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发表共识---减少心血管CT检查辐射的六个要点
CT和MRI技术规范-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

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MRI是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影像检查手段。
与X线及CT检查比较,MRI无电离辐射,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影像检查方法。
事实上,MRI环境中存在着许多潜在风险,可能对受检者、陪同家属、医护人员及其他出现在MRI场地中的工作人员(如保安、保洁员等)造成伤害。
因此,MRI安全管理问题值得关注。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学组、磁共振成像学组专家在参考国内外MRI安全标准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本版MRI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高MRI安全管理的意识,提升MRI 安全管理的水平。
第一节总则一、所有临床型MR设备,包括诊断、科研和介入手术中使用的设备,不论其磁体形式、磁场强度如何,都应该遵循MRI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二、目前我国临床常规使用的MRI设备磁场场强为0.2 T 至3.0 T。
只有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认证的设备,才能用以对临床受检者开展检查。
三、建议配置MRI设备的单位酌情配备至少1名MRI医学物理师,职责包括修订及维护MRI安全管理规范,使其适用于现有的场地和受检者检查的要求,同时确保MRI安全管理规定得以严格执行。
四、MRI场地中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或安全隐患,都要在30 min内及时地上报MR室的负责人和科室主任,并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逐级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如医务科、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等)。
第二节MRI安全筛查MR设备安全性标识所有计划带入磁共振检查室的金属或含金属的物品都必须进行测试,并粘贴相应的安全性指示标识。
铁磁性金属物品粘贴红色圆形"MR不安全"标志;在特定条件下安全的物品粘贴黄色三角形"有条件的安全"标志;非金属物品粘贴绿色方形"MR安全"标志。
图2~4 MR设备安全性标识。
图2为铁磁性金属物品外粘贴的红色圆形"MR不安全"标志;图3为在特定条件下安全的物品外粘贴的黄色三角形"有条件的安全"标志;图4为在非金属物品外粘贴的绿色方形"MR安全"标志筛查原则非MRI人员进入磁共振检查室必须经过MRI安全检查,仅二级MRI工作人员有实施筛查的资格。
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专家共识

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专家共识2017年11月中华放射学杂志,第51卷第11期第817页-第822页随着CT的广泛应用,电离辐射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降低CT的辐射剂量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低辐射剂量CT检查是大势所趋。
采用降低管电压、降低管电流、增加螺距等方法可以降低CT辐射剂量[1,2,3,4],但过度追求低辐射剂量势必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
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CT检查而带来的累积高辐射剂量问题,进而平衡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间的关系,国际相关机构,如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国际原子能机构和WHO,通过合作来获得医疗辐射防护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并使用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DRL)以取得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间的最佳平衡。
目前,建立DRL已成为CT辐射防护的普遍性需求。
201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中,首次使用了DRL的概念[5],但公布的数据是利用模体测量后推导得出或总结国外调查的数据,无法反映我国CT检查辐射剂量分布的实际情况。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30-2013)中进一步提出,应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6],在保证获得足够影像诊断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目前,我国仍缺少建立在大样本量数据基础上符合我国国情的DRL。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学组牵头组织相关专家,在汇总国内多中心CT辐射剂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DRL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对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达成了一致意见,旨在推进国内对DRL的推广和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平衡,达到从人群层面降低CT辐射剂量的目的。
一、与DRL相关的辐射剂量术语1.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CTDI):表示沿Z轴方向产生1层图像的辐射剂量值,该值等于单次横断面扫描时轴面吸收剂量除以总X线束宽度,反映了CT机输出的相对辐射剂量水平。
如何有效降低CT检查的辐射危害

如何有效降低 CT检查的辐射危害临床医学中,关于各种疾病的检查诊断很多都会采取CT检查来辅助判断患者的病症状态,也就是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的扫描,利用X射线束对患者的某个身体部位进行扫描形成CT影像。
