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社会观 (共27张PPT)

合集下载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8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共48张PPT)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8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共48张PPT)

如何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 区别 联系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 运动包括变化和 运动 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 发展,有运动才 切变化和过程 会有变化和发展; 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 发展是运动、变 乃至性质的改变,是事物由 化的更高层次, 变化 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即 揭示了物质世界 运动、变化的整 量变和质变 体趋势和方向性; 是一种运动和变化,是上升 三个概念都表明 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事物不是绝对静 发展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 止的,不是凝固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和僵化的
B。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 (1)原理+方法论 (2)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分析 (3)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 分析 (4)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分 析 (5)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 方式来认识事物。 +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 (1)联系的普遍性+方法论+分析 (2)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分析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分析 (4)整体和部分+方法论+分析 (5)系统和要素+方法论+分析
总结: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不是形式的新或旧,
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 也不是力量的强弱,
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 势相符合。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 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 扼杀新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纲 唯物 辩证 法的 发展 观
内容
3年高考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复习课件(政治生活):第三课与第一单元之间的联系 (共25张PPT)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复习课件(政治生活):第三课与第一单元之间的联系 (共25张PPT)
1 .政府的作用: ①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②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
2、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公民在接受政府管理、服务的同时该怎么办?)
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 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支持政府的工作, 寻求政府的帮助, 监督政府的行为,
这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表现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①内容: 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 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保障人民民主, 协调人民内部矛盾, 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②目的: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政治稳定)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职能)
①内容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②目的: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 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职能)
①内容:
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 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②目的: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我国政府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 5.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意义
一、政府的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 家的行政机关。 (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 民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加强社会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行为要求:
---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违法 失职行为要受到追究。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共32张PPT)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共32张PPT)

5.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
• • • • •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2)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分析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分析 (5)改革是.....强大动力。+分析
• 6.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分析.... •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具有反作用。 +分析 •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分析 •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 升的,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 动力+分析
3.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 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决定...。+分析 (2)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 识..。+分析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分析
(二) 社会基本矛盾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判断: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
原理运用: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分析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分析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分 析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 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 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律。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课件(共27张PPT)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课件(共27张PPT)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 毛泽东思想 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注意:精髓、活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
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
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
哲学起源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内涵及作用

活 智
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与时代精神

识慧



哲学基本问题

代 精
内容、原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产生条件及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特征
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聚焦热点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 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 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 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 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 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
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C
④完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型例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高三政治 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模块专题知识-生活与哲学课件

高三政治 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模块专题知识-生活与哲学课件
第四部分 模块专题知识整合——生活与哲学
第四部分 模块专题知识整合——生活与哲学
该模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 真务实”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
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
中。教材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性,实
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三五”时期要

世界 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

实施哲学社会

观和 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

科学创新工

方法 论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

程。


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
生 2.哲

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
活 学与

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 哲学与具体科
的 具体

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 学的相互影
向 科学

规律。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科学研究提


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内 容。(全书可以归纳为26条主要哲学理论)既引导学生 领悟这些哲理并用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 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 行为选择。
一级 二级 三级
考点具体内容
相关时事资料

1.哲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
中央强调“十

学与 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

高中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课件

高中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课件
2.复习策略: 首先要搞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价值 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等知识的内 在联系;其次要搞清本单元一些知识点与前面三个 单元内容的联系;还要搞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历史的主体等 知识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有关内容的联 系。
3、联系实际、关注热点深化对考点的理解。 如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析科学的发展 观、正确政绩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用人民群众是 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说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 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坚持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必 要性;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分析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 变化以及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 识分析新时期各条战线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的事迹, 牢记“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反腐倡廉等。 4、单元知识结构
实质 普遍性
含义
普遍性
客观性Biblioteka 发展状态 趋势 原因坚持用发展观点看 问题,反对形而上 学的静止观
联系
多样性 条件性
用联系的观点 看问题 整体 与部 分 系统 优化
05年广州一模政治试卷 38.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这里是 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是 世界上有限的几块净土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生 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因此,我国在规划和建设 青藏铁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 的原则,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把青 藏线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 保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结合起来, 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分析说明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政府是如何 坚持联系的观点的?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课件:哲学第三单元26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课件:哲学第三单元26

