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省优获奖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 故都的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4.辨用法 (1)自然而然 理所当然 ①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所谓“花开本无 心,水到渠自成”。 ②“自由退货”在国外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退换货现象无论 对顾客还是对商家来说都习以为常。 提示两者都有“十分正常”“不足为奇”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有 所不同。“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强调的是正常性。“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多指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按道理
-13-
2 故都的秋
首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3.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 养在家里的家虫。
点评:这句话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作者认为秋蝉的残声,是 北国的特产,在烘托北国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到处都能听见它们 的啼唱,说明了它们是北国悲凉的秋声中的主角,因而称之为“家虫 ”;另一方面,把秋蝉当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暗示了作者对 它们的喜爱之情,对北国秋声中这一“高音”的情有独钟,也体现了秋 的“悲凉”之意。
-17-
2 故都的秋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为什么多次写到了南国的秋?其作 用是什么?
提示:写南国的秋主要是为了形成对照,衬托北国秋景之美、秋 味之浓,同时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作者在开 头点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后,接着写到了江南之秋。 但那里“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 少风”,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 玩不到十足”。在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又写到了“南国之秋”,指出“ 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 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这些描述,极为鲜明地突出北国之秋的秋色之美、 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饱含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盛赞,渗透着作 -18-
-11-
2 故都的秋
首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1.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点评:此句是文章的“文眼”。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来写。这 既是文中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的情感基调。我们在反复诵读中可 以体会到作者对北国的秋爱得深沉,作者不仅喜爱它的“清”“静”,也 喜爱它的“悲凉”,这反映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表达了作者以悲凉 为美的独特的追求。当然,这种审美追求也折射出作者当时心情的
——《故都的秋》。
-3-
2 故都的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 文家。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成 立创造社。1930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 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 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 烈士”。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4-
苦闷、忧愁。
-12-
2 故都的秋
首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2.“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点评: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寥廓的天空 是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 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 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仰望碧空,俯身 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 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飞鸽、日光与牵牛花之中。这种清淡 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现出故都的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这 幅画面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白”等,以此来显示深沉、 淡泊的特征。
-15-
2 故都的秋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5.“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至“是不合适的”与“南国之秋,当然是也 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至“黄犬之与骆驼”。
点评: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而南国之秋则具有“慢”“ 润”“淡”的特点。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之 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 味不永”来烘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 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由故都之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之秋中的“廿四桥的 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在对比、映 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也表达了在这一时
写作手法。 作者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自己饱尝到的“故都的秋味”是“清” “静”
“悲凉”,于是,从第三段开始,作者集中笔力,描写了“庭院秋景”“秋槐 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风沙秋果”这几幅画面,而这几幅画面 ,准确地诠释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首先,作者刻意描绘的 五种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也没有按照什么顺序,小院、 槐树、秋蝉、秋雨和秋果都是零散琐碎的材料,这是第一“散”。
期作者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16-
2 故都的秋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故都北平有很多风景名胜,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 风景,而写这萧瑟的秋风秋雨、飘零的槐叶?
提示:作者对北平秋天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主要描 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有三点:其一,这 是由作家的思想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 些著名风景区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 达作者的这种思想;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 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其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 然很熟悉,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挖掘出来,集 中起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2 故都的秋
-1-
2 故都的秋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正 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的萧瑟、“秋风秋雨 愁煞人”的哀怨、“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 则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体会,从“清”“静”“悲凉”入手,咏 赞了故都的秋天。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是学习本文应掌握 的重点。
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一切都是为了 突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在作者笔下,秋味、秋色、秋的 意境和姿态“皆着我之色彩”,笼上了一层深沉的忧虑和悲凉之情。 -21-
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挚爱和眷恋。
2 故都的秋
首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19-
2 故都的秋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以情驭景 形散神聚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写景名篇,也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文 章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写景状物细腻深沉,语言清新淡远, 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在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
-20-
2 故都的秋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其次,除了写到北国之秋常见的五种景物之外,作者又分别在文章 开头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了南国之秋的特点,这是第二“散”。再 次,在文章的倒数第三段,作者又加上了一段关于中外文人在诗文 中对秋引起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的文字,这一段的内容 与前文的景物描写显然不同,这是第三“散”。但是,作者始终没忘文 章的主题——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五幅画面集 中体现了“清”“静”“悲凉”,与南国之秋的对比也体现了北国之秋的 特点,就是在倒数第三段的议论中,作者也是紧紧围绕世人对秋引 起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写,这正是作者眼中之境“悲凉 ”的原因。
“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多用在“激动”的场合。“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使用的范围较宽,可用在高 兴时,也可用在悲伤时。
-10-
2 故都的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3)萧索 萧条
①萧索的晚秋景象总会引起人们伤感的情绪。 ②每当危机来临的时候,经济萧条,市场冷落,大量的工人失业。 提示两者都是形容词,均可表示冷落而无生气,不兴旺。“萧索”侧 重于强调缺乏生机、不热闹,多用于自然景物,或人对自然景物的 感觉。“萧条”侧重于强调冷寂、不兴旺。另外“萧条”在表示经济 上的衰落意义时,与“萧索”没有同义关系,不能替用。
2 故都的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在上海 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代表人物是鲁迅、蒋光慈、郁达夫等。 1936年春,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5-
2 故都的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首页
-2-
2 故都的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 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并在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 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 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 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 三年间,郁达夫花了很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 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他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 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 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同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上说的做。
-9-
2 故都的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2)不能自已 不由自主 ①捧得金球奖的海伦,没有像其他明星那样激动到不能自已、热 泪盈眶、语无伦次的地步。 ②传媒改变了现代生活方式,文学也不由自主地受传媒文化的影
响而发生变化。 提示两者都有“不能控制自己”的意思,但使用的范围略有不同。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2 故都的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写汉字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7-
2 故都的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3.解词义 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混混沌沌:不清楚,不明白。文中指无知无识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
落蕊:落花。 一叶知秋:也叫“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 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潜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机体对 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也说下意识。 平平仄仄: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14-
2 故都的秋
首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4.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 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点评:这一说法应源于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明、清时出现朝审、 秋审制,清代朝审是对刑部在押死刑犯的复审,秋审于每年秋季举 行,是对各省上报的死刑犯的复审。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 四类,由刑部总其成,具奏皇帝以待敕裁,判决即行确定,依类处理。 故而秋季对狱中囚犯,尤其是死刑犯,的确具有特殊的意义,故产生“ 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也是自然的了。作者引此例意在说明,“秋之 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人与一切动物一样, 在秋季到来时,感受到的是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