CT检查的实质是根据人体器官的不同组织对X 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然后通过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内,从而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层图像,发现体内检查部位的病变,因而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作为参考数值。
虽然CT检查在临床诊断疾病的应用非常普遍,并且对医院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检查病症的手段,但是,众所周知,CT检查中使用的X射线束是医学界一致认为辐射影响较大的光束,它会与人们体内的DNA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组织的正常生长,并可能会增加患肿瘤的风险,因此人们对CT检查的辐射危害仍旧存在担忧,尤其是身体免疫力差的人群和孕妇小孩都可能会受X射线束的影响。
如何有效的降低CT检查对人体的辐射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护。
1.改良CT检查仪器的辐射剂量:1、CT检查的辐射剂量是直接影响患者辐射严重与否的源头,因此,针对CT 检查仪器设备在技术上的改良就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斟酌,如何克服CT检查仪器对患者产生的随机性的皮肤组织损伤或骨髓中细胞的变异或生育能力的影响,甚至是结缔组织损伤等一系列的辐射危害影响。
比如,之前有专门的研究发现在探测器上增加微型分子结构的相关材料,可以减少大概90%左右的辐射剂量,提高诊断稳定程度的同时也增加了CT检测的通透性。
2、另外,在CT检测仪器中的图像构建方面进行改进,比如,可以通过迭代重建法来提高CT检查的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并且可以降低伪影,相比之前常用的反投影算法,迭代重建算法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清晰度的情况下又降低了CT、检查仪器的50%左右的辐射剂量,因此,这种关于图像构建的技术改良也可以帮助到CT检查仪器降低辐射剂量。
CT检查的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三分钟带您掌握

CT检查的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三分钟带您掌握CT检查属于当前主要的临床医学影像诊疗扫描方式。
在医学影像科技作用下,CT检查可较为直观的对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显示,并为临床提供诊断的重要依据,从而达到帮助患者迅速进行确诊目的,尤其是在绝大程度上提升了对常见内科疾病及骨折类病症等的诊断效率,帮助患者迅速确诊。
结合实际发现,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CT检查在临床的实施率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增加。
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就属于这种临床最为常见影像检查方式,在诊断与治疗心脏疾病过程中发挥有较为重要作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CT及CTA检查具备有一定放射性,会对患者正常机体组织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为有效减少患者CT检查过程不必要的辐射照射,务必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做好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的辐射防护工作。
一、CT检查过程中辐射危害认识在实际CT诊疗检查过程中,结合发生状况的差异,可将CT检查造成的辐射危害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急性生理损伤以及随机生理损害。
随机生理损伤,是指在低辐射条件作用下,每增加10mGy照射剂量,则会使辐射区域癌症危险性增加;而急性生理损伤则主要是指在接受500mGy以上剂量辐射过程中对机体组织所造成的损伤。
结合临床诊断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与成年人相比,幼儿在进行CT检查过程中对于辐射剂量的反应性更加敏感。
为充分保障CT诊疗检查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辐射对患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逐步持续完善!二、合理借助CT检查技术对检查中辐射进行控制在对患者开展CT检查时,技师需要对CT检查过程中的风险性以及效益准确进行评估,各方面操作均需要按照临床诊疗规定进行开展,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受到的辐射照射。
在进行CT检查的过程中,不影响检查结果的前提下,需要优先选择辐射量小或非辐射的检查方式进行诊疗,如优先选择超声以及MRI检查等,避免辐射检查对患者造成损伤。
《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以下简称“心血管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等,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社会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态势日趋严峻,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敌人。
通过健康体检筛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而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干预与检后跟踪管理是贯彻落实该办法的具体举措及有效途径。
一、我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心血管健康状态(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类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具有重要归因危险或通过基本的健康干预手段能够改变,并且在人群中比较容易观察测量的那些健康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
