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高寨子中学2019-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汉中市高寨子中学2019-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

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②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

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

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

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

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

以另一项非遗项目,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

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

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当初这里是穷乡
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

当地多山,交通是一个难题,当地人就在水路上做文章,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

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今天同样值得借鉴。

⑤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来自民间,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B. 非遗的“形”会从生产劳动中退出,其“魂”却不会消亡,因其深藏于文化根脉之中。

C. 有些非遗技艺不适应此时代却没有消亡,重要原因是后代匠人守住了手艺的初心。

D. 古代建阳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因地制宜,不断求新,做强了印刷业。

1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提出论点,尾段与之相呼应,都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性质,突出了传承它的意义。

B. 第二段强调了文化遗产中“魂”不能丢,照应了第二段首句,引出了第三段的例子。

C. 四川竹簧艺术传承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非遗技术传承至今的原因是“工匠精神”。

D. 第四段以建阳雕版印刷业走向辉煌的事例论证了文化遗产中也有“创新”精神。

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才能融入当代生活并得到传承。

B. 很多非遗技艺传承受阻,是因为它们属于农耕时代,不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

C. 当今时代,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除了用于出版一些线装书外,已经没有任何意
义了。

D. 如果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就多了一些赓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方法。

参考答案:
11. C 12. A 13. 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因果关系不当,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文化遗
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

并非选项所说的“因为它来自民间,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B项,曲解文意,“其‘魂’却不会消亡”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D项,无中生有,原文得不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该项拔高了建阳人发展印刷业的目的。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A项,结合文本首尾两段内容分析,“都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性质,突出了传承它的意义”错误,因为首段并没有讲文化遗产的性质以及传承它的意义。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C项,“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错误,文章第四段是说“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

故选C项。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
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

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数十数百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

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

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

“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

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 “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 “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 “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
《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 “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 “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 “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 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所有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 “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 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参考答案:
1. B
2. C
3. 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错误,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选项说“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错误,原文“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错误,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批评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

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简不短与繁不烦诗以简法语言作为自己的本色语言,然而,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

阿恩海姆说:“‘简化’在艺术领域里往往具有某种与‘简单’相对立的另一种意思,它往往被看作是艺术品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

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中。

由艺术概念的统一所导致的简化性,决不是与复杂性相对立的性质,只有当它掌握了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逃向贫乏和孤立时,才能显示出简化性的真正优点。

”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这样一种包含了丰富与复杂的简省,它的价值不在其简,相反却在其简所带来的繁。

对于诗学简省的语言中包含了丰富与复杂,早在刘勰时就已发现,《文心雕龙·物色》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

皎日暳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 刘勰认为,诗作的语言与辞赋的语言各有自己的特色,诗作简约而辞赋繁丽,然而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简省的诗学语言却并不见得比繁辞丽句差,毋宁说简约的诗句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灼灼”“依依”等词所表达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就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刘勰以为简省的语言可以少总多。

在他看来,在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面前,语词其实相当有限,要用同样多的语词来对对象进行对应式的描摹根本没有可能,其结果只会造成词语的杂沓和堆积。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只有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与对象相对应的可能性反而可以增大。

其实,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以少总多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由于诗学语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性,摒弃了那些只是为了交流的语符,语言的能指系统和表意功能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活,因此,诗歌的信息含量较之其他文体语言来说确实要更
大。

王夫之在解释诗学语言的这种特点时,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以为诗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

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这就给了读者以相对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读者有在想象之中描绘出物象的美丽的机会,这应该是其以少总多实现的最后一个环节。

将窗户打开,一览无遗的房间,总是不如挂上一袭窗帘的房间有魅力。

如果单纯地从表意的效率来看,叙事学的繁法语言以几千几万言来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效率当然是相当低下。

然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并非只是为了传情达意,甚至可以说主要并非是传情达意,既然如此,也就不能只是以表意的效率的高低来衡量叙事学。

事实上,表意效率之低恰恰是叙事学的需要与吸引力所在。

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换句话说,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

这可以说是小说叙事学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

这就决定了小说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而且也要用详尽细琐的语言,这样,叙事作品就会更加直观,更加接近于形象本身,而读者接受起来也可以毫不费神,能够自得其乐。

严复、夏曾佑说:“读其书者,一望之顷,即恍然若亲见之事者然。

故读简法之语言,则目力逸而心力劳,读繁法之语言,则目力劳而心力逸。

”当然,从小说的说理教化的目的来看,以详尽的笔墨来渲染或解说某个道理,也能令人接受,正如管达如所说:“凡事详切言之则易晓,浑括述之则难明。


诗学语言简而不觉其短,叙事作品繁而不觉其烦,这就是中国诗学与叙事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1.下列关于简省语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在艺术领域,“简化”与“简单”往往是相对立的概念,而与“复杂”“丰富”不是对立的概念。

B.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指文字的简约,它的价值在于其简所带来的简洁明快,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性。

C.简省的诗句所达到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D.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简省的语言以少总多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给读者以相对多的想象空间。

2.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诗学语言与叙事学语言的不同之处的是()
A.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换句话说,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

B.诗学以简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叙事学以繁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

《长干行》是以简法语言为主要审美特征的作品,《水浒传》则是繁法语言的代表。

C.诗学语言表意效率高,信息含量大,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叙事学语言表意效率低,更加详尽、直观即更接近形象本身。

D.诗学语言让读者目力逸而心力劳,叙事学语言让读者目力劳而心力逸。

正如管达如所说:“凡事详切言之则易晓,浑括述之则难明。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咫尺有万里之势”的绘画原理与“以少总多”的诗歌原理有相通之处,可用来形象地说明语词的少与意义的多之间的辩证关系。

B.“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王夫之如是解释诗学语言特点,即诗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

C.“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说的是诗歌的语言特点。

D.民间说书艺人的“说书”是向着听众的艺术,它运用的是繁法语言,即用通俗、详尽的语言叙事,使听众听起来毫不费力,以提供娱乐和消遣。

参考答案:
B A C
1.B项表现在文字的简约和意蕴的丰富两方面。

它的价值不在其简,相反却在其简所带来的繁。

2. 不是诗学语言与叙事学语言的不同之处。

3.“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说的是辞赋语言的特点,“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则是诗歌语言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与之。

”邳郑子豹曰:“伐之。

”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

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

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

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

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

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

公曰:“郑不孙②。

”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ks5u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

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

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

②孙:通“逊”,谦逊、恭顺。

③騺:马难起步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伤害
C、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代:世代
D、卒与粟,自雍属绛卒:终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C、夜缒而出秦弗知取而贷我
D、吾其还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12、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