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怎样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教学目的】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点】
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教学难点】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教学方法】多媒休教学,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时间】6课时【教学内容】
第7讲“情人眼里出西施”
——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联系实际,分别加以论述以下内容: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分析以下哲人思想: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恩格斯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行可兼知,
而知不可兼
行”。
-----王夫之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
1.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
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从西方古代柏拉图的“回忆说”(把
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
代孔孟“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到西
方近代笛卡儿、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的不同形式。
评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
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
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唯心主义一般看到了主体认识图示、认识
结构对认识活动所引起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又把这种认识图式、认
识结构先验化了,往往导致神秘主义。
2.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观点: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能证
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
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代表:休谟和康德
评价: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往往为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地盘,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它从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能判定认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3.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观点: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大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直观映射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观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代表: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等都属于这种理论。
评价: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二是不懂辩证法。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一个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
--------毛泽东“知,接也。
”“虑,求也。
”“循所闻而得其意。
”-----墨子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主体:感性认识离不开人的感觉经验
认识客体: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对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内部
联系和事物的全体的认识。
理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思维的“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而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反映。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已知合乎规律的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
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
”
-----康德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因素。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这不仅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而且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两种错误:
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
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其次,在掌握了大量现象的基础上,要对现象、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和分析,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性的思考。
2、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
材料:在早期,由于对天花的了解甚少,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神秘疾病。
随着人类对天花的研究和探索,中国唐朝的时候,人们已经把天花视为一种“毒”,鼻苗种痘的医学根据就是以毒攻
毒。
18世纪,英国医生琴纳通过自己的长期研究和多次实践,终
于发现了防止天花的根本方法——接种牛痘。
可以看到,人类对
于防治天花手段的认识正是随着人类防治天花的实践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这些认识的积累,人们对于防治天花手段就不会发展,天花还将长期成为不治之症。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需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
A.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不是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等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第一,主体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要受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第二,主体的认识要受到各种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第三,主体认识还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
B.无限性:即使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及实践过程本身的推移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把握认识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
(1)能使我们避免割裂理论和实践二者统一的“左”的和右Array的错误
(2)可以使人们自觉地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
第8讲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亚里士多德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
-----夏明翰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1)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主观真理观形式多样,如笛卡儿、黑格尔、尼采、杜威等,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不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绝对性:即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至上性
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
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即客观内容的绝对性。
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即主观认识能力的绝对性。
相对性:即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非至上性。
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某一部分或片段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相对中包含有绝对的颗粒,绝对总是通过相对表现出来。
第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又是相互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是具体的,发展的,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指导我们树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第二,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苏轼的《琴诗》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可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就在于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
有直接现实性”-----列宁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结合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加以分析: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
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三)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必要补充
(1)逻辑证明中的前提必须是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认识。
(2)逻辑证明所引用的判断和逻辑证明所遵守的逻辑规则都必须是正确的认识。
(3)逻辑证明做出的结论,仍然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确定其是否正确。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结合现实生活具体事例加以充分说明。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