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选贤与能男有分
(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
①子:________
②子: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茌平人马周①,客游长安,舍与中郎将常何之家。

六月,千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

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②。

二十余条。

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③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马周:唐初大臣。

②便宜:指有利国家,合平时宜之事。

③直:进入。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及谒见________
②寻除监察御史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3)选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
柳宗元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是陆地上体形第二大的食肉动物。

②貙(chū):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

③寂寂:悄悄地。

④罂(yīng):瓦罐。

⑤捽(zuò)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

(1)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罴之状,被发人立________
②伺其至,发火而射之________
③为鹿鸣以感其类________
④闻其鹿也,趋而至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②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4)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怒而飞怒:________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息:________
③《齐谐》者,志怪者也志: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这篇短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野马”“尘埃”的运动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骈死(________)
②见(________)
③等(________)
④策(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6.课内文言文阅读
黔之驴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船载以入”是“以船载入”的倒装句,意为用船装着驴进入黔地。

B.“以为神”是“以之为神”的省略句,意思是认为它是神奇的东西。

C.“蔽林间窥之”,省略了主语,意思是驴躲在林间偷看虎。

D.“莫相知”是否定句,意思是虎不了解驴究竟有多大本领。

(3)老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是:最初________;最后________。

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②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③。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志:通“识”,记。

②冀:希望。

③炯戒:警戒。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或谓君不善学或:②吾悉能志之悉: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3)请结合选文概括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

8.文言文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北之晋,西适豳(bīn古国名,唐代邠州),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

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

祠之上,两山墙立,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

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

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

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yín)齶(è)。

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

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

山舒水缓,有土田。

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

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

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

”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

“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

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选自(唐)柳宗元《游黄溪记》)(1)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下划线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①居无定所(________) A.不可久居 B.居其地
②精益求精(________) A.石益瘦 B.曾益其所不能
(2)(断句)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
(3)(释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4)(品文)甲乙两段文字对鱼的描写颇为传神,你更喜欢那一处?请结合相关描写鱼的词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游历山水时,作者的内心情感往往会受到外界景物的触发。

你觉得甲乙两文中柳宗元的心境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钓于濮(pú)水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中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愿以境内累矣:希望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

②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

③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

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④宁:宁愿⑤涂:泥,泥巴
(1)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全矣________
②请循其本 ________
③楚王使大夫________
④持竿不顾 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4)《庄子钓于濮水》一文中,庄子用什么办法拒绝楚王之请?
(5)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分析庄子令人欣赏的原因是什么?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ì):荠菜。

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水尤清洌(________)
②日光下澈(________)
③西折纤秀长曲(________)
④尽溪,平坦如荠(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蓬,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顾《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①本:根。

②体:体悟。

③虚受:虚心接受。

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
③夫如是________
④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君子见其性,则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________、________、香气、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甲、乙两文都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奢劝说平原君
(宋)司马光
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

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之。

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王使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平原君家不肯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 赵奢以法治之/水陆草木之花
C. 君安得有此富乎/君与家君期日中
D. 国赋大平/吾与汝毕力平险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子断句。

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3)平原君依仗自己的权势想杀掉赵奢,后来为什么被赵奢所折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1)jǔ;fèn
(2)名词作动词,以……为子;子女
(3)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4)《马说》通过写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有才华,有能力的仁人志士被昏庸愚昧的统治者所埋没的命运悲剧。

而在《大道之行也》中,就此现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积极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任用他们,使其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的理想图景。

【解析】【分析】(1)“选贤与能”:选拔任用贤能的人。

与,通“举”。

读“jǔ”。

“男有分”:男子各有良好的职业。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读四声。

注意据义定音。

(2)“不独子其子”: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以(其子)为子。

第二个“子”是名词:孩子。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行”:施行。

“为”:是。

还有“天下为公”判断句的翻译。

(4)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分别答出《大道之行也》与这篇作品所描绘的不同图景。

如《卖炭翁》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然后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而在《大道之行也》中,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故答案为:⑴jǔ;fèn;
⑵名词作动词,以……为子;子女;
⑶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⑷《马说》通过写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有才华,有能力的仁人志士被昏庸愚昧的统治者所埋没的命运悲剧。

而在《大道之行也》中,就此现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积极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任用他们,使其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的理想图景。

【点评】⑴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的基本做题原则是据义定音。

本小题的两个划线字都是通假字,一定要根据语境来推断。

⑵本小题考查一词多义。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确定用法及意义。

第一个“子”是词类活用,第二个“子”是古今异义,都是常见的用法,具体意义不可脱离语境来推断。

⑶要抓住关键的字眼翻译,“为”是判断句的标志,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保证不丢分。

⑷本小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主旨理解和课内学习的情况。

首先要对《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个作品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对文段中“大同世界”的内涵进行具体的描述,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简洁性。

【附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
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2.(1)等,等到;不久
(2)这不是臣写的,是臣的门客马周为臣详写的。

(3)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及”,等,等到;“寻”,不久。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此”,这;“具”,详细。

(3)结合“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的意思“太宗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使者多次催促。

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下令让他进入门下省,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得出: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故答案为:⑴① 等,等到;② 不久
⑵这不是臣写的,是臣的门客马周为臣详写的。

⑶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或人物描写,揣摩表现的性格特点。

【附参考译文】
马周西行去长安,中途走到新丰,住在一家旅店里。

店主人只顾招待照顾一些有钱的商人,而顾不上照顾马周。

马周于是命人拿酒悠然自得地独自喝,店主人感到他很奇怪。

游历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

当时太宗诏令文武百官上书畅谈得失。

常何因为是武官,没有浏览过经书,马周便代他陈述对国家有利建议二十多条。

这些事都合乎旨意。

皇上对常何的能力感到惊异,问常何。

常何应答说:“这不是我能写的,而是我的客人马周代我起草的。

”太宗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使者多次催促。

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下令让他进入门下省,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马周奉使出巡也非常符合太宗皇帝的旨意。

3.(1)嫗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像人一样;等候;召唤;快速地跑
(3)①猎人见到軀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②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4)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解析】【分析】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作者:柳宗元,年代:唐。

(1)根据句意“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貙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可知应划分为:嫗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本题注意识记“伺(等候)、趋(快速地跑)”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注意“人”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像人一样。

(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恐”,害怕;“因”,于是;“骇”,吓唬;“恃”,依靠;“食”,食物。

(4)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揭示出,主旨句是“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只有靠真才实学才能立足社会。

故答案为:⑴嫗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⑵像人一样;等候;召唤;快速地跑;
⑶①猎人见到軀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②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⑷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

【附参考译文】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

罴的样子,头上披着长发,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经常伤害人。

楚国的南部有个猎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

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瓦罐和火种来到山上。

模仿鹿的叫声来召唤鹿的同类,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箭向它射去。

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

猎人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貙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

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