唯 物 辩 证 法
发展观
①发展的普遍性、实质, ②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④原因: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①矛盾的含义、普遍性:一分为二 ②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④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专题十二
唯物辩证法
•问题切入角度: •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或者单独考察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 定观4观中的一种。]
联系观
总特征
①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③系统优化法
关于联系观点的几个“错误理解”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分析:尽管联系是普遍的,但并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 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也是有条件的,两个事物发生联 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混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分析:联系的普遍性侧重强调一事物总与周围其他事物存 在联系;联系的客观性侧重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侧重强调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3)错误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分析:人们建立新的联系是从联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条件 出发的,并不是主观臆造的,并且,新的联系一旦建立, 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见,人们建立新的联系 并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是正确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一、唯物辩证法概要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P83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P83 是否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事物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专题十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03(1)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专题十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03(1)

二、唯物论
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 内容阐述 方法论 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 要坚持一切从 决定 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 实际出发,实事 意识 映象 意识 对物 质具 有能 动作 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 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 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 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意 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求是 要重视意识的 作用,精神的力 量,树立正确的 思想意识,克服 错误的思想意 识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
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1.(2010年· 全国卷· 20) “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 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 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 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 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 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 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 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③④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 主观唯 唯心主 意识决 义 定物质 客观唯 心主义 心主义 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 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 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 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 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精品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精品

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12/31/2020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是
B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 题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 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12/31/2020
(二)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 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 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12/31/2020
8.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12/31/2020
您的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章节副标题章节副标题章节副标题
12/31/2020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1.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
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
不可知论
2.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
不可知论 证明精神实体(包括学科网上帝)的存在。
3. 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
的事物。
可知论
4.2015年10月26-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建议》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
6、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课件:哲学第四单元19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课件:哲学第四单元19

5.人的价值: ①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 ③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 ,最根 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世界观】: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 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原理 2.两大基本规律及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 (关于改革)? 4.群众观原理 5.人的价值及评价?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哪些? 7.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8.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专题十二
4.群众观原理 原理依据: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 群众中去
•评分说明: •①材料中的不同时代属于社会存在;(1分)材料中 的“家风”“家规”属于社会意识。(1分)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发 展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发展,(2分)一定时代 的“家风”、“家规”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 映(或一定时代的“家风”“家规”带有鲜明的阶级 性)。(1分)随着社会变革,“家风”“家规”的具 体内涵又因时而变。(1分)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反作用。(2分)“家风”“家规”有时会落后于或 有时会先于时代而变化发展。(1分)弘扬淳厚家风, 有利于形成清明世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1分)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一课 美好生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一课 美好生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考点展示】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哲学与时代精神;4.哲学的作用。

【知识体系】哲学是什么【考点剖析】核心考点一 哲学的涵义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本义: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之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上看(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区别 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形成 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特点 是零散的、朴素的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与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 方法论区别 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

两者统一于哲学提醒:(1)哲学不等于世界观,世界观能否成为哲学,主要看它是否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

1哲学的产生、本义、功能、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4.哲学与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变革的先导(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都有科学、非科学之分。

3.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命题探究】命题点1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典例1 (2012·江苏高考)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课件:政治生活第五课第二框 共26张 精品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课件:政治生活第五课第二框 共26张 精品
一、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1.政体: (1)含义:政 即体统指治国阶家级政采权取的何组种织形形 式式 来, 组
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2)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2.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
决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
政体
反映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 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谁的政权?
如何组织自己的政权?
注意: 国家机构 :
国家元首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军事机关
人民法院
性质:审判机关 职权:审判权 如何行使职权:
人民检察院
性质:法律监督机构 职权:检察权 如何行使职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是什么:--- 民主集中制
(2)民主集中制的含义:
我国国家机关组织系统图:
中央
中华人民共 和 国主席 省级
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国务院
最高人民 最高人民
法院
检察院
省人民代表大会
中央军事 委 员会
市级 县级
省政府 市政府
乡镇级
县政府
乡政府
省高级人民法院 省人民检察院
市人民代表大会 中级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检察院
县人民代表大会
任期
人大代表 职责(义务、权利)
与人民的关系

性质、地位


全国人大:性质、地位、职权、常设机关
体系
国 人民代表
地方各级人大:

