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范仲淹苦学》)(注)①粥:稠粥。

②日昃:太阳偏西。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日昃始食(________)
④去之南都(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各划两处)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怎样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1)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
(2)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

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

(3)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心”是一词多义:思想感情;内心;品行;本性;思虑,谋划。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

“微”是一词多义:如果没有;微小;卑贱;隐隐;稍稍。

日昃始食: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

“始”是一词多义:才;开始;最初。

去之南都:离开到南都。

“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去。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①居,处在。

庙堂之高,高高的庙堂之上。

则,就。

江湖之远,僻远的江湖。

②遂,于是。

大通,博通。

旨,
要旨。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

①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则忧其民(就为百姓忧虑),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就为国君忧虑)。

②遂(关联词)/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慷慨)/有志于天下(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这句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范仲淹把自己的忧和乐和天下人联系在一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展现了一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一种奉献精神。

但是结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心中有比较重的忠君思想,这是时代的局限,不值得提倡。

故答案为:⑴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
⑵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

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
⑶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⑷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

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
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之”的词义辨析,“之”可当代词,代指人、事、物;可当结构助词“的”;还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往”,有时还可以调节语气,无实义。

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

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

不分日
夜刻苦学习,整整5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荷担者三夫________
②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_____
③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
④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 始龀,跳往助之王终遣之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5)【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

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________;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________。

【答案】(1)肩负、扛(挑);覆灭;放弃,放下不管;称职
(2)D
(3)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4)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②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

(5)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见识深远、处事周密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荷:hè,肩负。

称:chèn,称职。

⑵A哪里/表示陈述的语气词。

B到,介词/对,向。

C把/因。

D都是代词,代人。

故选D。

⑶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意思是: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

故停顿为: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⑷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汝:你。

固:顽固。

彻:通。

为:做。

⑸赵奢之妻对丈夫和儿子都非常了解,因此在国王面前支持丈夫,反对儿子。

可知她观察细致入微;对于赵母的劝说,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说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答应不会连累你的。

说明赵母有预见性,想的长远。

故答案为:⑴① 肩负、扛(挑);② 覆灭;③ 放弃,放下不管;④ 称职。

⑵D;
⑶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⑷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②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

⑸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见识深远、处事周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还可以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⑸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乙】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

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

”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

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

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而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买下来(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

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

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大将不称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

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3.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

常居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复请李牧。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注】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②莫府:即幕府。

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

④入盗:入侵。

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

“保”通“堡”。

⑥让:责备。

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B.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D.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军细柳上自劳军
B. 居无何常居雁门
C. 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他人代将
D. 已而之细柳军赵之良将也
(3)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 【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 【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 【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5)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答案】(1)B
(2)C
(3)A
(4)①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②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5)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

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

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

据此断句为: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故选B。

(2)A驻军,动词;军队,名词。

B停留;居住。

C派。

D到;的。

故选C。

(3)A 【甲】错在“以示君威”,“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以示敬意。

BCD理解和分析正确。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约:规定;军:军营;驱驰:纵马奔驰。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②如:像;是:这样;岁:年;亡失:伤亡损失。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5)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共同点,从“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等都从侧面表现周亚夫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

从“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可以看出李牧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

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

李牧独特之处,从“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优待战士”可以看出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从李牧平时只操练不出兵,出兵就要给匈奴痛击,可以看出李牧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故答案为:⑴B;⑵C;⑶A;
⑷ ①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②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⑸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

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

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

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

(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

(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优待战士。

(他)制定说:“匈奴如果侵入
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

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

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将军胆小怕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

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出战。

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又请李牧出山。

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

”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

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

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干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

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

匈奴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

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战阵,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

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注】①伯嚭(pī):人名,吴国大臣。

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

慰问有病的。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 败吴于姑苏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 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乃兴师北伐齐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

①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②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3)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C
(2)①(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