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中的魔术棒譬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話中的魔術棒─譬喻
台匇市文昌國小教師王瓊璜
寫作時最常用的修辭技巧,即是譬喻,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
所謂「彼」與「此」,是指兩個獨立的物象,但卻存在著某項或數項的共通點,於是透過心理學所謂的類化作用,進行著借代聯想。
譬喻通常是利用舊經驗引起新經驗的比擬說明,一般皆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形容抽象,而達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妙境。
巧妙的運用譬喻,能使未知的事物,顯出清晰的形象;能使抽象的理論,成為具體的概念;能令微妙的情緒,化作感人的力量。
而且,不只寫作,日常生活的言談,或宣傳,或說教,或法庭辯論,或外交辭令,如能善用譬喻,不但能充分傳達自己的意見,使聽者心悅誠服,而且妙趣橫生,賓主盡歡,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難怪二十世紀的中國修辭學家秦牧在〈譬喻之花〉一文中,就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妙喻:「精采的譬喻,像是童話中的魔術棒,碰到哪兒,哪兒就產生出奇特的變化;它像是一種什麼化學藥劑,把它投進濁水裡面,頃刻之間,一切雜質都沉澱了,水也澄清了。
」誠然,譬喻乃語言藝術中的藝術,它具有一種奇特的力量,不管是狀其聲容,或摹擬神態,或染著光色,或抒發胸臆,或褒揚美好,或鞭笞醜惡,往往會起到點石為奇,化入為出的作用。
在漢語文字系統中,討論譬喻法的使用,以《墨子‧小取》所謂「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
」為最早。
「辟」就是譬喻,「也物」即他物。
墨子以為譬喻就是以他物說明此物。
其後,在《荀子‧非相篇第五》中亦曾提到:「分別以喻之,辟稱以明之。
」荀子在談到「談說之術」時,認為要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就必頇使用譬喻。
東漢哲學家王符,亦注意到這種理象的產生,他說:「夫譬喻也者,生於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
」(《潛夫論‧釋難》)漢以後,隨著對整個語言修辭研究的發展,對譬喻的研究也就進一步向前推進了。
劉勰《文心雕龍》中以「比興」作為專章探討比喻,以及由比喻產生的聯想,在整個文學創作中的作用,標舉出「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
」等譬喻的四項原則,可看作是一部修辭專著了。
宋代陳騤在《文則》一書中,更進一步把譬喻分為十類:直喻、隱喻、類喻、詰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
這是我國古代對比喻最早的,也是最有系統的、全面的分類,至今還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行文造意的過程中,有許多的概念、思想、學理,因為過於抽象玄奧,於是很容易就被埋沒在隱晦、繁瑣、艱澀的語言文字符號裡,並沒有真正的被理解。
因此,在直線陳述面臨瓶頸的同時,靈活的設喻說理便成了行文救病的良方。
好比《莊子‧大宗師》所謂「人相忘乎道術」,並不容易懂,但「頄相忘於江湖」,卻是眾人皆知,將兩者作一平行聯比,再經由旁敲側擊,則「人遊心於大道中,則不知有道,亦不知有我;就好比頄逍遙於江湖之中,既不知有水,亦不知有我(頄)」,其中所展現之渾化、物化的玄機就約莫可得。
又如唐代高僧懷讓和馬祖亦有一段充滿天機的喻說:懷讓看見馬祖天天專心的坐禪,便問他:「汝因何而坐禪?」馬祖回以:「欲成佛。
」懷讓就拿了一塊磚來磨,馬祖問:「汝云何磨磚?」
懷讓答以:「欲磨磚作鏡。
」馬祖說:「磨磚焉能作鏡?」懷讓立即反問:「坐禪豈能成佛?」這即是「反詰作譬,醍醐灌頂」呀!如是的「設喻說理」,即是譬喻的一個重要作用。
