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篇浅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秋水篇》浅注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夫水生于春而旺于秋,应时而至,集汇于河。
河者,黄河也。
《山海经·海内西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
”《说文》曰:“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又《尔雅·释水》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泾流之大,【泾,通也。
泾流者,盖谓通流也。
有本作径,于理亦通。
《尔雅·释水》曰:“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尔雅·释丘》曰:“涘为厓”。
两涘者,盖谓两岸也。
《诗·王风》曰:“绵绵葛藟,在河之涘。
”渚者,水中小洲也。
《说文》曰:“小洲曰渚”。
《诗·召南》曰:“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秋水既至,通流盈满,涯岸广阔,洲渚迢遥,隔岸远观,牛马莫之能辨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陆德明曰:“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一云姓吕名公子,冯夷是公子之妻。
”《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
”又《圣贤冢墓记》曰:“冯夷者,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水经注》引晋·成公绥《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
河。
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北海,即渤海。
《孟子·梁惠王上》曰:“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回也。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
云:“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望洋向若而叹曰:【若,北海之海神也。
望洋,茫然貌。
又陆德明曰:“望洋,犹望羊,仰视貌。
”此说亦通。
《孔子家语·辩乐》曰:“丘迨得其为人矣。
近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
”王肃注:“望羊,远视也。
”成玄英曰:“望洋,不分明也,水日相映,故望洋也。
”又今人陈鼓应曰:“‘望洋’做常义解即可,‘洋’即海洋也。
”然夫目不能同视远近之二物,望洋则不能向若,向若则不能望洋,盖因远近有别,方位各异也。
海若近而可语,无有远视而向海若之理者。
且夫若不分明,河伯东
视固不能见其端,焉能旋其面目而讬之野语。
故后此三说皆非是。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道无穷,虽闻道百,而不及其万一,及睹其无穷,有茫然若失之感。
是故河伯东视而不见水之端涯,乃旋其面目,慨然
而叹,讬之野语。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伯夷,商末孤竹君之长子。
孤竹君逝,立次子叔齐为君,叔齐不受,让位伯夷,伯夷亦不受。
时二人闻武王伐纣,适周叩马谏曰:“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
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
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
遭时自利也。
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行货,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是推乱以易暴也。
”及至武王灭商,二人耻食周粟,曰:“遭治世不
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遂饿死首阳之山,尸骨不存焉。
】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即大道也。
唐·韩愈《顺宗实录二》曰:“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
达为政之要道。
”殆,危也。
《诗·小雅》曰:“民今方殆,视民梦梦。
”成玄英曰:“世人皆以仲尼删定《六经》,多闻博识;伯夷让贤清廉,其义可重。
后有通人达士,议论高谈,以伯夷之义为轻,以仲尼之闻为寡。
河伯尝闻,窃未之信。
今见北海之宏博,浩瀚难穷,方觉昔之所闻,谅不虚矣。
河伯向不至海若之门,于事大成危殆。
既而所见狭劣,则常被嗤笑于大道之家。
”】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鼃,音蛙,古同蛙。
王引之云:“鼃,本作鱼,后人改之也。
”《淮南子·原道篇》亦曰:“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
”虚,同墟,故时所居之地也。
《吕氏春秋·贵直》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尔雅·释诂》曰:“笃,固也。
”盖言迂回难通之意。
《论语》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礼记》曰:“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前者言信之固,后者言行之固。
夏虫为时所蔽,故曰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曲士,乡曲之士也。
