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读出散文有效信息,善于加工提炼定时规范训练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读出散文有效信息,善于加工提炼定时规范训练不分版本
第2课时定时标准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母亲
老舍
母亲的娘家在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一个小村里。

村里共有四五家人,都姓马。

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做活。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老实,身体也好。

假假设我没有这样一位母亲,我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

我是“老〞儿子。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

可是,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鲜红微肿。

白天,她洗衣服,一洗就两大绿瓦盆。

她做事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补缀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在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保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有时候哥哥去读书,去当学徒,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

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

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哥哥很生疏。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

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

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到如今我的好客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她最会吃亏。

给亲友邻居帮助,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但凡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

她宁吃亏,不斗气。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

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我们被搜两次。

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

“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

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

假假设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
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

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平安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这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方法中想出方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但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根本法那么,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答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此题设问很明确,一是要求答复写了什么,二是要求答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属于概括题,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母亲娘家在乡村,家境不好,妇女也要下地做活。

第二问属于分析题,侧重于结构方面,考生要联系下文思考。

答案内容:介绍了母亲生长的环境,母亲娘家在乡村,家境贫寒,人手不够时妇女也须下地做活。

作用:自然引起下文,为下文描写母亲的美好形象作铺垫。

2.请简要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准确梳理句子的内容,把握其中心,明确句子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画线句写的是母亲为别人洗布袜的事,比喻“黑如铁〞写出了屠户们的布袜脏的程度,洗后的布袜雪白是夸张性描写,布袜洗前与洗后的状况形成比照,整句话表现了母亲做事丝毫不敷衍的品质。

答案运用比照、比喻、夸张的手法,将脏的布袜比喻成黑的铁,将洗后的袜子夸张成雪一样白,前后两相比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做事丝毫不敷衍的品质。

★3.在作者的心中,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分析每一段
主要写了母亲的哪些性格或品质。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第二段首句“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老实,身体也好〞交代了母亲的身份、形象特点和身体状况;第三段中的“她做事丝毫也不敷衍〞说明母亲做事认真;第四段前半局部写的是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后半局部写的是母亲好客;第五段写母亲有求必应,喜欢帮人做事,宁吃亏,不斗气;第六段写母亲并不软弱,保护着儿女。

综合这些内容,就很容易概括出母亲的形象。

答案作者心中的母亲是一位勤俭持家、身体健康、做事认真、吃苦耐劳、热心大方、老实厚道、疼爱子女、有求必应、吃亏不斗气、坚强不软弱的普通农家妇女。

4.“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可知,此句话是一句总结性的话语,显然是对全文的一个总括。

另外,从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最后一段与这句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一段所谈及的三个方面“长大成人〞“不十分坏的人〞“性格、习惯〞正是母亲给“我〞的“生命的教育〞。

找到这些内容后,对其进行思考分析,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这句话说的是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给了“我〞更多的知识之外的教育。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言行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健全人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母亲言传身教,能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不可小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煤油灯
徐晓政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流逝,生活中的某些片段或一些记忆在岁月的河流中积淀下来,萦绕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就像煤油灯,灯光泛起的点点涟漪,在心海中激起朵朵浪花,清晰如昨天。

它不但带来光明,还给我开启了一扇心灵之门。

②我家在甘肃省中南部比拟偏僻的农村,上世纪70年代是个物资奇缺的年代。

对于煤油灯,现在的孩子没有见过,而我却像老朋友一样熟稔。

虽然现在日子好过了,但那些烟熏火燎的岁月在心底不由自主地涌起。

③那时,老家没有通电,晚上照明全靠煤油灯或清油灯,我们家乡那么叫它“灯盏〞,而清油灯是普通人家烧不起的。

灯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用一个废弃的墨水瓶,把一个约2寸长的薄铁皮卷成与筷子一样粗的圆筒,穿在瓶盖中间,高出瓶盖半寸左右,然后将棉花搓成细条当灯芯,把灯芯放在细圆筒里,为防止塑料盖烧着,在塑料盖上置同样大小的铁皮,然后瓶
里灌上煤油,煤油灯就具备了雏形。

点灯时,先把灯芯在煤油里浸一下,防止灯芯被烧掉。

煤油灯虽不起眼,却给全家带来光明和温馨。

白天大人去挣工分,吃晚饭时已经日落西山,屋里光线很暗,昏暗的煤油灯下,大人总有干不完的活,喂牲口、做针线活。

④橘黄的煤油灯闪闪烁烁,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其乐融融。

我和妹妹轮流为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捶背,祖母一边帮母亲糊做鞋用的褙子,一边哼童谣或讲故事,我听得如痴如醉,视线随祖母抖动的嘴唇而左右移动,械地为父亲捶背,这时就遭父亲的戏谑。

因为是长孙女,祖母对我疼爱有加,我大多数时间与她挤在一个被窝里,在悠扬绵长的童谣中,我渐渐入眠。

寒冷的冬夜,漫长而漆黑,屋里没有取暖的炉火,冷如冰窟。

半夜里,土炕渐渐凉下去,风从纸糊的窗户里灌进来,冻得我缩做一团。

祖母瞌睡很轻,“刺啦〞一根火柴把灯盏点亮,瞬间不大的土坯屋子亮堂起来。

为防止风吹灭灯盏,祖母一手拿煤油灯一手遮着火焰,去往土炕里添草渣一类的燃料。

⑤如豆的灯光摇曳在童年的记忆里,那么亲切,那么温暖。

特别是冬天的夜晚,我们住的西屋也是土坯房,没有生火,风吹着纸糊的格子窗,发出“啪啪〞的声音,贼冷贼冷的。

吃罢晚饭,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之类的娱乐设施,无事可干。

劳顿一天的母亲,把煤油灯放在泥巴裹的窗台上,在散发着幽幽、昏暗的光的灯下,我在做作业、看小人书,母亲纳全家大小六七口人的鞋底,在A字形的夹板上,绱鞋或缝鞋帮,屋里弥漫着呛人的煤油味。