大会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大 制
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基 础
人民代 表大会 制度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课件:政治生活第四课第一框 共12张 精品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课件:政治生活第四课第一框 共12张 精品
②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公正司法。
③从形式上看:政府权力由法律授予;
从来源来看,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练一练:
【例题 2】(2013·北京文综)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符合依法行政要求的是
() ①人民法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审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
②发改委对企业合谋操纵产品价格的垄断行为做出处罚 ③人大
——对社会民主法制建设
归纳:政府为什么依法行政
1.从根本上讲,政府依法行政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 的。政府依法行政也是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原 则的要求。
2.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 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要求。
3.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 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 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 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建设
3、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 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 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 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 失职、渎职。
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1、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 决策、执行、监督。
2、政府决策的要求:
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 策和依法决策 ①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 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③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 程公开、责任明确。 ④为减少决策失误,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 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 和纠正。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课件: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共17张 精品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课件: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共17张 精品

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例 2] (2013·福建高考)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 饭 韵相,同压,岁岁钱岁,年阖一传材国文年家个统料各化。团春文中族的中圆节 化过 人 强国;并的春民烈式发不全节对认过微能部的共同年信包精方同感魅,含髓式拥和力拜中体有归无大国现的属穷年优了中感,,秀我华在走于亲它访友;花(各异, )
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
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认识传统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继
含义 承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 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表现形式 ②传统建筑: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 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B.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 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 D. 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有深刻影响
[典例 1] (2014·四川高考)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 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材 代 不楚料 的 同强 继 时辞调 承 代》了 和 都有传 发 强“统 展 调朕廉 。 廉幼洁 廉 洁清文 洁 ,化文体以在化现廉不是了洁同中兮时华”之语, 东 解汉释王为逸“有不“损不公受肥曰私廉;,不不贪污污曰”传 文 文洁统 化 化,材 对廉 随 现文 的 的”料 政当洁 着 了化 集 继之没 治代文 时 其的 中 承有 经释共化 代 社组 表 性涉 济,在 发 会产成 现 和《及 发不 展 历党部 相现廉 展同 被 史分 对人洁 的代时 赋 性, 稳文作正汉代予和但定化用践语有新生不性行不的命词是同内力“典中的涵华为》要,民把求体务廉,实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既包括各种不同 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 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
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 社会发展 基本矛盾
改革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莫言:“每年秋收的季节,我都会回老家写稿,与 父老乡亲生活,感受有激烈变化的乡村生活和农民心 态。”而《蛙》的主人公原型是莫言的姑姑管贻兰。 “高密人民种了红高粱千百年。是红高粱养育了我 和高密人民。” “中华民族的传奇文学的源头主要是靠口口相传的, 每一个讲述故事的肯定要添油加醋。所以200年前一件 普通事,经过口口相传,到现在肯定了不得了(成为 优秀的作品)。 ” 莫言的话体现出什么哲学道理?又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正确理解“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A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 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 ( 普通个人 ),也包括(杰出人物 )。 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 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 4、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究竟谁是历史的 创造者? 事 例
英雄造时势? 时势造英雄?
历史的创 理论依据世界观 世界观 造者 某个伟人的意志、 历史唯 英雄创造 观念决定社会历 心主义 史的进程 历史
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 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生产方 式决定社会发展 历史唯 物主义
历史者英雄之 唯心史观 舞台也,舍英 雄几无历史 唯物史观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2、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
人的实践活动 )构成的,
)创造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 史首先( 的历史。 )的历史,是(
物质生产发展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 实践)的主体,是( 历史)的创 造者!
没有普天下的劳动者,吃啥?没有 劳动者,你喝啥?吃喝都没了,你还 臭美啥? 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4、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 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 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 解决中实现的。
3、人民群众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看人间, 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 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 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 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造, 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思考: 1.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 起着什么作用?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 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小结:
一、社会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 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 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 碍作用。
复习回答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原理内容(2)方法论要求 3、创新的社会作用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物质方面——社会存在 社 会 生 活
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 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等。
精神方面——社会意识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赖以建立和存
在的经济基础服务。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 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 发展和变革。
四个概念间的关系:
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 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 •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上层建筑 决定
意识形态 制度和设施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 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 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