《荀子·解蔽篇》曰:“曲知之人,观于
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
”宋·王安石《圣贤何常施》诗云:“曲士守一隅,欲以齐万物。
”夫坎井之鱼拘于所居,故未闻海之大;夏生之虫蔽于岁时,故未闻玄冬之冰;向曲之士束于名教,故未闻虚通至道。
今河伯不至洪川、未闻海若之时,自矜为大,理之亦然。
然河伯能超于崖涘之表,于浩海之中观乎无穷,鄙小河之陋,知所居之限,倏尔能悟,贵莫大焉。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
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司马彪曰:“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焦,在东大海之中。
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也;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
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焦尽,故称沃焦。
”《玄中记》曰:“天下之大者,东海之沃焦焉,水灌之而不已。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夫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然春秋不变其多少,水旱不增其益损,此皆海之大也。
海不为岁月所移,其量远过江河之流,故不可语也。
】而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阴阳交感,化生万物。
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
之大者也。
覆载万物,莫大于天地;布气生化,莫大于阴阳。
是故海若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于太山,等级有差,物各有量,不敢自多矣。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古者皆以九州之外,环有四海,曰东海、曰西海、曰
南海、曰北海。
《淮南子·俶真训》曰:“神经于骊山、太行而不能难,入于四海、九江而不能濡,处小隘而不塞,横扃天地之间而不窕。
”礨空,一作小穴,一作蚁穴。
《集韵》曰:“礨,音磊。
礨空,小穴也。
”成玄英曰:“礨空,蚁穴也。
”陆德明《释文》曰:“今案礨空自具两义,言高下之势也。
礨者,突然而高;空者,洼然而下。
大泽之中,或坟起,或洿深,高下起伏,自然之势常相因也,故谓之礨空。
司马相如《上林赋》‘丘墟掘礨’,亦同此义。
言丘墟之势,或掘而成穴,或壘而成垤也。
”陆说是。
大泽,大薮泽也。
《左传·襄公二
十一年》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
大仓乎?【稊米,小米也。
稊似稗,布地生秽草。
《尔雅翼》曰:“稊有米而细。
”大仓,
即太仓,京师储粮之仓也。
《史记·平準书》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夫九州处于四海之内,四海在乎天地之间,岂不似礨空之于大泽,稊米之于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号物,即物之名号也。
人卒,民众也。
《庄子·天地》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夫天地之间,物之量数不止于万,而世间语便,多称万物,人亦万物之一物也。
九州之土,民众咸聚,然亦有百谷丛生、舟车往来之所,
在其幅员,亦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人数虽众,居所虽广,皆不过万分之一而已矣。
以人之量数比之于万物,所居之土比之于九州,
岂不似毫末之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五帝者,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是也。
张守节
《史记正义》曰:“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谯周、应劭、宋均皆同。
”三王者,夏禹、商汤、周武王是也。
仁人者,有德之人是也;任士者,贤能之人是也。
成玄英曰:“五帝连接而揖让,三王兴师而争夺,仁人殷忧于社稷,
任士劬劳于职务,四者虽事业不同,俱理尽于毫末也。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辞
让于五等之位以为名,仲尼游艺于《六经》之文以为博,向若以此自多,何异于河伯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豪末者,极细微之物也。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夫形之大者,莫大于天地;质之小者,莫小于毫末。
河伯以大者为大、小者为小询之海若,问其可否也。
】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晋·郭象曰:“无故,日新也。
”夫物者,千差万别,品类无尽,小者不为寡,大
者亦非多,虽谓万而不能穷其量;其各据瞬息,生生不住,久者不为郁,短者无所企,时岁虽交替而无有止境;所禀分命,随时变易,其分也成,其成也毁,得者不为喜,失者亦不忧,分命虽得丧而皆能自适;生死无隔,复终复始,不以死为死,不以生为生,以变者而观之,无时不新也。
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
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即此之谓也。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
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夫大圣之智,不拘一隅,故能视于远理,察于近