表1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类主要(传统)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年龄* 超重/肥胖教育程度(偏低)家族史* 血清甘油三酯增高职业类型及倒班男性* 血清载脂蛋白增高经济收入水平高血压糖调节受损(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不健康饮食吸烟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因子增高)缺乏运动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慢性炎症(超敏CRP升高)过量饮酒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精神压力血清骨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性格类型糖尿病注:* 为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二)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流行特点(1)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2)男性吸烟率高。
(3)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
(4)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10余年来呈明显增加趋势。
(5)超重、肥胖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
(6)体力活动明显不足。
(7)不合理膳食。
(三)我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特点据2008至2009年涵盖我国北方和南方7个省份的244万余人群体检数据资料分析显示,多个与心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检出率较高。
《心血管成像电离辐射优化使用安全性和效能的最佳实践专家共识》解读

《心血管成像电离辐射优化使用安全性和效能的最佳实践专家共识》解读蒋梦迪;周帆;张龙江【摘要】目前心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电离辐射损伤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优化辐射剂量是大势所趋.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等多家学会联合推出了《心血管成像电离辐射优化使用的安全性和效能的最佳实践专家共识》,汇集并解释了当前与使用电离辐射有关的心血管成像知识,提出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佳实践指南.【期刊名称】《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8(041)005【总页数】5页(P585-589)【关键词】电离辐射;心血管成像;优化;特定模式参数【作者】蒋梦迪;周帆;张龙江【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445.3据统计,天然本底年平均辐射剂量为3.0 mSv,相当于150张后前位胸片的辐射剂量。
1987年—2006年,美国人均医疗辐射剂量从0.6 mSv/年增加至3.2mSv/年[1]。
在医务人员的职业性暴露中,心血管介入医生所受辐射剂量最高。
使用当前的诊疗设备和操作方案,单次手术的辐射剂量可达0.2~100 μSv,平均辐射剂量为 8~10 μSv[2]。
如果一位心血管介入医生以当前的操作技术,每年行500例手术,那么除本底辐射外还可能接受多达10 mSv的辐射。
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度有效辐射剂量限值为20 mSv,公众为1 mSv。
因此,医务人员有必要了解电离辐射的知识基础,通过选择更佳的诊疗方案和适当的放射防护来保护病人、自己和同事。
心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直接导致病人和临床医务人员暴露于更多辐射中,因此优化操作中的电离辐射非常重要。
做放射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做放射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作者:张建军来源:《健康人生》2016年第11期张建军主任医师,浙江医院放射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技术學组委员。
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及放射介入治疗等。
到医院体检或看病就诊,常常需要做X光检查。
为了使患者在检查中受到最小的射线影响,同时又保证我们的检查结果更加准确有效,在此为您归纳放射科常见的X线、CT、磁共振(MR)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在这三大项中,有辐射的检查是X线及CT检查,且辐射剂量CT检查大于X线检查,无辐射的是MR检查。
X线检查的注意事项:1.忌短时间内反复接收X线检查:X线对人体的损害具有累积性,如几天内多次做X检查,累积的损害会较大。
有人认为普通胸透几天内总的曝光时间不应超过12分钟,胃肠检查不应超过1~10分钟。
虽然目前很多医院的透视机都带有影像增强系统,曝光量大大减少,但仍需减少检查次数,尤其在短时间内。
2.忌婴、幼、儿童滥用X线检查:婴、幼、儿童对X线较敏感,应尽可能避免、减少X 线检查,避免随患病大人一起进入X线检查室。
3.孕妇慎做X线检查:胎儿对X线非常敏感,尤其在妊娠早、中期的胎儿,接收X线照射后有可能引起或诱发畸形。
孕妇的X线检查应限制在妊娠后期。
必须做骨盆测量或胎儿照片时,曝光次数不得超过2~3次,以减小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4.做X线检查时应尽量遮盖非检查部位:特别是婴、幼、儿童,最好仅将被检部位暴露,其余部分均用铅橡皮遮盖。
5.已婚未孕女青年,月经前半月慎做X线检查(主要是腹部):因为月经前14天左右为排卵期,如夫妻有性生活,卵细胞就有可能受精,而受精卵对X线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宜在月经后10~14天内做腹部X线检查。
6.忌患者亲友滞留在X线检查室:病人在做透视、照片及各种造影时,其家属及亲友不宜随意进入检查室陪伴;如果病人需要搀扶时,可向工作人员要求穿戴铅裙和铅手套,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CT检查的注意事项:1. 妊娠妇女及备孕的患者请不要进行CT检查。
