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轮人教新课标版配套训练(4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人文地理
(时间: 45 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 60 分)
(2012 ·襄阳模拟 )读我国部分省(区 )轮廓图,回答 1~ 2 题。
1.以下选项中相邻的省(区 )是( ) A.K、M B.K、N C.L、M D.L、N
2. N 省(区 )中人口许多的少量民族是( )
A .维吾尔族B.哈萨克族C.蒙古族D.藏族
分析第 1 题,经过轮廓能够判断,K 为山西省,L 为陕西省,N 为西藏自治区,M为湖北省。
陕西省和湖北省相邻,应选C。
第 2 题, N 为西藏自治区,主要的民族为藏族,应选
D。
答案 1.C 2.D
读我国东部冬小麦栽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回答 3~5 题。
3.有关我国冬小麦最主要产区及其作物熟制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陕甘宁地域一年一熟
B.冀鲁豫地域两年三熟
C.云贵川地域一年两熟
D.鄂湘赣地域一年三熟
4.影响图中M 、 R 两地收获日期差别的主要要素是( )
A .热量
B .地形C.水分D.土壤
5.图中N 地与R 地对比较,收获时间差别及主导影响要素组合正确的选项是( )
A .比R 地收获早—地形要素
B .比R 地收获晚—距海远近
C.比R 地收获早—季风环流D.比R 地收获晚—地势高低
分析第 3 题,冬小麦主要散布于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域,所以冀鲁豫
R 地域是冬小麦的主产区,该地区作物熟制是两年三熟。
第 4 题,图中M地位于北方地
域,
M R 5
值线的散布特点可知,N 地冬小麦的收获日期早于 5 月1 日。
N 地位于四川盆地,因为受地
形要素的影响,其冬天的热量条件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域的R 地优胜,所以冬小麦收获较早。
答案 3.B 4.A 5.A
读山西省最近几年来的家产结构图,回答 6~7 题。
6.该省家产结构的变化是()
A .第一家产比重略有上涨B.第二家产的比重开始降落
C.第二家产的比重连续上涨且占有主导地位D.第三家产的比重降落幅度最大
7.该省的主导工业是()
A .机械制造
B .有色冶金
C.能源工业 D .轻纺工业
分析第 6 题,山西省家产结构的变化是:第一家产比重降落,第二家产的比重连续上升且占有主导地位,第三家产的比重降落,但降落幅度小于第一家产。
第 7 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主导工业是能源工业。
答案 6.C7.C
以下图是我国重要的四条交通干线散布表示图。
读图回答第8 题。
8.对四条线路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②线路穿越高原、丘陵,人口密度最小
B.③~④线路穿越高原、平原,聚落散布均匀
D.⑦~⑧线路穿越丘陵、平原,聚落密度较大
分析① ~② 线路穿越山脉、盆地,人口相对集中;③ ~④ 线路穿越高原、平原,聚落集中散布在东部;⑤ ~⑥ 线路穿越高原、山脉,少量民族主要为藏族居民;⑦ ~⑧ 线路穿越丘陵、平原,聚落密度较大。
答案 D
9.以下图为1949 年~ 2008 年我国轻、重工业比率变化图。
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基地是以甲类工业为主导
B.建国早期,我国的工业结构是以乙类工业为主的
C.当前我国轻、重工业比率约为1∶ 2
D.跟着我国工业化的推动,轻、重工业关系逐渐失调
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剖析图中信息可知,图例甲应表示轻工业,乙应表示重工业。
四大
工业基地中,辽中南工业基地属于重工业基地;建国早期我国的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主;
当前,我国逐渐向重化工业主导型结构转变,轻重工业关系逐渐趋于协调。
答案 C
2010 年 10 月 26 日 9 时,跟着两列国产“和睦号” CRH380A 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从上海
虹桥站、杭州站同时疾驶而出,沪杭高速铁路通车营运。
这是我国高速铁路引领世界高速铁
路发展潮流的又一重要标记。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 10~ 11 题。
10.以下有关沪杭高速铁路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 .带动沿线地域经济的发展B.增强上海和北京之间的联系
C.增添货物运量D.加剧大气污染
11.以下对沪杭高铁通车后产生的影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 .对两个地域人口迁徙产生的影响较小B.促使沿线的资源分配
C.有益于增强中、东部地域的联系D.加速城市化的进度
分析第 10 题,沪杭高铁的开通能够增强沿线地域的联系,促使经济、贸易、旅行的
发展,带动沿线地域第二、三家产的发展。
第11 题,沪杭高铁是客运线路,通车后会大大
加速人口的流动,促使人口的迁徙,以及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加速城市化的进度。
答案10.A 11.D
(2012 ·)
下表表示我国四种农作物栽种的适合天气条件。
读表回答12
~
13
题。
济南一检
农作物生长久均匀气温 (℃) ≥ 10℃积温 (℃ ) 降水量 (mm) 日照时数 ( 小时 )
①18~30 >3 500 > 600 > 800
②20~30 >3 500 350~ 1 000 >2 000
③15 ~18 >1 600 200~ 500 > 800
④20 ~30 >8 000 >1 500 >2 000
12.四种农作物中,适合在鄱阳湖平原栽种的是工科( )
A .①②
B .③④C.①③D.②④
13.成都平原不适合栽种农作物②的主要原由是( )
A .热量条件不足
B .水分条件不足
C.水热配合不好 D .光照条件不足
分析第 12 题,经过剖析表中信息可知,①② 两种农作物所需要的积温较高,均超出
3 500 ℃,适合在鄱阳湖平原栽种。
④ 农作物所需积温太高,不适合在鄱阳湖平原栽种。
第