事,是故毫末虽小,尚能自足,不为寡少;天地虽大,当体无余,未敢自多。
物虽有量,而
不知其穷尽矣。
】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曏,同向,明也。
闷,愤懑也。
《说文》曰:“闷,懑也。
”掇,犹短也。
跂,企望也。
《史记·高祖纪》曰:“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
”既明古今已非古今,则知寿夭已非寿夭。
是故年命延长,终不厌生而悒闷;禀龄夭促,亦不欣企于遐寿;时无所止,随变任化,
终不非吾也。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盈虚,盈满虚空也。
刘劭《人物志》曰:“若夫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
”夫分合
无常,天道既有盈虚,分命亦有得丧,不为得所喜,亦不为失所忧,皆能泰然而处之。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涂,道也;说,悦也。
夫死生者,日新之正道也。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明乎坦然之道者,不以生为欣悦,亦不以死为祸败。
明终始之日新,则知故之不可执而留矣。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夫人所知者寡,所不知者众,故以所知比之于所不知,固不如也。
】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人之生也短,其未生也长,以短比长,此亦不如
也。
】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夫以有限之知与时,求至大之境之无穷,无穷之境未至,有限之知与时已丧,是故迷乱终身而
无所得,可不哀欤!】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
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成玄英曰:“夫物之禀分,各自不同,大小虽殊,而咸得称适。
若以小企大,则迷乱失性;各安其分,则逍遥一也。
故毫末虽小,性足可以称大;二仪虽大,无余可以称小。
由此视之,至小之倪,何必定在于毫末;至大之域,岂独理穷于天地。
”盖言大者未必大,小者未必小,世俗所谓大小,未足以为定论。
此即庄周“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之谓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
是信情乎?”【至精,极精微而又无行迹之存在也。
《吕氏春秋·君守》曰:“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
”又《淮南子·主术训》曰:“至精之象,弗招而自来,弗麾而自往,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
”夫世俗之议,皆言至精者细无形质,至大者大不可围,河伯未知其属实,故有此问也。
】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目之所见有常极,于大则有所不尽,于小则有所不明。
是故成玄英曰:“夫以细小之形视于旷大之物者,必不尽其弘远,故谓之不可围。
又以旷大之物观于细小之形者,必不晓了分明,故谓之无形质。
”】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
【郛,音孚,外城也。
《说文》曰:“郛,郭也。
字亦作垺。
”殷,大也。
《广雅》曰:“殷,大也;众也。
”夫物不相同,大小各异,然天机自张,各有所宜。
情势如此,未可
超也。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精粗者,细微与粗大之物也。
《礼记·乐记》曰:“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期,限也。
《史记·陈涉世家》曰:“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夫言精粗者,必
限于形迹,有形之物,方可论其大小,是故未能超乎言象之表,达乎无穷之境也。
”】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数,计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夫无形之物,其细不可分,其大不可穷,不可以名数别类,亦不可以量计其大小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夫可以言说辩论者,物之表象也;可以心意致得
者,物之本质也;言而不可论,意而不可致者,妙理也。
妙理不在言意之表,故不在精粗之间矣。
】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阙误》引张君房本作“不出乎害人之涂也”。
夫圣人之行也,举足无心,意随天行,投诸吉地,出言利物,终不害人,亦不多行仁谓之恩也。
】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
多辞让;【圣人应理而动,应机而行,不以利重,亦不以贱仆卑隶;寡欲知足,守分不贪,不多矫情,亦不多饰辞谦让也。
】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贪污,贪利忘义也。
《淮南子·俶真训》曰:“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夫圣人各使自任,不假于人,食于分内,充足而已,理自无欲,
不贱贪利忘义之行也。
】行殊乎俗,不多辟异;【辟异,乖僻怪异也。
王先谦曰:“行不随俗,亦不以乖僻立异为多。
”圣人和光同尘,在染不染,是故其行殊于世俗,然其
居正体道,任理自殊,是故亦无诸多乖僻怪异之行也。
】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佞谄,谄媚奉承也。
