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45题)
1、咬字吐字属于十三辙中“怀来”辙的是( )
A.家、巴、蛙、花、瓜
B.刀、飘、高、条
C.爹、爷、歇、铁、月
D.该、哀、灾、歪、柴
【答案】 D
2、音乐课上,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合唱曲《渔阳鼙鼓动地来》,请学生感受歌曲旋律之美,之后简单介绍了该作品的人文内涵,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

这体现了()模块的教学。

A.音乐编创
B.音乐与舞蹈
C.歌唱
D.音乐鉴赏
【答案】 D
3、《丑末寅初》所属的说唱曲种是()。

A.四川清音
B.京韵大鼓
C.单弦牌子曲
D.苏州弹词
【答案】 B
4、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对认知领域进行了层级划分,“学生了解旋律模进的发展手法后,运用该手法写作音乐片段。

”这属于哪个层次?( )
A.识记
B.分析
C.应用
D.评价
【答案】 C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音乐表现”领域的是()
A.演唱、演奏
B.综合性艺术表演
C.识读乐谱
D.创作实践
【答案】 D
6、下列表情术语与其中文含义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Animato——活泼地
B.Con espressione——有感情地
C.Cantabile——如歌地
D.Giocoso——诙谐地
【答案】 B
7、d小调终止四六和弦的低音是()。

A.D音
B.C音
C.F音
D.A音
【答案】 D
8、春秋时期产生的著名古琴曲是( )
A.《高山流水》
B.《平湖秋月》
C.《广陵散》
D.《潇湘水云》
【答案】 A
9、比才的歌剧《卡门》第一幕女主角卡门所唱的《爱情像只自由的小鸟》是运用了拉丁美洲音乐当中的()。

A.秘鲁舞曲
B.桑巴
C.哈巴涅拉
D.弗拉门戈
【答案】 C
10、王某,女,三岁,体质虚弱,平时易感冒、消瘦、面色萎黄、厌食、大便溏稀。

A.人参
B.山药
C.何首乌
D.补骨脂
E.熟地
【答案】 B
11、偶然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是()。

A.梅西安
B.施托克豪森
C.约翰·凯奇
D.泽纳·基斯
【答案】 C
12、最早的意大利喜歌剧是幕间剧《女仆作夫人》,该作品是正歌剧()的幕间剧。

A.《阿尔米德》
B.《高傲的囚徒》
C.《费德里奥》
D.《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答案】 B
13、下列歌曲中不属于歌剧《党的女儿》选曲的是()
A.《万里春色满家园》
B.《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C.《五洲人民齐欢笑》
D.《杜鹃花》
【答案】 C
14、近代我国由于兴办学校而产生音乐课程.学校音乐教学开始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
A.教授歌曲
B.教授诗歌
C.教授欣赏
D.教授识谱
【答案】 A
15、在音乐鉴赏课《沃尔塔瓦河》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引导学生感受交响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感受斯美塔那在作品创作中融入的浓浓爱国热情。

李老师的这种教学行为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方面的核心素养。

A.审美感知
B.艺术表现
C.文化理解
D.多元体悟
【答案】 C
16、歌剧《爱的甘醇》的作者是意大利作曲家()
A.罗西尼
B.唐尼采蒂
D.威尔第
【答案】 B
17、药历的书写原则与推荐格式包括
A.基本情况
B.病历摘要
C.用药记录
D.特殊人群
E.用药评价
【答案】 A
18、“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情感,尤其用来表达内心的挣扎等极端的情感,忽略对信息的描绘。

”这句话体现的美学观是()。

A.极简主义
B.指涉主义
C.表现主义
D.解构主义
【答案】 C
19、京韵大鼓因用北京方言演唱而得名,其唱腔来自( )木板大鼓。

A.北京
B.河北
C.山东
【答案】 B
20、在演奏《野蜂飞舞》这首乐曲时,下列哪项速度记号合适这首乐曲()
A.Moderato
B.Lento
C.Presto
D.Andante
【答案】 C
21、下列歌曲乐句结构符合“起承转合”的是()。

A.《八月桂花遍地开》
B.《小草》
C.《绣金匾》
D.《兰花花》
【答案】 A
22、下列欧洲国家与其民间音乐体裁对应正确的是( )。

A.波兰一波尔卡
B.意大利一玛祖卡
C.捷克一塔兰泰拉
D.奥地利一约德尔山歌
【答案】 D
23、“老师播放音乐,请学生在欣赏卡上注明乐曲中法国号一共演奏了几次主题A”,这一课堂活动突出的是()。

A.模唱
B.编仓
C.律动
D.听辨
【答案】 D
24、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海岛冰轮初转腾》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30分钟时间来讲授京剧的相关知识,l0分钟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并利用最后5分钟的时间聆听该选段。