13 题,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整年降水量较大,阴雨天许多,日照时间短,而农作物②的生长条件要求光照时间较长。
答案12.A 13.D
(2010 ·福建文综卷 )以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公司的散布。
读图达成14~ 15 题。
14.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
A .①
B .②C.③D.④
15.④地接受境外石化家产转移将第一促使地区内的( )
A .石油开采B.核电站建设
C.海岛旅行开发D.港口建设
分析第 14 题,此题考察工业区位剖析与判断,意在考察考生对我国资源散布的掌握
情
况与工业区位剖析能力。
图中①② 两地有丰富的石油资源,②③④ 三地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综上可知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② 。
第15 题,此题考察家产转移对
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意在考察考生对家产转移与工程建设的掌握。
④地位于华南地域,资源欠缺,所以接受境外石化家产转移将第一促使地区内的港口建设,便于从外处入口石油等
资源。
答案14.B 15.D
二、综合题(共40 分)
16. (2012 ·山东烟台模拟)阅读以下两组资料,达成以下问题。
(20 分 )
资料一2010 年 5 月,中央在新疆工作会议上正式同意喀什建立经济特区。
喀什是中
国
的西大门,它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边疆线长达982 千米,与五国接壤,有 6 个国家一类
口岸对外开放,拥有“”“
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到区位优势。
甲、乙两图为该地所
在地区图”和“地质剖面图”。
甲
乙
资料二喀什农副土特产丰富,主要盛产甜瓜、西瓜、葡萄、石榴、无花果、巴旦杏等瓜果,素有“瓜果之乡”的美名。
(1)资料一中提到的“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中的“一路”是指________。
(2)图甲中 A 处的地貌种类为________,图乙中的 B 处在地质结构上属于________;结合甲、乙两图,剖析喀什邻近地域主要地形的成因。
(3)喀什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提升西瓜产量的门路,分两组进行实验栽种, A 组直接在田里栽种, B 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后栽种。
实验结果发现 B 组栽种的西瓜单产高于 A 组。
试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说其原由。
(4)请从地理地点、交通双方面,剖析喀什经济特区发展的优胜的区位条件。
分析第 (1) 题,读图可得出结论。
第(2) 题, A 处地貌种类为冲积扇, B 处为断层,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剖析喀什邻近地域主要地形的成因。
第 (3) 题,砂砾层减少了水分蒸发、
增大土壤日温差,还能够有效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第(4) 题,答案能够从资猜中归纳总结。
答案(1) 丝绸之路(2)( 山前 ) 冲积扇断层(地堑)受内力作用,地壳断裂凹陷,受流水的冲积作用,而形成的冲积扇平原。
(3) 砂砾层减少了水分的蒸发;白日增温快,夜晚
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养分的累积;能够有效减少( 风沙等造成的) 土壤养分流失。
(4)该地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边疆线长,与五国接壤,有益于发展对外贸易业,该地拥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到区位优势,有益于与四周地域的联系。
铁路等交通运输便利。
17.读以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20 分 )
( )
(1)图中甲地可能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是
A .温带水果加工
B .热带水果加工
C.海产品加工 D .棉纺织加工
(2)B 海疆最近几年来在夏天常常出现一种大海污染现象,这类污染现象是________,试剖析
其出现的原由。
(3)C 地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简述20 世纪70 年月从前影响这一地域工业的区位
要素。
(4)简述最近几年 C 地域工业区位要素的变化。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我国工业的散布及特点等有关知识,解答时应第一依照图中经纬度
确立该地区为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第(1) 题,图中降水量显示了此地域是温带季民风候区。
甲地域不靠海,不宜发展海产品加工。
辽中南也不是棉花主产区,而是温带水果产区。
第(2)
题, B海疆为渤海,排入污水多,易出现赤潮现象。
第(3) 、 (4) 题,辽中南的发展是成立在资源、交通等基础上的,近几年其资源情况、交通情况均发生了变化。
答案(1)A(2)赤潮大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办理排入大海,海水养殖业的扩大
等。
(3) 影响工业的区位要素有:丰富的铁、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
劳动力资源和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
(4) 煤炭资源渐渐枯竭,交通运输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 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等都使) 工业发展有了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