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学设计之二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2)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记金华的双龙洞》,该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美妙的音乐挖掘之旅,具有趣味性和启蒙性。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情节和文章结构;2.掌握表达作者意图的方法和技巧;3.能够通过朗读和配音模仿音乐的声音,感受音乐的美妙;4.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情节、主题和文学特点;2.通过学习和模仿,表达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意义和作者意图;2.运用多重语言形式表达音乐的美妙。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导入课程主题。
1.教师演示金华市的旅游介绍视频,激励学生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2.通过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音乐和旅游的认识;3.展示一张音乐会的海报,引导学生从音乐角度了解旅游文化。
学习篇目(40分钟)1.朗读篇目,指导学生发扬音乐之美。
2.小组合作阅读,回答问题,模仿声音、角色情感等。
3.整体理解,讲解文学作品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等)。
4.列举文学元素表达、作者写作手法等。
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生自主小结课堂内容,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3.教师结合鼓励,呼吁学生读更多优秀文学作品,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本次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朗读和小组合作等,使课堂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但还存在不足:教师过于关注课时,时间紧张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合作能力;同时,小组活动中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等问题,需要继续深挖合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和意义。
为此,我将采用更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文本分析、影像辅助等,以期让学生更自觉地去阅读、理解和表达。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析: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训练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为了避免第二课时容量过大,路上、外洞我放在第一课时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双龙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感受溶洞奇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内洞景象。
3、学习作者记叙、表达的方法,渗透游记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品味;2、有感情朗读;3、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隙的特点。
学习者分析:因为本班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家境不富裕,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外出旅游的阅历,因此,我在充分阅读的文本的基础上,出示有关双龙溶洞的图片,增加直观感受,并有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写话、复述课文。
丰富的课件制作,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外洞特点:1、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欣赏了沿途和外洞的景色,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过程?(板书:沿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2、泉水是作者的向导,谁能说说它的流经路线?(画泉水)迎着泉水,作者来到外洞。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认知: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查字典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
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③杜鹃花映山红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双龙洞》教案2篇4年级下册语文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双龙洞》教案2篇4年级下册语文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怪景观,激发学生喜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育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力量,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详细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提醒课题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肯定会对它的奇妙秀丽发出赞美,肯定想把你的感受告知别人。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闻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二、展现资料,了解双龙洞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依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巡游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2、试着画一画的巡游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以下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突兀森郁、盘曲而上、曲折、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栋房子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其次课时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的巡游挨次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局部。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供应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2、的感受是什么?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的感受吗?三、汇报自学状况。
(一)孔隙局部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学生相互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17记金华的双龙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四下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叙述,把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告诉读者,让人如临其境,似与作者同游。
作为一篇游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具有以下特点: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按“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来记叙整个游览的过程。
游览的路线交代得十分清楚,文章的结构也显得十分完整。
语言简洁,朴实准确。
比如开头第一段,短短十余字,就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整篇文章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地运用修辞,作者尽量以平实的语言描述自己游览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抓住特点,重点突出。
作者写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些景点的见闻和感受,每个游览的点都抓住了主要特点来写。
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写乘船过孔隙的感受,因为这样的一段“冒险”,是每一位游览双龙洞的游客都会留下深刻印象的,叶圣陶当然也不例外。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是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
这篇课文,为实现这个学习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根据本课特点,可以创设“跟着叶圣陶爷爷游双龙洞"的学习情境。
教学目标1.识字写字,积累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2.能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游览的过程,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能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出游览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能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出游览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前一课,我们欣赏了巴金巴金笔下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
这节课,我们跟随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双龙洞的外洞、内洞的特点。
2.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体会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
3.教师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学生在文中画出作者看到的景物。
(1)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课件出示)(2)指名读第三句话,再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预设: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3)指名读第2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学生尝试画出一幅明艳的画。
2.山中有花也有水,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溪流的特点。
讨论:溪流为何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何会变换调子?明确: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二)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感受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了解外洞的特点,体会双龙洞的“宽”“大”。
