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
版)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微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豫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
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
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徽藻还能用于串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
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
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徼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徽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逻辑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间顺序
D.事物发展的顺序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油菜和大豆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因此不适合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
B.微藻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占用了大量的农田还影响水质造成水污染
C.第⑤自然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明微藻生长周期短、舍油量高等特点。
D.微藻制造生物柴油既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能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中合成大量油脂。
B.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C.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D.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在五年内可以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
【答案】(1)A
(2)B
(3)D
【解析】【分析】(1)文章开头用寻找可再生能源的事例引出微藻,然后介绍微藻的特点,微藻的功用,微藻的开发前景。
所以使用了逻辑顺序。
故选A。
(2)微藻不会占用了大量的农田,也不会影响水质造成水污染。
故选B。
(3)原文第5段原句“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
所以选项“该项目在五年内可以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的表述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⑴ A;⑵ B;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把握,注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注意之间的区分。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赏析,注意从内容、说明方法等方面分析选项正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彭荆风
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④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
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
⑥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
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⑦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呢?”
⑧“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
⑨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达了老人对小姑娘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她姐姐很受感动”,“很受感动”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变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题。
(3)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1)A
(2)A
(3)“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①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②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分析】(1)A错在“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这句话应该是动作描写。
BCD理解正确。
(2)A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BCD分析正确。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和老余在深山里正担心夜晚无处住宿时,发现了一片梨花
林,找到了这件小茅屋。
听瑶族老人讲,这件小茅屋是解放军为了方便过路人而建的,解放军走好,一个叫做梨花的哈尼小姑娘一直照料,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这样梨花既指驿路上的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梨花贯穿全文始终,是全文的线索。
据此可知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既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⑴ A;⑵ A;
⑶“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①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②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内容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据此分析关键句的作用和内涵,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插叙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定,四是要分析小说的写作顺序及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与含义的能力,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标题作用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作者情发点;具象征意义;语带双关;全文文眼(提示文章);吸引读者兴趣。
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两弹元勋邓稼先(节选)
顾迈南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祖国又把一件难度更大的工作放在了他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肩上——研制氢弹。
②在艰苦国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要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党和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外,邓稼先等人作为直接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③“在研制氫弹和新的战略核武器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加者,他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邓稼先的同伴们这样说。
他们说,中国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违在一起的。
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的工作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④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邓稼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亲临第一线。
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光。
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⑤谁能想到,在一次巨大的成功之后,他竟险些倒下不起。
那是一次地下核试验。
马上
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
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齐开动,监测着各种数据是否正常。
核装置下到深处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了。
⑥“怎么办呢?”科技人员回到帐篷里商量来商量去,有人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继续下井。
大家从夜里一十一二点钟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
他跟科技人员来到井口附近,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
⑦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了现场。
⑧试验成功之后,开庆祝会的时候,他兴奋极了。
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
在场的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是零。
⑨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
苏醒后,他问的第一件事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⑩这就是邓稼先!共和国的“两弹元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那次地下核试验的事故中,科研团队出现了怎样的意见分歧?邓稼先又是如何处理的?
(2)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邓稼先的人物形象请结合第⑦段画线句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3)下列可填入第⑩段横线上的语句,最能凸显人物精神品质,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一项是( )
A.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两弹”研制的人
B.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戈壁滩的人
C.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D.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的人
【答案】(1)团队成员中一种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另一种认为该就地解决后继续下井(。
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
(2)严肃,写出了邓稼先拒绝回去休息时的神态,写出他对研究工作的重视(或:投入,决心等),表现他的敬业(或:担当,为国奉献等)
(3)C
【解析】【分析】(1)本题答案在第⑥段,出现事故,“有人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继续下井”;“最后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
(2)“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严肃”是对邓稼先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个细节刻画,表现邓稼先对工作的认真和态度的坚决,赞扬邓稼先敬业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3)邓稼先在艰苦的环境下,之所以能够废寝忘食地工作,源于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科研事业的担当。
他能够把一生“献给‘两弹’研制”、“献给戈壁滩”、“献给科学”是因为他
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
故选C。
故答案为:⑴团队成员中一种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另一种认为该就地解决后继续下井(。
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
⑵严肃,写出了邓稼先拒绝回去休息时的神态,写出他对研究工作的重视(或:投入,决心等),表现他的敬业(或:担当,为国奉献等)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三段中的重点句子理解。
⑵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赏析,注意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明确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读全文,明确最能凸显人物精神品质,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选项。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红柳
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
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荫,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
这一种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
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肠柔骨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
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
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柔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间。
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
她把她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连,那儿有着太多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
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
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
一种颜色和性格。
(1)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一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怦然心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本文中,“大漠瀚海”与“江南内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红柳选择了“大漠瀚海”,正体现了其甘于寂寞的精神。
B.作者把戈壁中匍匐于地表的红柳用“她”来指代,以“胭脂痕”“手的抚摸”来形容,将红柳坚韧与柔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C.作者浓笔重绘红柳,不仅赞扬了她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更赞扬了她高张生命旗帜的阳刚精神。
D.作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面上是歌颂红柳,实际上赞扬了执著、倔强、甘于淡泊的精神境界。
【答案】(1)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胡杨树形象,衬托出沙漠中同样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柳的美。
(2)看见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红柳时强烈的惊讶和喜爱的心情。
(3)C
【解析】【分析】(1)题干说“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一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用意很明显,是想通过描写胡杨树在“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
”恶劣环境下生长的形象,来衬托出沙漠中也有同样能顽强生存下来的红柳,突出红柳顽强生命力。
(2)结合文意来理解“怦然心动”的原因。
红柳所处的环境是恶劣,但是就在这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不禁让作者感慨“这一种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产生了强烈的惊讶和喜爱。
(3)C项,“赞扬了她高张生命旗帜的阳刚精神”错误,应是突出红柳甘守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以物喻人,歌颂那些在名利面前甘守清贫,坚持操守的人。
故选C。
故答案为:⑴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胡杨树形象,衬托出沙漠中同样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柳的美。
⑵看见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红柳时强烈的惊讶和喜爱的心情。
⑶C。
【点评】⑴本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细读文本可知,第一段写胡杨林,突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这一点与红柳相类似,这是类比写法,通过同类相比,突出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和信息的筛选。
细读文本可知,根据第三段中的“这一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可知正是因为红柳的这种特性,让作者对其产生了强烈的惊讶和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
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欣赏的力量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
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
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
掌声稀稀落落。
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
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
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
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
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
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
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
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⑩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⑪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
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⑫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
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________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的中心论点________(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⑦⑧两段运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从________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⑪段告诉我们生活中________,阐明了欣赏别人要________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第⑨段中划线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答案】(1)人们总是很吝惜对别人的欣赏;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
(2)举例;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欣赏的作用);许多东西值得欣赏;敞开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