《抱朴子·臣节》曰:“先意承指者,佞谄之徒也;匡过弼违者,社稷之鲠也。
”圣人未曾专己,务在从众,素性忠贞,不履左道,自然正直,亦不卑贱谄媚奉承
之行也。
】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戮,杀也。
《资治通鉴》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耻,辱也。
《吕氏春秋·顺民》曰:“越王苦会稽之耻。
”夫高官重禄,世以为荣;刑戮黜落,世以为耻。
然圣人外事不接于内,高官重禄不能
动其心,刑戮黜落不能耻其志,已达至境也。
】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倪,分际也。
《庄子·齐物论》曰:“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是以是非之界不可定,大小之限不可分也。
】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
’约分之至也。
”【成玄英曰:“夫体道圣人,
和光韬晦,推功于物,无功名之可闻。
寓诸他人,故称闻曰。
得者,不丧之名也。
而造极之人,均于得丧,既无所丧,亦无所得。
故老经云‘上德不德’。
大圣之人,有感斯应,方圆任物,故无己也。
约,依也。
分,限也。
夫大人利物,抑乃多涂,要切而言,莫先依分。
若视目所见,听耳所闻,知止所知,而限于分内者,斯德之至者也。
”】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恶,何也。
《广韵》曰:“恶,安也。
”《孟子·梁惠王上》:“以小易大,
彼恶知之。
”夫物性之内外,何以分贵贱,何以明大小,河伯不达其方,未逢其源,故有此问也。
】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道者,虚通之妙理也;物者,俗世之实体也。
夫大道平一,无有差别,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也!是故以道观之,万物无有贵贱之别矣。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物有等差,此欲自贵而贱彼,彼亦自
贵而贱此,是以皆自贵而相贱也。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俗,世俗也。
《楚辞·屈原·涉江》曰:“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成玄英曰:“夫荣华戮耻,
事出傥来。
而流俗之徒,妄生欣戚。
是以寄来为贵,得之所以为宠;寄去为贱,失之所以为辱。
斯乃宠辱由乎外物,岂贵贱在乎己哉!”】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差,别也。
《荀子·荣
辱》曰:“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仪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
”夫所大者,惟自足而已矣;所小者,惟无余而已矣。
是故因其自足以为大,则毫末丘山皆为大;因其无余以为小,则天地稊米皆为小。
此即辛弃疾《哨遍·秋水观》“何言泰山毫末,从来天地一稊米。
”之谓
也。
若以此而观之,则其等差皆可明也。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
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功分,犹职分也。
《商君书·错法》曰:“举
事而材自练者,功分明。
功分明则民尽力,民尽力则材自练。
”《庄子·齐物论》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是故东西虽异,舍东则无以立西,舍西则无以立东,相反而不可相无也。
是以郭象曰:“因其自为而无其功,则天下之功莫不皆无矣;因其不可相无而有其功,则天
下之功莫不皆有矣。
”若明此理,则职分定矣。
】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
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然,是也。
《燕子春秋》曰:“公见其妻曰:‘此
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
’”成玄英曰:“夫物皆自是,故无不是;物皆相非,故无不非。
无不非,则天下无是矣;无不是,则天下无非矣。
故以物情趣而观之,因其自是,则万物莫不是;因其相非,则万物莫不非矣。
夫天下之极相反者,尧、桀也,故举尧、桀之二君,以明是非之两义。
故尧以无为为是,有欲为非;桀以无为为非,有欲为是。
故曰知尧、桀之自然相非。
因此而言,则天下万物情趣志操可以见之矣。
”】
昔者尧、舜让而帝,【夫尧知天命有归,禅位于舜;舜知历祚将改,禅位于
禹。
《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之、哙让而绝;【之,即子之,苏秦之婿,燕国之相也。
哙,燕王名也。
苏秦之弟苏代从齐使燕,以尧让许由之故事说燕王哙,令其让位于子之,子之遂受。
国人恨其受让,皆不服子之,三年国乱。
齐宣王用苏代计,兴兵伐燕,杀燕王哙于郊,斩子之于朝,以绝燕国。
其事在《史记·燕召公世家》。
】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白公名胜,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也。
楚平王用费无忌之言,纳秦女为妻,太子建遂与平王生隙,太子太傅伍奢受牵被囚,其子子胥奔吴,太子建奔宋。
后太子建为避华氏之乱而入郑,娶郑女而生胜。
建密谋联晋叛郑,行事不密而被诛。
后胜闻子胥在吴,亦奔吴,与胥耕于野。
楚令尹子西迎胜归国,封于白邑,号称白公。
胜以郑人杀父,请兵报仇,频请不允,遂起兵反,攻
入郢都,杀令尹子西、大夫子期,劫楚惠王。
后为叶公子高败,奔山自缢而死。
其事在《春秋左传》。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
以为常也。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梁丽,即