(1)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使双龙洞给人一种神秘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课时精品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听写词语,引导: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杜鹃气势聚集拥挤心情脚跟移动昏暗挤压额角登陆宽广石钟乳石笋观赏2.复习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路线,你还记得吗?预设: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路线图)3.过渡: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路上”这一部分,知道作者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把路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了。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感受其他几处景物的特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特点写清楚的。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设计意图:首先,字词听写,检测、巩固学生的重点字词掌握情况,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着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思考:作者游览了哪里?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2.探究过程(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圈画出作者游览的地点等,批注阅读感受,自主完成学习单。
(2)小组交流,完善学习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1)自主完成学习单。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洞口: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①理解“突兀森郁”的意思:指山峰高高耸起,树木多而茂盛。
②点拨:作者把洞口比作桥洞,写出了洞口很宽的特点。
(板书:宽)③朗读句子。
◆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焦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①点拨:“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这里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让人感受到外洞的高大;“高高的石顶”,“高高”一词写出了外洞高的特点;“聚焦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么多人在外洞也不拥挤也反映出了外洞的宽敞。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东关小学李丽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全文思路清晰,语言朴实,描写生动,将游览地点、途中见闻和自己的感受有机结合起来,再现了双龙洞的风貌特色,是学生学写游记类文章的范本。
本课教学将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字词、梳理了本课思路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对第五自然段的朗读、赏析,感受作者笔下“孔隙”的狭小的特点,感受自然之美,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双龙洞的风貌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3、了解游记类文章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将游览见闻和内心感受结合起来,生动地写出景物特点的方法,学写游记类文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溶洞吗?我们安康就有一处有名的溶洞----燕翔洞,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美景吧。
(出示燕翔洞图片)在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呢?2、如果我们用文字将自己在游览地点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就是一篇游记。
今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一篇游记,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看看吧。
二、整体感知1、揭示课题并板书。
2、回顾课文,出示游览示意图,梳理作者的游览路线。
三、学习探究通过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孔隙”狭小的特点,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1、理解“孔隙”的词义,了解孔隙窄小的特点。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画出表现孔隙特点的句子和词语。
2、反复朗读,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特点的。
(1)朗读有关“小船”的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17《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部编版 (2)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17《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部编版(2)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故事内容,把握文中描述的景点。
•掌握故事中生字词语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形成具体而生动的想象。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美丽动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风景名胜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汇的意义。
•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相关的阅读和讨论。
教学难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正确记忆故事中的关键信息,保持对故事情节的连贯性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
2. 学习新课1.教师朗读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描写。
2.细读故事,分段解释生字词语,并让学生朗读。
3.学生分组合作,互相讨论故事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 拓展延伸1.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绘制相关的图片,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2.学生表演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加深对故事的印象。
4. 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故事要义和重要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美丽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祖国风景名胜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学生在细读故事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合作讨论和个人表演,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接触名著,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感。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内容,促进他们在语文领域的成长和发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是特殊单元——习作单元,单元主题是“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文中多次描述了作者行踪变化,游览路线是课文的线索之一。
在不同地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
泉水流经的路线,是课文的另一线索。
根据习作单元每项内容的不同功能,学习本文,重点是在阅读中学习习作的方法: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多处景物的方法;学习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景点的特色的表达方法。
这是第一课时教学,学习的重点是通过阅读,借助游览路线,理清文章线索,抓住关键的过渡句,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为完成单元习作打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
因是多处景物,所以要指导学生把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写下来。
在前期借所见、所闻描写景物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指导学生将直观描写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相结合,写出美景的特点。
教学目标:1.结合、语境以及生活实际,认识“蜿、蜒”等6个生字,会写“浙、簇”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借助表示作者行踪变化的关键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3. 练习运用过渡句,巧借表示行走方式的词,把景点之间转换的过程写清楚。
4.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借助表示作者行踪变化的关键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三、教学模式读读想想议议练练四、教学准备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五、教学过程(一)、复习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二)、学习二——五段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2、小小组交流3、大组交流第三段:外洞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2、理解词“突兀森郁”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
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附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路上溪流(宽窄缓急)溪声(变换调子)高、突兀森郁洞口宽、像桥洞外洞仿佛大会堂……或是……热爱大自然(观察抓住特点)窄容得下两人孔隙矮贴险挤、压、撞、擦黑一团漆黑、昏暗内洞奇双龙、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惊云帮大家分享的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篇一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
一、说教材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字其中9个。
