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实现课堂教学多维目标的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怎样实现课堂教学多维目标的整合
【摘要】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Abstract】The new course initiat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arry out many Wei target:Knowledge and ability, process and method,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Knowledge and ability, since i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rriage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gain.Process and method, since is one of the targe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operate syste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gain.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since is one of the targe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otive syste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gain.New initiate is on the knowledge and the ability, process and method target foundation to the expand of teaching target deep time towards learn with the emotion teach experience personally, attitude become, the body of value now,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 g, we can’t take care of a thing and miss the other, but should effort realization many Wei target of integration.
【Key words】New course, classroom teaching, much is a target, integration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这段话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以下就从两个方面谈谈怎样实现课堂教学多维目标的整合。

1.着眼语文素养,把握三维目标
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是什么关系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明确地把三个维度当作语文素养的内容加以申说。

从语文素养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能增强目标意识和有利于提升教育理念。

1.1 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1.1.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

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
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

“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

“过程”,重在“亲历”。

“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

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1.2 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

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语文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语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

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

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1.3 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

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

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2.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主体参与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

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1.1 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

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1.2 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

2.1.3 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

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2.1.4 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2.2 教学目标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

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2.2.1 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字。

2.2.2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2.2.3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2.3 教学内容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
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 》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处的绿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重复?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2.4 教学过程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

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

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2.5 教学指导方法化。

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2.5.1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

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

2.5.2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

教科书中程序性知识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

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又如习作指导,
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2.5.3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

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2.6 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

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

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
[3]《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小学语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主编木易万明华李亦
[4]《新课程中的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肖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