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六中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银川六中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十七岁的远行
1总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当时我17岁。

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

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还有一个硕大的行囊,用背包带捆的很紧,理念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2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

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我妈,说:“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


3事实上,我妈的担心,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

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

“为什么不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嘟囔,“听说北京的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

”母亲是中学教师,对学生说的是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大道理,但回到自己家里,她还是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4我母亲出生在江淮之间的六安,大学毕业时,为了爱情,和父亲一起来到皖东北的小县城教书。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皖北的吐槽,其中最多的是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5她总会用很长的篇幅,怀念大别山区我外公外婆家的小山村,风景有多秀丽,腊肉有多解馋,糍粑有多香甜,蔬菜的种类有多丰富,甚至连简单的用糯米面制作的饼子——糯米粑粑,都被她形容得神乎其神。

要用什么样的米和糯米搭配,泡多久,怎么磨,怎么蒸,怎么放到石臼里面舂,最后要放到冬水里保存……说起这些来,她如数家珍。

6其实我去过外婆家,小村子并不像母亲描述的那样山清水秀,外公家的房子也非常低矮。

家中饭食的种类更是少的可怜。

童年的我认为,淮北平原无论从地形上、气候上,还是物产上、食物上,都比大别山区好。

7不过,外婆的山村也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位于淮北平原的家里。

每年冬、夏两季,父亲都会拿着包裹单去邮电局,在高高的绿色柜台后面,有外婆定期寄来的包裹。

8夏天寄来的是一种茶叶,叫瓜片,味道奇苦,但非常耐泡。

冬天寄得更多,咸肉、咸鱼、腊鸭、腊鹅,还有被我母亲称作传奇的糯米粑粑。

9外婆家的糯米粑粑是一个个实心儿的,呆头呆脑的圆坨坨。

将粑粑简单蒸一蒸,立刻会变得软糯,蘸上白砂糖可以直接吃。

我妈还喜欢将粑粑切成块,放在菜汤或肉汤里煮,口感也不错。

即便是用火钳夹着它在灶膛里轻轻的烤一烤,也会散发出奇异的谷物的香气。

10每次看到孩子们吃粑粑时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我妈都会特别得意,并为她是一个“南方人”而深深自豪。

南方富庶,北方贫瘠,这是我妈的逻辑。

11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的选择。

这一年的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
学生活。

12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除想家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食欲不振。

按说。

北京广播学院的食堂在北京高校里算做的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平复我对家中食物的思念。

13一个人只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

14我有一个科普作家朋友,叫土摩托,他对美食家笔下所谓的“故乡滋味”或者“妈妈的味道”这样解释:除了人在童年时代养成的味觉习惯,每个人消化系统的菌群都像自己的指纹一样,有着独特的组织方式。

长时间吃惯了一种或几种食物,肠道的菌群就会相对固定下来,只要遇到类似的食物,就能熟练地进行各种分解,而遇到陌生的食物,它们就会手足无措,甚至会闹情绪。

15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报复性的吃喝了一整天,世界才逐渐安静下来。

16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塞满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妈特地装的糯米粑粑。

至今想来,17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17它让我切实感受到一个叫故乡的东西,不仅从心理层面,也从生理的层面。

与此同时,我开始主动尝试和接纳更加丰富的食物,要知道在读大学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

18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这一职业需要我不停的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媒介。

为此我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的,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我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顿中餐,心安理得的享用几乎所有的当地食物。

19更难得的是,我开始从餐桌上发现,食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慰藉肠胃的物质。

它身上富集的信息就有鲜明的个性,又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20食物与其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勾连,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秘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21就拿粑粑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糍、丸、糟、糜、堆……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始于我17岁那年的远行。

回顾这些年吃过的饭,走过的路,《风味人间》里有句旁白很能代表我的感受:“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一样顽固,有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个言行不一的人,对学生说要“艰苦奋斗”,回到家又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B.文章娓娓道来,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同时运用多种修辞,形象生动,又使得文章情感充沛。

C.文章描述了生活中很多有关食物的温馨场景,妈妈的形象可亲可爱,“妈妈的味道”鲜活可感。

D.文章以17岁的远行为时间节点,前后对比,写出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以及对食物的看法。

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3.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外婆家的“糯米粑粑”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