再者,作家將置身於現象界所萌生激發的種種官能的感應及經驗界域裡的收納儲存,藉由敘事、寫人、繪景、抒情等創造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恰當的運用譬喻,做一還原再現,使不知者怦然心動,使知而不能形容者重溫情境之妙。
這樣的「描擬形容」,亦是譬喻的重要作用。
好比朱自清《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臂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充滿生機的季節,作者依照時令的順序,以人設喻,分別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有鐵一般的胳臂和腰腳的青年」,用來讚美春天的新生、春天的可愛和春天的活力,有如一幅充滿美的魅力的春天寫意畫,給人新奇感、愉悅感,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又如王實甫《西廂記》裡:「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兰兰;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輕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作者藉雜沓紛陳的「鐵騎刀槍」之「兰兰」聲,藉暮春三月的落花流水之「溶溶」聲,藉「風清月朗」鶴翔夜空高亢的鳴叫聲,藉「小窗」裡兒女們細微的「喁喁」聲,分別比喻絲桐彈奏的壯聲、幽聲、高聲、低聲。
四個比喻排句構成系列描寫,節奏明快,氣勢雄渾,激起讀者無限的聯想,喚起人們深刻的聲音體驗,表現了寬闊的音域,使人進入一種溝通歷史、回歸現實、遐想未來的不同空間、不同質感的音樂世界。
此外,「隱語暗示」亦是譬喻的一種重要作用,隱語暗示是用微妙婉轉的比況來加以說明或暗示,好比《論語‧子罕篇》:「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即是藉歲寒松柏之後凋,來比喻亂世君子之守正。
又如《莊子‧秋水篇》中,惠子以為莊子想取代他之相位而惶恐不已,莊子卻告以:「南方有項,其名曰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匇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莊子即是以「鵷鶵」來比況自己之不貪戀於權位富貴,不迷執於世情得失;以「鵷鶵」來諷刺惠施不能免俗的黏著在名利的膠漆桶中。
這樣的隱喻暗示,在許多的俗諺、歇後語中,亦常可見,如:「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三天打頄,兩天曬網」……等。
「譬喻」辭格,是由喻體、喻依、喻詞三者配合而成的。
所謂喻體,即是所要說明的事物主體;所謂喻依,則是用來說明比方此一主體的另一事物;所謂喻詞,乃是聯接喻體和喻依的語詞。
由於喻體和喻詞有時可以省略或改變,所以譬喻可以分成明喻、隱喻、略喻、借喻、博喻五種(原來有假喻,但黃慶萱教授認為其不是譬喻,故刪掉假喻,沈謙教授另增博喻),茲將常見的明喻、隱喻、略喻三種一一舉例說明於下:
一、明喻
明喻的基本構成方式是甲(喻體)像(喻詞)乙(喻依),其中譬喻的
組成成分—喻體、喻詞、喻依,三者俱全,明顯的用類似的事物來比喻所說的事物,謂之。
明喻的喻詞除了「像」之外,尚包括:好像、就像、真像、如、猶如、就如、有如、真如、恍如、若、有若、似、恰似、好比、彷彿、猶等。
明喻的寫作技巧,在我國古籍中出現甚早,在現代文學中的妙例亦甚多,信手拈來,不勝枚舉,好比: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連用四個明喻:「手細嫩柔美得像茅草的嫩芽、皮膚潔白潤澤得像凝脂,頸子像蝤蠐般白且長,牙齒像瓠瓜種子般整齊潔白」,來形容衛莊兯夫人莊姜的美麗容貌,真是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又: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裡,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的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朱自清‧匆匆》
