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去年,各地电视台歌唱类节目如火如荼,湖南卫视却另辟蹊径,引入全新节目模式,甄选五位明星打造的亲情互动、温馨有趣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成为大众新宠。

这档节目成功地与时尚文化不约而同,使得“爸爸”这一家庭中的脸谱形象得到全新的演绎。

A . 另辟蹊径
B . 甄选
C . 新宠
D . 不约而同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 . 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 . 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 .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3. (2分)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否充分?因而,不了解世界,或者理解上有错位,就往往会误解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艺术。

①事实上,我们即使是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把握,也有明显的不足
②而中国艺术是否属于“非理性”一路,也大可怀疑
③但我们今天对世界的了解显然还是以西方为中心的
④比如对非洲文化,甚至亚洲文化,往往就不甚熟悉
⑤不要忘记,西方是有非理性主义传统的,并非所有西方艺术都是“理性”的
⑥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了解和包容世界的
A . ⑥④③①②⑤
B . ①③④②⑤⑥
C . ⑥③④①⑤②
D . ①②⑤⑥④③
4. (2分) (2019高一上·西城期中)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

代表作品有《红烛》《死水》等。

B . 《劝学》选自《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 .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他和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D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5. (6分) (2017高二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论孔子》是彭富春教授继《论老子》《论国学》之后又一部探讨和研究中国先秦思想的学术专著。

全书既有译解,又有论述。

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局部到整体,作者上下求索、左右探源,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精义要旨。

当然,这不是一般化的译读和阐释,而是富有新意地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并且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

基于《论语》文本,作者对其进行了忠实的现代汉语翻译,为了使语言表述更加完美畅达,作者还试图弥补了
一般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

作者还对《论语》篇章进行了全面分析,精邃深微,要而不繁,不仅阐释了各章的核心思想,而且还揭示了其内在关联。

如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一般把“束修”释为“十条干肉”。

而彭富春的看法是:“此为束带修饰,喻十五岁的成人。

”故他把此句译为:“凡十五岁以上自行束带修饰的人,我未尝不教诲的”其根据是:“孔子所教并非小学(发蒙之学),而是大学(成人之学),大学的根本是学道。

”这是颇有道理的,大学旨在培养高级人才,不然孔门三千弟子中何来七十二贤人?
还有,作者的解析不仅在理论底蕴上有深层的开掘,而且在行文运笔上也彰显了个性风采。

他的语言凝练、精粹,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不少句子写得很美,像箴言,像诗篇,耐人咀嚼和寻味。

如“逝者。

流逝就是时间。

它不仅是过去,而且是包括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限整体。

流逝不仅是消逝,而且是生成,是生生不息。

天地人的本性就是这种永远的生成。

天旋地转,日出日落,月明月暗,春去秋来,暑尽冬临。


《论语》全册的第一个字,即“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字,充满了原发的思想含义。

所学者何?道也。

它是人的生命的根本规定,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

在解读《论语》的基础上,彭富春抓住了孔子思想的这个核心主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他指明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

孔子下学万事万物的知识,上达到那唯一的道本身。

他一方面将形而下的问题上达为形而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形而上的问题化为形而下的问题,彭富春特别强调这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之处。

在书中,彭富春提出了一些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如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育人应当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体两翼。

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阐释,彭富春指出,人应当唤醒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潜能,发扬人的主体性,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走向精神、心灵的自由和高蹈。

这本书的卷终语是:“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

”这是一位学者诚挚的心声。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彭富春对中国先秦时期的道家、儒家等都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在写了《论老子》《论国学》之后,又写了《论孔子》。

B . 彭富春的研究,不仅关注《论语》的字、词、句、篇章结构等,而且能够透过局部与整体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核心思想。

C . 彭富春不仅在微观上对《论语》各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能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论语》,指出各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D . 彭富春不仅自己追求语言表述的完美畅达,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还试图帮助他人修改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彭教授对《论语》篇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解释,如对“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中的“束修”的解释。

B . 《论孔子》一书的行文运笔具有个性风采,其语言凝练而富有内涵,耐人咀嚼和寻味,如“逝者。

流逝就是时间”等语句。

C . 在《论孔子》一书中,彭福春教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提出将依法治国和以德育人作为治国的“两翼”。

D . “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是彭富春抓住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并进行开拓性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彭富春的《论孔子》一书的基本特点是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