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

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

被值班人员敷衍。

我很生气,回来抱怨。

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

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

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

我们防患于未然。

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

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

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

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

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

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正在值班的我和秦静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

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

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我提醒他们说闻达主任不够安装电话的级别,没有办法通知他。

张书记大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我赶到闻达主任家时,他正在拖地板。

听着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他的愁眉苦脸渐渐云开日出。

闻达扔开拖把,用命令的口气让妻子给他收拾两件换洗衣服。

他妻子说:“住单位不回来了,有这么严重?”闻达说:“霍乱为什么又叫二号病?它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谁了解霍乱,只有我,我一直在研究它。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

八大科室的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

相互打听情况,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吧”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在防疫站的大厅里,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说:“霍乱疫情,如洪水猛兽。

我要赶快讲讲具体方案。


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
市领导来了,卫生局领导来了,与我们挂钩的这所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也来了。

我们很快在郊区找到了感染霍乱的人。

并把他所在的村子封锁。

……
封锁区隔离了总共十四天。

在最后一例带菌者连续三次粪检阴性之后,我们才鸣锣收兵。

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

秦静还在坚持。

十几年后,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

说真的,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勇气为了消灭什么而遭遇什么,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但是,在十几年之后,我懂了有一些事情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

闲暇的时候,发生霍乱的那一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在回忆中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既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令人印象深刻。

B.“我”领设备被“敷行”以及秦静听闻达讲述后“冷笑,走掉”,由此隐约可见当时防疫工作不受重视的社会背景。

C.张书记和祈站长与闻达“紧紧地握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二人对专家急切期盼又不免推诿责任的心理。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自然,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2.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瞥示?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北的曾国,不见于文献。

一般认为,它就是史传中的随国。

随国曾经是汉水北岸的姬姓国家中最强大的,是楚
国北上的最大阻碍。

《左传》和《史记·楚世家》都讲了楚武王三次伐随的故事,有趣的是,两部书的说法完全不同。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第一次伐随。

《左传》写这一战的部分,算是散文名篇。

不过写得像是一场辩论赛:楚国反省自己的战略,说我们应该放松对随国的进攻,相反提高随国的地位。

这样,随国就会抛弃盟国而妄自尊大,然后我们就可以寻机下手了。

随国方面,则有一位贤大夫大谈治国之道,尤其是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结论,堪称早期民本思想的典范。

最终结果,是“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看样子随国还略占上风。

这些议论,《史记》统统没有。

《楚世家》关注的是:这次事件之后,随国向天子转达了楚国想提升爵位的要求。

一个诸侯国跑去向天子说这事,当然非常无礼,换句话说,随国应该是已经被楚国打怕了。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再次伐随。

《左传》说,随国有奸臣有忠臣,结果国君只听奸臣的意见,被打得大败。

但楚国也是倒霉催的,居然在战场把奸臣活捉了,于是觉得,这是上天要替随国治病(因为随国从此要听忠臣的了),可见灭随的时机未到,也就撤了。

《史记》则强调,这一年楚国得知了自己称王的要求被天子拒绝,所以这次征伐似乎是对随国办事不力的惩罚。

另有个《左传》未提的大事件,楚武王宣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楚国从这年开始称王了。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

《左传》说:出兵前,楚武王告诉妻子:“余心荡。

”他的夫人立刻做出判断,国君将不久于人世,但她又说:如果出兵没有失利,那么君王死在行伍之中,也是国家的福分。

果然,楚武王在军中去世,但楚国的将军们秘不发丧,继续前进,以楚王的名义进入了随国,最终使随屈服。

《史记》又没有这些动人的细节,但交待了这次伐随的原因:因为尊楚为王,倒霉的随国被周天子叫过去数落,而这件事又让楚国认为随国背叛了自己,所以才发兵讨伐。

综合起来看就是,《左传》中随国是楚的劲敌,楚国用尽了计谋和武力,才将之征服。

而《史记》里,随国只是一个夹在楚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可怜虫,楚国不灭随,只是想留着它作为缓冲和中介,让他去和天子对话,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后两次征伐,其实已经不是收拾敌人,而是教训小弟。

讨论春秋的历史,学者们通常重视《左传》胜过《史记》。

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

难得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却把三次征伐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