因为光线很暗,身子紧挨着煤油灯,时间一长,两个鼻孔被熏得黑乎乎的,鼻孔痒的时候,用手指一抠,全是黑的。

微弱的光把母亲的影子投射在屋里的墙上,虚幻而高大,并随母亲扯线的姿势一起一伏。

手无意碰到墙上,斑驳的土墙皮簌簌滑落。

有时,母亲用手中的针在鬓角摩擦一下,以增加穿针的利索程度,线穿过半指厚的鞋底,在母亲手里飞来飞去,行云流水般划过一道道弧线,如天空中的彩虹一样绚烂,也如上下翻飞的蝴蝶一样美丽。

而大多数时间,在母亲抑扬顿挫的扯线声中,全家人早已进入甜甜的梦乡。

⑥照几个晚上,等煤油用完了,就到邻居家去借。

偶尔,母亲拿来清油(植物油)应急,惹得祖母一个劲儿地唠叨:“清油贵得都吃不起,哪有点灯的呦!〞放学后,家人给我两毛钱,让我拿一个细长颈的玻璃酒瓶到商店买煤油,瓶口用毛线或麻绳之类的东西系着,手绕着毛线拎着,瓶子晃来晃去。

一次淘气,把瓶子甩来甩去,觉得好玩,不曾想,毛线断了,瓶子飞出去摔碎了,煤油全洒了。

害怕家里人打我,吓得不敢回家,躲在村里要好的同学家里,撒谎说家里来了客人,睡不下,住一晚上,不知母亲却急得一晚上没有合眼,干脆纳鞋底到天亮。

第二天母亲知道事情的原委,又气又心疼。

⑦困顿的生活,养成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家里家外,母亲都是一把好手。

尽管我还没有上学,只要晚上一有空闲,特殊时期上过初中的母亲便在煤油灯下教我识文断字。

没有纸和笔,就用烧焦的细木棍在捡拾到的纸烟盒反面写。

到上学时,我的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这与母亲手把手的教是分不开的。

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我显得有点“异类〞,导致家族里婶婶们说长道短,传出“供丫头读书有什么用,长大还不是要嫁人〞的闲言碎语。

母亲全当耳旁风,依
然支持着我,高考后全家人盼来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母亲冲动得哭了,为我赶制被褥,兴奋得两天两夜没有合眼。

⑧1981年的秋季,刘家峡水电站给家乡的人们送来光明的使者,人们的日子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村里自发组织的元宵节等晚会上,各种各样的节能灯、霓虹灯、荧光灯发着灿烂夺目的光,让人眩晕。

⑨现在,我坐在电脑前,感慨万千,享受着生活赋予的厚爱。

要不是母亲的坚守,也许我与煤油灯式的生活会相伴一生。

照煤油灯的日子已成历史,昔日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而煤油灯那种朴素的情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风格,让我难以忘怀,暗淡的煤油灯灯光依然在心底燃烧,鼓励我无论条件如何,对生活要有火一样的热情,在困难面前永不气馁。

煤油灯的亮光,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不仅让我树起了奋斗的目标,还照亮了我人生的路。

(选自XXXX年第3期《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5.第①②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谈及开头语段,其作用一般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考生要根据语段的具体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总结。

答案点出说明对象——煤油灯;为全文奠定了思念的基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特定句子的方法: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艺术手法、有无特殊句式、有无精妙词语的运用;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考生掌握了这些,就可顺利地做题了。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物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纳起鞋底来的熟练。

★7.文章中作者回忆了关于“煤油灯〞的哪些故事?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答题时要通观全文,并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域,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组合、概括。

文章围绕着煤油灯写了许多故事,考生认真筛选信息,答案就明晰了。

答案①煤油灯下,“我〞和妹妹轮流为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捶背,听祖母哼童谣或讲故事。

②冬夜祖母点灯给土炕添燃料。

③灯下“我〞学习,母亲纳鞋底。

④“我〞甩飞了装着买来的煤油的瓶子,不敢回家。

⑤母亲在煤油灯下教“我〞识文断字。

(答出四点即可)
8.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以“煤油灯〞为标题不好,因为文章大量篇幅写的是母亲,标题应改为“母亲〞。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文章标题的探究题。

题目实际上要求答复“你认为哪个标题适宜〞,答复时要先给出自己的判断,再结合文本谈自己的理由。

解答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围绕“煤油灯〞或“母亲〞这两个标题答题;一是分析要具体,最好分条作答。

答案(例如一)不能改。

煤油灯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物象,文章记述的内容多是围绕着煤油灯展开的。

从文章主体内容看,作者写煤油灯与全家人方方面面的联系,重在突出煤油灯的作用,意在赞美煤油灯。

文中多处写母亲,也是为这个主题效劳的。

(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二)可以改。

首先,母亲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文章从多个角度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母亲的故事贯穿了文章的主体局部。

文中多处写母亲,突出了母亲勤劳、关爱子女的形象。

(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