该案例违背了哪条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A.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B.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C.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D.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答案】 C
25、学生在学习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和《扎红头绳》课之后,接下来的环节,哪一项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增强创造意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A.学生进行表演唱
B.学生来表演歌剧《北风吹》选段
C.根据特色旋律进行歌词的创编
D.自主查阅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答案】 C
26、下列属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是()
A.体态律动
B.元素性音乐
C.才能教育
D.声势活动
【答案】 A
27、在音乐发生移调时,儿童仍然能够辨别旋律的轮廓。

这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

A.顿悟
B.守恒
C.刺激
D.泛化
【答案】 B
28、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乐教主要由乐府组成和管理
B.孔子发展完善了东周时期的官学乐教
C.西周时期音乐的主要教材是《诗》,即《诗经》
D.魏晋时期阮籍提出了“声无哀乐论”
【答案】 C
29、“在“创作”模块的教学中,程老师先让学生欣赏《舟山锣鼓》,并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出其中的数列结构创作手法,然后,教师提供一个节奏动机,让学生运用该技法进行节奏创编”,该音乐活动是
A.自由创作
B.采风创作
C.命题创作
D.模仿创作
【答案】 D
30、下列关于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描述正确的是()。

A.与贝多芬、柏辽兹并称“三B”
B.是一位严格按照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创作的作曲家
C.其《第一交响曲》采用了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类似的主题
D.他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倡导者、推动者
【答案】 B
31、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做科学合理的发声练习,通过示范讲解教会学生正确的演唱方法,以达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学习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的学段教学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

A.1—2年级
B.3—6年级
C.7—9年级
D.高中阶段
【答案】 C
32、下列不属于同声合唱类型的是( )。

A.童声
B.混声
C.女声
D.男声
【答案】 B
33、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要角色是( )
A.观赏者
B.参与者
C.主导者
D.宣传者
【答案】 C
34、服用七厘散的药引应选
A.黄酒
B.姜汤
C.米汤
D.盐水
E.清茶
【答案】 A
35、下列( )不属于传统音乐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属性。

A.量化分解性
B.片面单一性
C.动态终结性
D.提前预见性
【答案】 C
36、《西厢记》的作者是()。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答案】 D
37、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流行于黑龙江地区的《哈腰挂》是一首()。

A.搬运号子
B.船渔号子
C.农事号子
D.工程号子
【答案】 A
38、完全用模仿技术写成的作品,其体裁是()。

A.赋格曲
B.奥尔加农
C.卡农曲
D.创意曲
【答案】 C
39、贺绿汀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采用了复调的作曲手法和配器上的色彩变化来表现
A.《森吉德玛》
B.《民族解放交响曲》
C.《中国狂想曲》
D.《台湾舞曲》
【答案】 A
40、下列音程中音数是5的是()
A.增六度
B.大七度
C.减七度
D.纯八度
【答案】 A
41、1934年,在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获一等奖的作品是()。

A.《晚会》
B.《牧童短笛》
C.《四季歌》
D.《春之旅》
【答案】 B
42、下列不属于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是()。

A.竹笛
B.长笛
C.梆笛
D.曲笛
【答案】 B
43、电影《城南旧事》采用了下列哪首学堂乐歌作为插曲()
A.《体操——兵操》
B.《送别》
C.《春游》
D.《秋游》
【答案】 B
44、某教师在上课中鼓励学生去各地进行丰富的音乐采风活动,采集优秀的民间音乐,作为改编灵感素材,这一教学活动属于()的内容标准。

A.歌唱
B.音乐与舞蹈
C.音乐戏剧表演
D.创作
【答案】 D
45、叶小刚的交响曲《地平线》中,蕴含了囊玛的音调和酒盅舞的节奏型,这说明除了蒙古族音乐
A.维吾尔族
B.哈萨克族
C.达斡尔族
D.藏族
【答案】 D
大题(共10题)
一、在高一第三单元《俄罗斯音乐》教学时,老师简单介绍作家柴科夫斯基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素材源自民间这个特点,播放了《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题,听完后提问学生:“这段音乐的主题给你怎样的感受?”同学们有的说甜美,有的说幸福,有的说梦幻,有的说如诗如画....可就是没有人说出老师所期待的答案。

于是,老师说:“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伤感和忧郁的,你们这都听不出来?”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进行分析(7分),并简述你的观点(8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

二、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的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
《弥渡山歌》(选自高中鉴赏教材《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内容】
音乐鉴赏
【教学重点】
聆听、演唱云南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形成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回顾初中学习过的《放马山歌》,对两首不同风格的云南民歌进行对比,以此导入。

二、新课教授1.聆听歌曲《弥渡山歌》,体会歌曲的旋律。

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旋律当中的节奏及规律2.再次聆听,歌曲旋律中哪部分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预设学生进行回答)。