而且,联系到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

早有学者注意到,“楚国和随国关系在春秋中期以前,互相征伐,战争不已,而春秋中期以后到战国初年,忽然变得十分友好,几乎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

”就拿曾侯乙编钟来说,其中有一枚楚惠王送的镈钟。

楚惠王为什么要给曾侯乙送钟呢?就有学者推测说,当年随国顶住吴国的强大压力,救过惠王的父亲楚昭王的命,因此惠王要对随国表示感激。

转变何以发生?按照《左传》很难解释。

但如果接受《史记》的叙事,这个问题就无需费心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转变”,早在春秋初,随国就已经是楚国的仆从国,春秋中期以后,被调教得更加服帖了而已。

(摘编自刘勃《小国的生存之道》原载于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史记》记载,公元前704年,楚国不顾周天子反对,自立为王。

B.关于楚国三次伐随,《左传》的叙述充满了动人的细节,而《史记》则没有这些细节的叙述。

C.《左传》中楚随是劲敌关系,《史记》中楚随是大国与仆从国的关系。

D.如果按照《史记》的叙事,那么楚随关系后来的转变就不合情理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司马迁的叙事笔法和战国初年的楚随关系这两个因素,本文更认同《史记》的记载。

B.有学者提出曾侯乙编钟中有一枚楚国送的镈钟,这证明了楚随关系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年好转。

C.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史记》中关于楚随关系的记载更可信。

D.本文引用了古籍史书的叙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让它们产生了逻辑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楚国第一次伐随,《左传》借楚人之口,为读者讲述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

B.按照《史记》的叙事,随国可以调解楚国与周天子之间剧烈的正面冲突,这正是楚国没有灭掉随国的主要原因。

C.《史记》把三次楚伐随事件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不符合《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

D.虽然《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但在楚伐随这件事上,《史记》给我们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史料来源。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晋殽之战(节选)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秦师遂东。

④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

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⑤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⑥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⑦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
⑧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

”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⑨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

晋于是始墨。

⑩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选自《左传》)
1.《左传》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体例)史书。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穆公访诸.蹇叔(_________)
(2)文王之所辟.风雨也(_________)
(3)无礼则脱.(_________)
(4)彼实构.吾二君(_________)
3.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A.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公辞焉. / 盘盘焉.,囷囷焉.
C.左右免胄而.下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D.其.谁不知 / 其.为死君乎
4.下列选项与“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的句式不相同
...的一项()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掭以尖草
D.拘于虚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6.本文中的语言描写,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在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试举文中实例,分析这一语言特色。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雨
于谦
赤日行空暑气浮,炎风簸土几时休?
云霓九渴斯民望,廊庙当分圣主忧。

旱魃①剿除消暑气,神龙鼓舞起是湫②,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注)①魃,神话中的旱鬼,②灵湫:深潭,大水池。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烈日当头,署气浮动,热风扬起灰尘,极为燥热,为后文创设情景。

B.颔联写土地严重干旱,百姓久盼甘霖,众臣应当为君王分忧,密切扣台诗题。

C.颈联描写想象中的场景,旱鬼被除,燥热的暑气消散,神龙从深潭跃起舞动。

D.全诗由无雨到望雨降雨最后到颂雨,脉络分明。

境界宏阔,展示了悲悯情怀。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近日在波兰南部城市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针联")主办,雅盖隆大学医学院、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和波兰中医学会承办。

本次活动以举办学术研讨、科普讲座、健康咨询等形式在波兰推广中医知识和文化。

世界针联专家代表团与波兰医学界同仁在中波针灸与综合健康研讨会上,就国际中医药针灸发展现状、治疗理念及方法等多个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活动期间,“印象中医"养生大讲堂吸引了 120多名克拉科夫孔子学院的波兰学生前来听课,其中《“慧眼"看中医》《脊柱与健康》等专题讲座引起了现场听众的极大兴趣。

专家与学生们密切互动,深入交流。

7、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

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不超过150字。

8、微写作
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 300 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

而此时他身后的竞争对手奥古斯汀·纳瓦罗拒绝超越对手,慢慢地跟随其身后。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 150 字。

①这一消息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发表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②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比赛终点的场景。

要求:具体、形象,有画面感。

③请以“对手”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