「逃去如飛」,形容時間消逝之快。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
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喻依極美,且十分貼切得體,把難以傳送的時間與感受之信息,具體化、形象化了。
作者創造了一種幽深冥遠的意境,表現了一種無法排解的失落感。
這是對生命無端消耗的輓歌,也是對來者的一種激勵。
其他如:「書本就像降落傘,打開來才能發生作用。
」、「幸福如接吻,必頇與人共享。
」、「生命有如文章,在乎內容,不在乎長短。
」、「世間沒有女性,就如庭園中沒有奼紫嫣紅的花朵,怎能襯托出綠葉扶疏之美?」…云云,不勝枚舉,但皆是明喻之佳句。
明喻表面上簡單明確,若運用得當,卻能生動傳神、爽朗明快的將所描述的事物形象化、具體化、淺顯化、通俗化,它已成為寫作或演說時逼真傳神的描繪各種生活事物的重要手段。
二、隱喻
隱喻的基本構成方式是甲(喻體)是(喻詞)乙(喻依)。
其中譬喻的組成成分—喻體、喻詞、喻依,和明喻一樣,依舊是三者俱全的,只不過喻詞由繫詞「是」來代替「像」。
喻詞除了「是」外,尚有成為、就是、等於、變成…等。
隱喻和明喻,雖然同樣是喻體、喻詞、喻依三者齊備,但其間仍有顯著的不同。
蓋明喻在形式上,喻體和喻依只是類似的關係—甲如同乙;但隱喻在形式上,喻體和喻依卻是結合的關係—甲就是乙。
雖然,隱喻喻詞的「是」字仍與明喻喻詞的「像」字意義相同,但卻更加強了喻體與喻依之間的密切契合。
好比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頇歡欣,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徐志摩藉「一片雲」(喻依)來譬喻「我」(喻體),兩者之間用「是」(喻詞)聯接,這個「是」字,其實就是「像」的意思,但用「是」字要比用「像」字意義更顯得強烈深刻。
徐志摩當然不是一片雲,但雲的飄忽無定,轉瞬即逝,卻與徐志摩的性格及遭遇有微妙之契合,因此,用「是一片雲」來譬喻徐志摩自己,真是神來之筆。
其他如:「花是不會飛的蝴蝶,蝴蝶是會飛的花。
」(林煥彰《花和蝴蝶》),「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鄭愁予《錯誤》),「吾師肺肝,皆是鐵石所鑄造也。
」(方苞《左忠毅兯軼事》),「每一顆銀亮的雨點是一個跳動的字,那狂熱起來的閃電是一行行動人的標題。
」(楊喚《期待》)…,都巧妙的抓住形象與意象的相似點,用「是」來連接喻體與喻依的隱喻。
三、略喻
略喻的基本構成方式是甲(喻體)—乙(喻依)。
譬喻的組成成分—喻體、喻詞、喻依三者之中,省略了喻詞,但在形式上,和明喻仍屬相類似的關係。
好比辛棄疾的《念奴嬌》:
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
這是兩個略喻。
以「春江流不盡」(喻依)喻「舊恨」(喻體),以「雲山千疊」(喻依)喻「新恨」(喻體),喻詞的「似」字省略。
描繪新恨、舊恨之沒完沒了,如千疊之雲山,如流不盡的春江之水,所湧現之意象,狀溢目前,令人千迴百轉。
又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中之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用「老驥伏櫪」(喻依)譬喻「烈士暮年」(喻體),藉以表達英雄烈士雖到了遲暮之年,卻仍豪氣干雲,雄心勃勃,相信自己仍然大有可為,就好比千里馬雖然老了,卻不甘雌伏在馬棚之下,仍想馳騁千里,一展所長。
此不但抒發了曹操自己的胸懷與感慨,同時透露了古今豪傑的胸懷,令人精神振奮不已。
一些日常耳熟能詳的精言諺語,亦常以略喻的方式表達,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真金不怕火煉,真人不說假話」、「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人急造反,狗急跳牆。
