX河沿线桥梁过桥水位落差计算成果表
(5)设计水位计算
根据以上参数复核XX河苗圩以上河道设计水面线,复核成果如表2.3.11。
表2.3.11 XX河(苏鲁省界~苗圩)设计流量、水位成果表
2.4 施工期洪水
橡胶坝施工采用断流施工,临时导流建筑物为4级,相应的施工导流洪水标准为10年重现期洪水。
(1)导流流量计算
导流流量包括港上站以上干流来水,港上站以上来水用实测流量资料分析计算。
表2.4.1 港上站(1972年~20XX年)枯水期的实测流量系列表
图2-1 XX河港上站施工期(10~5月)流量频率曲线
图2-2 XX河港上站施工期(11~4月)流量频率曲线
根据实测流量系列的频率曲线,港上以上设计10年一遇10~5月的流量为319m3/s ,11~4月的流量为199m3/s。
2.5 泥沙
XX沭泗河上游XXXX区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
据统计,XX河临XX站多年平均含沙量1.15kg/m3,多年平均输沙率127kg/s,多年平均输沙量400万t。
XX河部分控制站泥沙特征见表2.5.1。
表2.5.1 XX河部分控制站泥沙特征值统计表
3 工程地质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地形地貌
XX河流入XX(XX、新XX市)境内后,经南马陵山以西、中运河以东入骆马湖。
省界至华XX河段,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河床。
华XX以下河道,较宽缓顺直,中泓及东、西偏泓共存。
省界至入湖口段河道堤距变化较大,为680~1860m;堤外边滩受河势影响,边滩宽0~450m不等。
堤内沿线村庄较多,堤内近河堤处由于筑堤取土等原因,分布有坑塘、洼地。
地形总体北高南低,堤内滩面高程32.05~22.0m,堤顶高程40.51~27.5m。
XX河河道弯曲,河流沿岸为河谷地貌形态,微地貌类型主要为河漫滩、冲沟、洼地。
河谷呈“U”型,岸坡多呈50~80°,局部近直立。
河床宽230~1200m,局部较窄,部分河段漫滩不对称发育,倾向河床,漫滩多呈缓坡状与河床相接,局部河段无漫滩或漫滩很窄,漫滩一般高于堤内地面0.5~2.5m或与堤内地面相平,多种有农作物。
3.1.2 地层岩性
本区位于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同时处在郯庐断裂强烈上升区。
该区经过多次构造变动,除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缺失外,从太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发育。
基底为由中度变质到变质的各类结晶片岩、片麻岩组成,也有一些中性和基性侵入岩。
在燕山运动影响下,堆积了厚层的白垩纪火山碎屑岩系和第三纪红色砂岩系。
第三纪后,新构造运动表现为缓慢地差异性升降,这些岩层遭受多次挤压和引张作用,断裂破碎严重,少数隆升形成小型地垒。
大部分沉陷,断陷带基岩埋藏深,被第四系沉积层覆盖,第四系地层厚度40~80m,局部断陷带中心厚达100m,古河道、洪冲积扇较发育,沉积物以冲积相为主。
3.1.3 地质构造
工程区地处中朝准地台徐淮拗褶带与鲁西断块的分界地带,郯庐断裂为二大构造单元的分界。
郯庐断裂总体走向5°~15°,区内长约56km,宽约25~30km,西界位于新XX合沟、纪集--睢宁县邱集一线,东界位于新XX市唐店--马陵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