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核心突破课件: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第二节 古诗鉴赏(共134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2】 (2014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词, 完成12~14小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阳关曲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2.下列对两篇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王建诗以“地白”写中庭月色,给人以澄静素洁之感。 B.苏轼词通过对“暮云”的动态描写来描摹月亮的形状。 C.两篇作品吟咏的对象都是秋月,但在月亮的具体描绘 上却各有侧重。 D.两篇作品分别运用“冷露”和“清寒”,营造出一种清冷 孤寂的赏月氛围。
13.下列对这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B.颔联运用了白描手法。 C.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句。 D.这首诗的韵脚有“人”、“分”、“群”、“闻”、“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与诗歌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近体诗根据字数的不同,分为绝句和律诗,项斯的诗是七言律诗。
2002年以来,本考点都是一首诗两道题,一题是专门赏析 诗歌的语言,一题是对诗歌的内容、意境及表达技巧的综合赏 析。2006年起,诗歌鉴赏增加为三道题,考查内容更全面。 2009年考的是两首宋诗比较阅读,2010年考的是两首唐诗比 较阅读,特别是自2010年开始又增加了一道表述题,但将选择 题减至两道,一道题考鉴赏,一道考古诗常识,选择题的难度降 低,而表述题这种形式在难度上无疑是加大了。编者认为,考பைடு நூலகம்查形式的变化总体上增加了难度,那么在选诗上则应该考虑阅 读障碍较小的诗歌。2011年选诗为裘万倾的《雨后》, 2012 年选诗为南宋诗人吕本中的《柳州开元寺夏雨》,2013年选 唐代诗人雍陶的诗《塞路初晴》,2014年以王建的《五夜望 月》和苏轼的《阳关曲》两首诗再次考查古诗比较阅 读,2015年选唐代诗人项斯的《山行》。诗歌都较浅显易懂。 题也不是很难。其中,2009、2010、2014三年考两首诗的比 较阅读,比较阅读和单首诗阅读鉴赏应该会交替考查。
③整体把握作者的意图,评价作品的意境和风格。 古诗鉴赏2010年以前均以客观题出现,诗歌的体裁以绝句 为主,有时也出现七律,如2002年是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 唐宋诗歌作为考查文本交替出现:2003、2008、2010、2013、 2015年考的是唐诗的阅读,2004、2005、2006、2007、2009、 2011、2012年考的是宋诗阅读,2014年考唐宋诗歌比较阅读。
三、高考样题及解题简析 【例题1】 (2015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 成12~14小题。 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展示了一幅幽静的村野图画。 B.颔联描绘出奇峰倒影、群鹿留踪的图景。 C.颈联描写了山民欢庆劳动丰收的生活场景。 D.全诗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在山村的见闻。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这首诗前三联写出了作者对山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第四联流露出作者隐居云山的愿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的能 力。前三联写出了作者对山村风光的喜爱之情,这个容易理解。 第四联流露出作者隐居云山的愿望,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按照诗 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 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 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 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 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在另 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 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归隐山林的心 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的能力。B项,对“暮云”的动态描写只是为了说明时间,傍晚过去,夜 晚来临,并不是为了描摹月亮的形状。A项,“地白”从侧面描写月光, 给人澄静素白之感。C项,第一首诗主要描绘月光,第二首诗描绘的 是月亮的运转,侧重点不一样。D项,第一首诗用“冷露”描写月亮,第 二首诗用“清寒”描写月亮,都营造出清冷孤寂的赏月氛围。
第二节 古诗鉴赏
一、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 二、考纲要求解说 《考试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 技巧。 高考试卷对“初步”是这样体现的: ①材料来自课外,但难度均小于教材中的同类作品,如《梦游 天姥吟留别》《扬州慢》等。 ②不用典故,很少涉及历史人物。倘若用典或涉及,也是教材 提及过的人或事。如李商隐的《贾生》(2003年),学生学习过 贾谊的《过秦论》,对这个人物了解。这样设题,既降低了鉴 赏的难度,又有助于从课内外结合上考查学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的能力。颈联,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 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 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 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 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并没有写“山民欢庆劳动丰收的生活场景”。
13.下列对两篇作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建诗的首句入韵。 B.王建诗是七言绝句。 C.苏轼词最后两句是对偶句。 D.苏轼是宋代诗人和词人。
(
)(3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与诗歌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苏轼词最后两句停顿不一样,“不长好”句在“不”和“长”之后都有停 顿,而“何处看”只在“处”之后停顿,所以这两句不是对偶。A项,“中庭 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句的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所以入韵。B项,王建的诗是一首近体诗,近体诗根据字数 的不同,分为绝句和律诗,王建的诗是七言绝句。D项,苏轼是宋代的 诗人和词人,他的词有《水调歌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