B . 孔子所教的是大学,他把人格修养的培养作为办学的宗旨,对发蒙之学并不看重,甚至提出非议,因此,培养出了七十二贤。

C . “学而时习之”的“学”字十分重要,而“道”则是“学”的对象与内容,它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

D . “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这句卷终语表明,彭富春研究孔子是立足于当下社会生活的,而不仅仅在于对学术的追求。

6. (12分) (2019高三上·涟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祈雨娘
哥舒意
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

这里雨水充足。

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

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

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

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

”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

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

她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

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

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

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

”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

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

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

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

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

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

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

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

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

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

先生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


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

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

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

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

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

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

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

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

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

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

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

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

她穿着祈雨的白裙。

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

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

她上了船,打开我第一次做的那把青色的竹伞。

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

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由船载着渐渐远去。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

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

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

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

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

架桥铺路,建造高楼。

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

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

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

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

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

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

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

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将“祈雨”作为叙写的主体,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唯美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B .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但她最终没有等到新的祈雨娘出现,而“祈雨”的古老也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

C . 作为祈雨娘的女儿,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但最后她不得不听妈妈的话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上学。

D . 小说通过刻画一系列人物表现了传统文明的式微: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以后,多次寻访,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5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史记·高祖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

”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

”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

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B .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C .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D .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 素车白马,指的是朴素的车子白色的马。

先秦著作《尸子》卷上:“汤之救旱也,乘素车白马,著布衣,婴白茅,以身为牲,祷於桑林之野”。

B . “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用金、铜、玉、角、竹、木、
铅等不同原料制成。

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

C . “沐猴而冠”,沐猴,即猕猴。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D . 成语“衣绣夜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穿着精美鲜艳的锦绣衣服夜间上街行走,比喻人富贵以后不为人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对子婴比较宽容大度,与后来项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 . 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并烹杀了劝阻的人,作者赞赏他是一个看重故乡的富有情义的人。

C . 项羽和范增密谋后立沛公为汉王,说明从“鸿门宴”到目前,范增是很受项羽信任和器重的人。

D . 这两段文字说明了刘邦和项羽得失天下的一个原因:人心向背。

其中暗含着对项羽的批评。

(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②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四、默写 (共1题;共11分)
8. (11分)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何须浅碧深红色,________。

(李清照《鹧鸪天》)
(2) ________,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3) ________,________。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4)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一剪梅》)
(5)枕上诗书闲处好,________。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6)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________。

(李清照《如梦令》)
(7)醉里插花花莫笑,________。

(李清照《蝶恋花》)
(8)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 (10分) (2017高二下·石嘴山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下列小题。

长相思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空阶滴到明”,请简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2)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出“雨”字,“雨”却贯穿全篇,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5分)
10. (2分) (2019高二下·吉林月考)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讲究平仄对仗,内容贴切。

请依据所给例子,重组对联,使它符合对联的要求,又跟江南名楼情境相适。

(例子)
题岳阳楼联:
诗惭杜叟,文愧范公,我来敢挥毫,空怀千古无双士;
地坼吴楚,气吞云梦,此去难为景,曾上九州第一楼。

(材料)
新描画栋再挂珠帘歌重卷笑又飞南浦朝云西山暮雨
①题滕王阁联:________;
(材料)
把酒凭栏推窗寄慨心远天地宽听玉笛梅花问仙人黄鹤我辞江汉去何日归来此时落否
②题黄鹤楼联:________;
11. (3分) (2015高二上·成都期中) 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制堵”……近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①________,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

通过流行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

在今天,②________,在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又滋生了许多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

但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所谓“中国式”,都是一部分人和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③________。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6高一上·汉台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为你好”的声音。

父母对孩子说“为你好”,老师对学生说“为你好”,朋友对朋友说“为你好”,领导对员工说“为你好”……这一声声“为你好”里,有关爱,有温暖,有帮助,有保护……
对于“为你好”,你有怎样的见闻、感受或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考点:
解析:
答案:6-1、答案:6-2、
答案:6-3、
考点:
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答案:7-1、
答案:7-2、答案:7-3、答案:7-4、
考点:
解析:
四、默写 (共1题;共11分)
答案:8-1、
答案:8-2、
答案:8-3、
答案:8-4、
答案:8-5、
答案:8-6、
答案:8-7、
答案:8-8、
考点:
解析: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答案:9-1、
答案:9-2、
考点:
解析: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5分)答案:10-1、
考点:
解析:
答案:11-1、
考点:
解析: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2-1、
考点: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