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的学术历程与学术品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出版百期寄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报》的学术历程与学术品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出版百期寄语*
李方**
【摘要】@@ 一所高校,一个专业学术团队,办好一份独具专业特色与学术品质的学报,是理教治学的一桩大事.一名教师,一个潜心科研的专业工作者,拥有一份与自己专业生涯相伴随、互勉励、共成长的学刊,亦是一大幸事.
【期刊名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5)003
【总页数】1
一所高校,一个专业学术团队,办好一份独具专业特色与学术品质的学报,是理教治学的一桩大事。
一名教师,一个潜心科研的专业工作者,拥有一份与自己专业生涯相伴随、互勉励、共成长的学刊,亦是一大幸事。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自创刊至今廿五载,出刊百期,成为北京教育学院科学研究的平台、学术交流的窗口、成果荟萃与智慧交融的园地。
不仅堪称师生员工的良师益友,而且获得教育科学、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的好评,跻身全国高校优秀学报的行列,令人由衷欣慰又感慨万千。
《学报》走过的学术历程,艰辛而又辉煌。
百期刊物,期期印下了学院科研建设与人才成长的坚实足迹。
沿着百期印迹而回顾反思,《学报》总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初创与建设期、专业规范与特色发展期、内修品质与外塑品牌期。
初创与建设期(1987-1997),包括由试刊到内部准印发行,由半年刊到季刊,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创业艰难,奠基坚实,文风质朴。
三位主编,刘全利教授曾是20世纪50年代留苏高材生并赴苏联进行汉语教学,曾亲耳聆听毛泽
东主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教诲;赵恒烈教授则是历史教育学界德高望重的领军学者,他批阅圈点的刊发稿,至今仍堪为扶掖学术后人的范文;倪传荣教授身为院长,着力推进学院教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正是经他和方金秋教授力促,《学报》才正式获得刊号并公开出版发行。
专业规范与特色发展期(1998-2008),作为《学报》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以1998年获得高校学报正式刊号而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为起点,先后经倪传荣、方金秋、张亚新、徐中伟和齐宪代等5位主编担纲,深入研究《学报》的办刊宗旨、专业定位与学术特色,着力推进约稿、审稿、编辑、审校、排版、装帧等完整办刊过程的专业化与规范化,逐步形成了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研究为主的办刊特质,先后获得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系统优秀学报和全国教育学院系统“十佳学报”的荣誉。
内修品质与外塑品牌期,以2008年学院55周年院庆为契机,《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6年起又创办了《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院党委与行政高度重视《学报》建设,持之以恒地给予人力资源与财政经费的支持。
院学术委员会、学报编委会、科研处及各院系的教师、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都热情支持与倾心呵护这片属于我们大家的学术殿堂。
《学报》不为浮躁之风所惑,不为功利之气所染,坚守自己的学术品质与特色。
刊物的稿源数量、刊发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均有进一步的提升,屡获殊荣。
院内外作者的构成、专兼职编辑队伍的结构均有进一步的优化。
《学报》不仅为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学术积淀与良好学风的弘扬,起到了不可替代
的作用。
在总结百期《学报》办刊经验与成绩的基础上,相信《学报》定将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内修品质,外塑品牌,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作者简介:李方(1954-),男,天津市人,北京教育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何艳)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beijing-institute-education_thesis/020122895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