梁欐,栋梁也。
《列子·汤问》曰:“昔韩娥东之齐,匱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
”《说文》曰:“窒,塞也。
”又《诗·豳风·七月》曰:“穹窒熏鼠,
塞向墐户。
”】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骐骥骅骝,良马也。
狸狌,野猫也。
《晋书》曰:“骐骥骅骝之乘,一日而致千里。
”】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鸱鸺,
猫头鹰也。
瞋目,张大眼睛也。
《战国策·燕策三》: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成玄英曰:“鸱,鸺鹠也,亦名只狐,是土枭之类也。
昼则眼暗,夜则目明,故夜能撮捉蚤虱,密
视秋毫之末,昼出瞋张其目,不见丘山之形。
”】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
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
【夫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皆以得我为是,失我为非,适性为治,失和为乱。
然物无定极,我无常适,殊性异便,是非无主。
是故师是而扬非,循治而弃乱之行,皆未达天地之道、万物之情矣。
】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是之于非,治之于乱,岂不犹天之于地,阴之于阳。
夫天无地则万物不立,阴无阳则万物不生,故明“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之不可行矣。
】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世俗之议,论此而不休者,若非至愚之人,则为诬罔之众也。
】帝王殊禅,三代殊继。
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
【禅
者,授也;继者,续也。
五帝之所让,三王之所继,彼此相异,各不相同。
夫俗之所贵,有时而贱;物之所大,世或小之。
是以尧禅舜授,汤征武伐,顺天而应人,谓之仁义之师;之
哙之让,白公之争,皆不能上合天道,下应民心,谓之篡逆之徒也。
】默默乎河伯,
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成玄英曰:“河伯虽领高义,而未达旨归,故更请决疑,迟闻解释。
我
欲处涉人世,摄卫修道,于何事而可为乎?于何事而不可为乎?及辞让受纳,进趣退舍,众诸物务,其事云何?愿垂告诲,终身奉遵。
”】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反衍,反
复无端也。
三国·阮籍《大人先生传》曰:“扬清风以为旟兮,翼旋軫而反衍。
”夫贵贱之道,
反复相寻,贵者可为贱,贱者亦可为贵也。
】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而,同尔。
蹇,犹险阻。
《楚辞·九章·哀郢》曰:“蹇侘傺而含戚。
”夫修道之人,若拘执心志,矜而
持之,则不能达虚通至道也。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谢施,犹交替也。
少者可
聚而成多,多者可散而成少,故施用代谢,无常定也。
】无一而行,与道参差。
【修道之人,若行事偏于一己之见,则与大道不合。
是故成玄英曰:“夫代谢施用,多少适
时,随机变化,故能齐物。
若执一为行,则与理不冥者也。
”】严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严严,俨然之貌;原缺一“严”字,据奚侗《庄子补注》
补。
繇繇,悠然之貌;泛泛,广大之貌。
社者,土地之神也。
《说文》曰:“社,地主也。
”畛域,界限也。
唐·韩愈《与崔群书》云:“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閫奥而不见畛域。
”夫得道之人,望之俨然而若国君,于其子民,不偏不私;悠然自得而若土神,于其求者,不偏
不袒;泛爱平等而犹四方,广远无穷,无有边界也。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
【翼,犹庇护,承翼者,接承扶翼也。
《史记·项羽本纪》曰:“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无方,无所偏向也。
夫得道之人,胸怀万物,达济天下,
掩御群生,终无偏向也。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庄子·骈拇》曰:“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是故短者非为不足,长者亦非有余,莫不皆足也。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死生者,理之常也,有生则有死,有
成则有毁,成无常处,故不足恃也。
】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
【夫物至则反,
致至则危,盈虚之数,理之亦然,岂有固定之形哉!】年不可举,时不可止。
【举,未详其义,或为举而却之。
《庄子·达生篇》曰:“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夫春夏秋
冬,盖由天理,四时之运,非赖人力。
是以其来不能却,其去亦不能止也。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消息,消长也。
阴降万物覆灭谓之消,阳升万物滋长谓之息。
《易·丰》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
【《庄子·知北游》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成玄英曰:“夫流动变化,时代迁移,迅若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