人体承受ct辐射量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人体承受ct辐射量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中。
CT扫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并能够对人体内部的结构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分析。
然而,CT扫描中使用的X射线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风险。
因此,为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有必要制定人体能够承受的CT辐射量标准。
本文旨在介绍人体承受CT辐射量标准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将介绍CT辐射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以便读者对CT辐射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探讨国际标准和指南,包括国际委员会(ICRP)和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RU)所发布的有关CT辐射量的指导文件。
这些标准和指南将为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可依据的准则,以确保CT扫描过程中的辐射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CT辐射量标准的重要性。
准确估计人体对CT辐射的敏感性,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被辐射所带来的风险。
我们还将讨论CT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保护措施,如使用敏感度较低的扫描模式和优化扫描参数等。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了解人体承受CT辐射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够了解如何合理控制CT扫描中的辐射剂量,以保护人体健康安全。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有益的信息,引起人们对CT 辐射量的关注和重视。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首先,介绍了CT辐射量标准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
接着,说明了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了整体的文章框架。
正文部分包括了两个小节:CT辐射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以及国际标准和指南。
在第2.1小节中,将详细介绍CT辐射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包括辐射剂量的测量单位、测量仪器和测量程序等内容。
第2.2小节将重点讨论国际标准和指南对于CT辐射量的要求和规定,包括各个国际组织和机构发布的相关标准和指南。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
怎么可以降低CT检查的辐射危害

怎么可以降低 CT 检查的辐射危害在社会经济以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多排CT被广泛运用到医疗领域中,CT检查逐渐成为医院诊疗工作中的一种常用工具。
但是,在CT检查中会形成一些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会为检查者的身体带来一些影响,并且,剂量水平明显高于摄片以及普通透视。
最近几年,人民群众卫生安全意识逐渐提高,在CT检查中存在辐射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及重视,所以,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在保证CT检查的图像质量水平、诊断准确性的前提下,减少辐射剂量,降低辐射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成为CT设备生产机制以及医务工作者的主要关注问题之一。
下面我们说一说CT检查都具有哪些危害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方法降低CT 检查的辐射危害,希望可以为有关工作者提供有用参考。
1.CT检查的辐射危害按照电离辐射的种类,可以把辐射危害划分成随机的生理损害以及急性生理损伤两种,一次性500毫戈瑞辐射一般会导致急性生理损伤,而低辐射中每10毫戈瑞辐射会导致群体癌症危险性提高,最终导致随机的生理损害。
X射线剂量的快速增多可能会出现电离辐射并导致损伤细胞,很多大剂量的射线对细胞DNA 染色体损伤增加,从而引发细胞突变,最终演变为癌症。
和成年人进行比较,儿童对CT检查辐射剂量的敏感性更强,所以,即使CT检查的剂量比较少,那么也会为儿童带来较大的损害,特别是为女孩带来的损害比较大,会导致女孩白细胞减少,同时也会为女孩乳腺等部位的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现阶段,临床认为CT 辐射剂量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在针对CT检查辐射剂量危害性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一些研究者认为CT辐射产生的危险性可以等同于时速五千英里的高速汽车相撞产生的危险性,患上肺癌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一个人每日抽一百包烟患上肺癌的可能性大。
按照电离辐射可能对生物带来的影响进行估计,一个年龄不超过五岁的孩子接受CT检查的过程中,辐射剂量100毫戈瑞会导致其发生癌症的几率高过正常孩子的2%—5%;如果剂量相同,一个年龄为十五岁的女孩患上乳腺癌的几率会提高百分之三。
如何有效降低CT检查的辐射危害

如何有效降低 CT检查的辐射危害临床上广泛应用多排CT,可用于医院诊疗工作,属于常用手段,常规胸部CT在辐射剂量方面,对比胸部X线片,约100倍,对比乳腺片,约10倍。
ICPR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认为,在X线照射过程中,每增加1mSv照射剂量,恶性肿瘤发生率将增加5/10万,因此,临床十分重视医源性辐射剂量及其危害,对于放射工作者来说,将CT辐射剂量下降,同时保持图像质量,是重点关注课题。