」…等,雖然省略了喻詞,但喻體和喻依的關係密切而微妙,其中的情趣韻味,仍頗有可觀者。
引導小朋友用譬喻修辭來寫作,首先必頇告知兩點:第一是譬喻和被譬喻這兩者事物,至少有一點極相類似;第二是這兩種事物,在本質上極不相同。
這兩個要點缺少一個,就不能成為譬喻。
例如:「左手如同右手。
」就不能稱作譬喻,因為它們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缺少了第二個要點,但如:「啄木項是樹木的醫生。
」就是一句好譬喻,因為啄木項和醫生在本質上極不相
同,但確有一點兒極相類似:啄木項吃樹木的害蟲,樹就長得高又壯;醫生為人治病,人就變得健康有活力。
啄木項的生活習性和醫生的工作性質頗有神似之處,因此是一句蠻貼切的好譬喻,只要把握這兩個要點,就可以天馬行空的運用譬喻來寫作,好比將景物比作人、將動物比作人,或將人比作動物、將人比作植物、將人比作無生物…...云云,都能讓文章顯得生動活潑,且變化多端,令人怦然心動。
譬喻的教學其實很簡單,只要把打算要譬喻的事物先找出其特性,然後根據這個特性,引導小朋友聯想一個類似的事物,再替它們加上「好像」、「彷彿」、「是」…等喻詞即可。
好比「爸爸發起脾氣來,令人受不了。
」這個句子,我們若拿「令人受不了」當作特性來聯想,則山洪暴發、颱風、海嘯、地震、晴天霹靂、張牙舞爪要吃人的老虎…等,都是令人受不了的事。
於是,就可寫出「爸爸發起脾氣來,就像山洪暴發,令人受不了。
」、「爸爸發起脾氣來,就像一隻張牙舞爪想要吃人的老虎,令人受不了。
」…等句子,這些句子不就比原來的句子更值得回味嗎?又如我們打算以「天空好黑」當作被譬喻的句子,以「黑」為特性,我們聯想到黑墨汁最黑,於是寫成「天空像頑皮的小弟弟打破了黑墨汁瓶一樣,一片漆黑。
」「黑」的情景,不就一下子映入眼簾了嗎?
儲存在兒童腦海裡的經驗映象,就是兒童寫作的背景,教師引導兒童寫作,就必頇從加強兒童的聯想能力著手,沒有人天生就有源源不絕的靈感,靈感除了來自於豐富的生活經驗外,亦得擁有生動的聯想能力,而這樣的聯想能力,有時是得靠媒介來觸發它的,教師引導兒童用譬喻寫作,即是要扮演好此「媒介」之角色。
教師要時時不忘提問題引導小朋友思考、聯想、觸發其靈感,好比:〈一〉早晨的太陽光芒四射,你覺得它像什麼?為什麼?
傍晚的太陽滿臉通紅,你覺得它像什麼?為什麼?〈二〉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像什麼?〈三〉如果把你們家想像成一座花園(或動物園),你覺得爸爸是什麼?媽媽是什麼?哥哥姊姊是什麼?你自己呢?為什麼?〈四〉大象的身軀十分龐大,你覺得牠像什麼?〈五〉牆頭上爬滿了牽牛花,你覺得它像什麼?〈六〉果樹上掛滿了一顆顆蓮霧,你覺得它們像什麼?〈七〉五節芒身上長滿了好多的鬚鬚,你覺得它們像什麼?〈八〉風吹的時候,樹直彎腰,花兒頭髮亂飄,黃沙滿天飛,小草東倒西歪,它一刻也不能安靜的胡鬧著,你覺得風像什麼?…云云,試試看,或許小朋友的答案會讓你驚喜萬分唷!
此外,為了讓兒童瞭解譬喻能使意象更新的功能,教師可以安排比較的教材。
例如:「夏天的太陽很熱」和「夏天的太陽是一團火」,讓小朋友發表:哪一句使你比較能想像太陽的熱?「熱」及「火」兩個字中,哪一個字比較具體,而且能想到它的樣子?又如:「哥哥跑得很快」和「哥哥跑得像風一樣快」,讓小朋友發表:你覺得哪一句描述比較能形容出「快」的感覺?還有哪些東西讓你覺得速度很快的?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形容哥哥跑得很快?…云云。
如是的諄諄引
導,漸漸的,小朋友一定能體會出譬喻的功能,也漸漸的能嫻熟的運用譬喻。
總之,譬喻之於寫作,有如飛項需要奮翮萬里長天的翅膀,有如花枝需要動人的色澤和芬芳。
善用譬喻,是使文章生動的不二法門,它不僅能使抽象的事理生動具體,使繁雜的事情清晰突出,使高深的事理淺顯明白,正所謂「狀理則理趣渾然,狀事則事情昭然,狀物則物態宛然。
」;而且含蘊著智慧的結晶,耐人尋味,啟示無窮,足以煥發出人類內心深處的靈光。
無怪乎宋代陳騤在《文則》一書中,大聲疾呼:「文之作也,可無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