正确读字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通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在专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优质教案(多篇)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秀丽,增进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思维能力: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审美创造: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前解析】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16 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 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
【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2)1.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随着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
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你参观过溶洞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吧。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板块一进入“孔隙”,感受“窄小”1.导入新课。
(1)师导入:欣赏着沿途美丽的春光,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双龙洞。
(2)出示课件。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游双龙洞?(3)师指名回答。
(预设:第4~7自然段)2.初步感受“孔隙”。
(出示课件)边读边思考:课文的第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师指名读。
(相机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2)师:这些景点中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预设:孔隙)3.感受“孔隙”的特点。
(1)师:什么是孔隙?(出示课件)(2)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这个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板书:窄小)(3)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的呢?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
(生交流,师相机指导)4.学习表达方法。
(1)出示课件。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老师把这两句话改动一下,谁来说说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1 / 5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
师:原句的短短两句话用了4个“小”字,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
你还从哪儿感觉到小船的小?(相机出示:并排仰卧再没法容)师小结: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小船的小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
(2)课件出示句子。
①(相机将课件中的词语“后脑、肩背、臀部、脚跟”变为红色)师: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些词语都和身体有关)②师引导:凡是和身体有关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到……到……,没有一处不……”,从这样细致具体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孔隙的窄小)③师: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受吧!(3)出示课件。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气:
抓住重点词语“明艳、迎、时而”等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在去双龙洞的路上见到的美丽景色,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检查复习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重温溶洞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四、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新课
教学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学设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学设](https://img.taocdn.com/s3/m/d2ba67e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1.png)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
学设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
对大自然的爱好。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厘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成小册子。
教学难点
厘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成小册子。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
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
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厘清课文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厘清课文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阐明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
着他的足迹回去观看这一奇妙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特别强调生字“浙”的读音就是zhè,不要读作zhé;“蜿”的读音就是wān,不要读作wǎn。
“蜒”字中间。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学设计 (2)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
2.能够细心观察、虚心学习,具有良好的探究和探索精神。
3.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思想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录制视频或图片,展示双龙洞景区,为学生们提供视觉感受。
2.准备课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金华双龙洞的知识了解情况。
3.开发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4.准备PPT或黑板等教学用具,便于教学操作。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阅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及时查询生词。
2.提前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或图片,准备通过视觉感受深入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历史文化。
3.准备笔记和提问,为课堂上展开探究做好准备。
三、课堂展开1. 热身向学生介绍本堂课教学目标以及课上的学习主题“深入挖掘双龙洞的文化内涵”。
2. 导入展示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展示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3. 探究(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金华双龙洞历史悠久,有哪些与历史有关的文化遗迹?(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双龙为什么有保护盾?盾上的图案与双龙有什么关系?”(3)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文化内涵和历史。
4. 总结(1)回答探究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双龙洞文化内涵的理解。
(2)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5. 作业1.通过文学作品或图片等方式,你能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旅游景点吗?2.研究一下你所在城市或所在地的名胜古迹,编写一篇对它的介绍。
四、教学反思此次课堂,通过提供视频或图片的展示,为学生展开探究提供了视觉感受,开发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
整个上课过程紧凑,环节衔接自然,学生参与度高,实现了教学目标。
总体而言,本次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
渗透游记类
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运用有关课外材
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
的兴趣。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
隙→内洞
宽高大窄
小黑大
重点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写法。
教具CAI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齐
读
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
什么?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
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
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
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
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
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
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
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3)感情朗读。
(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
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
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
学习。
再分小组讨论。
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
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
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
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
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
(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
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
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