1 CT辐射剂量增加原因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了多层螺旋CT设备操作技术,呈现为快速发展态势,明显加快了扫描速度,在图像质量以及图像采集处理能力方面,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在诊断过程中,对CT诊断较为依赖,因此,临床上不断增加了螺旋CT使用比例,显著增加了公众总辐射剂量。
举例说明,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引导,开展非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一般采用多次重复扫描方式,目的是精准定位,对于治疗者来说,会明显增加治疗期间接受的辐射剂量。
分析我国国情,我国人口众多,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承担的压力较大,也存在严重资源浪费现象,对于一些临床医生来说,在诊断期间,为了增加诊断患者数量,对患者情况没有详细了解,在制定诊断方案时,采取统一标准,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可能会超出常规放射剂量;对于国内医院来说,尤其医院规模较大,对影像诊断医师水平更加关注,同时提高对放射技师的技术要求,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对技师责任没有明确划分。
在CT检查期间,存在严重机械化现象,以加快检查速度,部分放射技师为了将漏诊现象减少,在操作期间,会将检查范围扩大或者进行薄层扫描,从而明显增加了CT辐射剂量。
CT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方法简单,价格低廉,因此,对于部分临床医师来说,在开展影像学诊断过程中,习惯采用CT检查,存在多层螺旋CT检查适应证掌握偏差这一现象,对于普通疾病患者来说,也开始广泛应用CT检查,对于部分放射医师来说,为了将高质量图像获取,减少漏诊及医疗纠纷,过分追求高对比以及高分辨,采用高分辨、多时相、薄层、大范围CT扫描、高m As扫描,直接增加了患者的辐射剂量,而临床医师也存在重复开具检查,间接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
降低CT辐射剂量的初步探讨

降低CT辐射剂量的初步探讨作者:王夕欣王钒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10期摘; ;要:自1972年,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装置诞生以来,医学影像诊断有了较大突破,从二维图像进入三维空间成像,从静态成像进入动态成像,从黑白影像进入彩色影像。
CT发展异常迅猛,多层螺旋CT的出现,使得病人能够在较低的辐射剂量下得到清晰的影像。
随着CT诊断价值被临床医生逐渐认可,CT检查频率的增加,受照射人群的增加,CT辐射也成为公众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低剂量CT;辐射剂量;CT扫描条件调查显示,2006年美国人群中接受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6.2 mSV,是1980年的(3.6 mSV)的近两倍。
医疗辐射对人群的总有效辐射剂量的占比,亦从1980年的15%上升到2006年的48%,CT所占比例最大[1]。
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介绍,在具有10 mSV有效剂量的成人腹部CT检查会增加致癌风险1/2 000[2]。
1990年日本学者Naidich等首先提出了低辐射剂量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装置(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技术的概念,即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降低X线管电流,CT成像亦能达到诊断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可低辐射剂量螺旋CT的应用和研究。
由于肺组织为含气结构,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度,因此胸部就成为低剂量螺旋CT 最佳应用部位。
随着心脏CT检查数量明显增加,心脏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又受到关注。
进入21世纪后,低剂量CT技术的应用及研究呈上升趋势,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低剂量CT(Low 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作为一种新的检查手段应运而生。
降低CT辐射剂量常用的方法有:降低管电压、降低管电流、增加螺距、新型探测器技术、优化图像重建算法等,联合使用多种方法可以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但是单过度追求低剂量势必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3]。
其他方式如管电流调制技术、滤过技术、准直技术、前瞻性门控技术、自动KV技术、新型探测器技术、迭代技术等,基于X线采集过程的每一环节均有相应辐射剂量降低措施,目前的技术措施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的条件限制。
CT增强检查前的饮食准备管理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CT增强检查前的饮食准备管理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护理学组;重庆巿护理学会影像护理专业委员会;刘士远;彭飞;李雪【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24(39)5【摘要】CT增强检查前预备性禁食方案缺乏循证依据和规范化,存在检查效果下降和患者健康安全隐患,也容易增加医务人员工作负荷,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或给患者就诊体验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促进CT增强检查前饮食准备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关注和认识,就患者个体化饮食准备正确方案,笔者基于全国调查问卷和大数据分析,结合国内外文献,召开多轮专家论证会,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就CT增强检查前的饮食准备管理原则达成本共识。
共识内容主要包括不同检查部位的饮食准备管理、特殊患者的饮食准备管理、饮食准备的内容和时间的管理、过度禁食的管理、胃肠道症状的管理等。
本共识整合了临床证据、现实需求和专家意见,旨在形成CT增强检查前饮食准备管理规范,在确保患者安全和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提升患者就诊体验,促进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临床实践标准化和规范化。
【总页数】6页(P563-568)【作者】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护理学组;重庆巿护理学会影像护理专业委员会;刘士远;彭飞;李雪【作者单位】不详;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相关文献】1.肿瘤患者CT增强扫描安全管理专家共识2.影像增强检查静脉输注工具规范应用专家共识3.中国成人心脏瓣膜病超声心动图规范化检查专家共识4.穿刺活检与腹水细胞学检查用于晚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前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5.中国心血管超声造影增强检查专家共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的辐射剂量及其管理

CT的辐射剂量及其管理2010-06-24 362次点击牛延涛一CT的发展现状与辐射特点与其他医学影像诊断方式相比,CT技术以及它的临床应用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活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新技术得以应用,包括高能X射线球管、强大的计算能力、可实现亚毫米层厚、宽范围扫描的多通道探测器以及用1/3s即可完成一圈扫描的更快的旋转速度。
CT在动态领域的应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心血管成像和血管、肌肉骨骼解剖结构的三维成像中的应用。
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CT扫描应用的增量超过了800%[1]。
在美国,1991~2002年间,其中记录在案的CT程序的应用平均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2]。
另外,同期在美国,有数据表明,用于血管疾病的检查增加了235%,紧随其后的是心脏检查的应用增加了145%,其他应用的增加包括腹部检查(25%)、盆腔检查(27%)、胸部检查(26%)和头颈部检查(7%)。
随着64层MDCT的问世,心脏检查的应用预期将有大幅度的增加。
2002年数据显示,全球CT市场年增幅为10%,而且这种增长趋势仍在持续。
现代CT机使用多排探测器阵列,从而实现了快速扫描和大范围扫描。
由此,使用者会产生一些疑问,CT剂量比普通X射线摄影高出多少(见表1)?多排CT(MDCT)的应用是增加还是降低了患者剂量?对由于剂量增加引发的病例,引起剂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新技术如何进行剂量的管理?CT操作者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是否需要开展相关的继续教育?针对这些关注焦点,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c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在2000年出版了87号出版物,迫切需要将放射学家、医师、医学物理师以及所有从事CT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CT检查中个人患者的较高器官剂量、日益增加的CT检查频率、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以及CT检查中剂量对集体剂量贡献的不断增加上来。
ct辐射标准

ct辐射标准CT(计算机断层扫描)辐射标准是为了限制CT扫描中的辐射剂量,保护患者免受辐射损伤而制定的。
下面是相关参考内容,共计500字。
1. 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发布的辐射剂量限制:ICRP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专门研究辐射防护问题。
根据ICRP的建议,医用CT扫描应保持辐射剂量尽可能低,并尽量接近临床需要。
2. 国际层面的CT辐射剂量参考值:国际上常用的CT辐射剂量参考值是Dose Length Product(DLP),单位是毫格-厘米(mGy·cm)。
DLP是指射线束通过人体的剂量总和。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DLP的值评估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3. CT设备的辐射剂量控制系统:现代的CT设备都应该配备辐射剂量控制系统,比如自动曝光控制和剂量调整功能等。
这些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型和所需的图像质量,调整射线束的参数来控制辐射剂量。
4.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CT设备相关标准:IEC发布了一系列与CT设备相关的标准,包括对设备性能和所产生的辐射剂量的要求。
这些标准包括IEC 60601-2-44中关于医用电子设备安全的要求以及IEC 60601-2-20中关于CT扫描设备的特殊要求等。
5. 医用CT设备的质检和剂量校准要求:医疗机构应对CT设备进行定期的质检和剂量校准,以确保设备的性能和辐射剂量的准确性。
关于质检和剂量校准的要求可以参考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美国放射学协会(AAPM)等组织发布的技术指南。
6. CT扫描的辐射剂量优化原则: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优化CT扫描的辐射剂量,包括优化扫描参数、合理选择扫描区域、避免重复扫描等。
这些原则可以参考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发布的相关指南,如ICRP 87和ICRP 102等。
7. CT扫描的参考剂量级别:国际上通常将CT扫描的辐射剂量分为低剂量、标准剂量和高剂量三个级别。
不同的疾病和临床情况需要不同的剂量水平,医疗机构可以参考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发布的相关指南来确定适当的剂量级别。
为什么急诊危重病人不建议做磁共振?

为什么急诊危重病人不建议做磁共振?流傳度:4000000+病人进入医院,首先要做相关检查,医生才能准确诊断,对症治疗。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有些急诊危重患者,比如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心电监护、呼吸监护的病人,是禁止做磁共振检查的。
这是真的吗?医学大家的正解主持专家/郭树彬1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传播专家团团长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急危重症患者能否进行相关的临床检查,应该进行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
在此之后,安排相应级别的转运方式进行检查。
不能因为某些检查的限制而耽误病情的诊治,更不能因为检查增加患者发生意外的风险。
不过,关于某些特殊检查的注意事项,应该引起大家重视。
如做磁共振检查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携带医疗监护设备的病人,是不能做磁共振检查的。
因为机房内处于强磁场的环境,如果强行把这些金属监护设备带进去,则极易导致这些设备失灵,更有可能造成事故。
医生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才能开具磁共振检查的申请。
(二)磁共振检查跟CT检查相比,扫描时间较长,最快的头颅检查也至少需要五分钟。
对于有意识障碍、频繁呕吐、误吸风险大或者躁动等症状的患者,在此种状况下不建议行磁共振检查。
(三)病人在准备做磁共振检查前,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相关病史。
医生也需要对病人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有相应的了解,必要时需要到放射科进行相应检查加以排除。
只有在确定病人是安全可行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核磁检查。
那么,对于因疾病而在体内植入某些医疗设备的患者,能否进行核磁检查呢?对此,早有回答。
2017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学组、磁共振成像学组专家编写了MRI2安全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7)》一书。
其针对植入物的建议如下:一、颅内动脉瘤夹动脉瘤夹是由不同磁敏感性的多种物质构成,形状各异,动脉瘤夹中,铁磁物质的含量达多少会导致MRI检查时发生危险,目前尚无定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发表共识---减少心血管CT检查辐射
的六个要点
心血管CT成像在临床上应用日渐广泛,但如何既能让患者接受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又能保证足够诊断的图像剂量和诊断准确?近期,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心血管CT 成像辐射剂量优化中国专家共识》中就明确做出了推荐:
1.操作者需根据CT机型、患者的心率及心律、临床适应证等选择合适的扫描方案来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当患者心率慢(一般<65次/min)且为窦性心律时,推荐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或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在CT设备许可的情况下,当患者心率>65次/min并为窦性心律时可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位扫描.
心律不齐者,在配备有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功能算法的设备也可适当选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位扫描;严重心律不齐者,推荐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联合ECG管电流调制/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进行扫描。
2. 检查者需根据患者体型、检查部位选择合适的管电压来降低辐射剂量并维持图像质量。
对于无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的CT机型,操作者可根据患者体质量或BMI来选择管电压;对有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的CT机型,推荐将其作为选择管电压的主要技术,该法操作简单可减少受检人群的辐射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低管电压行心血管CT检查时应联合使用迭代重建算法以确保图像质量不受损。
此外,行低管电压心血管CT检查时可以适当减少对比剂用量/碘负荷。
3. 对心电门控心血管CT扫描,如冠状动脉CT成像时,建议使用ECG 管电流调制技术来降低管电流,通过缩小高管电流扫描窗来降低辐射剂量。
对非心电门控的心血管CT扫描,如CT腹主动脉成像建议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4. 行心血管CT成像时,可根据CT扫描仪的软硬件条件,适当增加螺距以减少辐射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行大螺距冠状动脉CT 成像时,要求患者心律齐且心率<65次/min。
5. 行心血管CT扫描时,检查者需根据患者定位像或其他扫描图像(如钙化积分图像或平扫)在获得靶血管成像的条件下尽可能缩短扫描范围以降低辐射剂量。
6. 综合使用多种降低辐射剂量的CT 技术,在合适的临床适应证和患者自身条件(心率、心律、体质量、BMI)基础上,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的同时,可最大程度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需注意的是,心血管CT成像的图像质量不仅与扫描模式、管电压、管电流等因素有关,还与对比剂浓度、注射方法、注射速率等有关,在进行CT 扫描时需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