并再次提问.本首歌中歌词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从而体会歌曲内容情感。

3.进一步聆听,思考歌曲蕴含了什么样的含义。

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并由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4.学唱歌曲,采取老师范唱学生哼唱,熟悉歌曲旋律,带入歌曲情感。

三、巩固提升
【答案】
三、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采茶舞曲教学目标:1.通过道茶、品茶、咏茶三个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通过聆听茶歌,体会民歌中山歌、小调的特点及地域性。

2.通过用方言对歌曲《采茶舞曲》的重新演绎,让学生了解方言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提高其演唱兴趣。

3.感受江南民歌艺术的魅力,以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

教学用具:教室的布置(茶座式)、茶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播放一段电影片段,请学生分析一下所播放的电影片段的片名是什么?片中人物在做什么?(播放电影《刘三姐》中姑娘们茶山采茶对歌片段)通过片段可以看到一片茶山,人们在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荼歌,其中都离不了一个“茶”字,这也正是今天要聊的话题。

二、道茶中国是茶的故乡,说到中国人与茶的渊源,不得不提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几千年前“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

“神农尝百草”,无意品出了茶的妙趣。

从此,中国人与喝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答案】首先.整节课的设计很独特新颖.在品茶中学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

其次,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无论在茶道环节还是在运用不同方言演唱的地方都能体现这一点。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通过对比不同方言带给歌曲风格的影响.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体验,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1)缺少教学重难点。

音乐是聆听艺术,音乐课程应“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应加入教学重难点模块:
【重点】
能够用方言演唱歌曲《采茶舞曲》,提高演唱兴趣;
【难点】
通过聆听茶歌,感受江南民歌艺术的魅力。

(2)设计中并没有体现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内容都放在茶道上,最后才进入歌曲的学习,违背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安排不合理,也没能突出教学重难点,同时在教学实施中可能会引发很多新的问题.使教学逐渐偏离原先预定的轨道。

(3)设计中没有涉及音乐实践、创造环节。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该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而此课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设置有关于音乐欣赏、创造等教学活动。

没有体现出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不能够激发学生音乐创造的兴趣,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更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违背了“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课程理念。

(4)新课标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论在教学设计里还是在教学实施中都要体现,而上述案例在教学目标中出现了错误的行为主体“让学生……”“唤起学生……”,都是不对的。

(5)根据音乐学科审美性及情感性的特点,教学目标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而本教学设计中把它置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后面,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

名师如何巧解题?查看视频解析>>
四、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教学内容:《沂蒙山好风光》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

(10分)(2)确定教学难点。

(10分)(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15分)
【答案】沂蒙山好风光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歌曲《沂蒙山好风光》,感受歌曲中沂蒙山风光的美好,从而逐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体味歌曲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韵味。

【知识与技能】
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从中享受民歌演唱的乐趣和美感。

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出歌曲热情、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难点】
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四、教学过程
五、案例:在一节爵士乐鉴赏课上,黄老师说:“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观看爵士乐大师阿姆斯特朗的传记片,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然后老师开始播放相关视频。

这期间,老师发现杨同学一直低着头,询问后得知,他已经看过这部片子,且从小学习萨克斯管,课上低着头是在看自己正在练的爵士曲谱。

于是黄老师对全班说道:“有些同学不要觉得自己音乐很厉害就可以不认真上课,这将严重影响你的期末成绩。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黄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分),并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音乐教学活动及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六、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初三(1)班音乐课上,李老师在进行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教学。

老师在给学生听了朱哲琴的演唱录音后,问:“歌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全班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他边范唱,边分析歌词,同时在黑板上依次板书关键词:小河、芦苇坡、白云落泪、风儿诉说。

刚写到这里,突然有一个男生指着学习委员刘白云说:“这不是说你吗?干吗哭啊?”全班哄堂大笑。

老师瞪着学生说:“该回答的不回答,不该回答乱回答!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学习他的言行。

”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8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音乐教学活动及音乐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基本理念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七、将下面谱例中的乐节发展成一个完成的乐段。

要求:(1)必须运用模进和重复两种发展手法。

(6分)(2)乐段由同头换尾的两个乐句构成。

(4分)
【答案】(1)本题涉及内容是通过所给谱例进行二次创作,首先题目中要认知模进亦称移位。

这一手法即是将歌曲的主题旋律或其他乐句的旋律再或他们的乐节,乐汇等作重复出现时每一次的的高度都不相同者谓之。

模进通常有:1、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模进的方向),二度模进或三度、四度、五度模进等等(模进的音程关系)。

2、首调模进(模进仅限于一个调性的范围内)或转调模进(模进是从原有的调转到另一个新调)。

而重复则是完全进行乐曲旋律的重复,进而进行答题。

(2)本题涉及的是和第一题相同的内容,在创作手法上有所改动,所谓同头换尾是乐句前半段保持不变,在后半段进行变化。

从而进行题目作答。

八、阅读案例,回答问题王老师在教授音乐《英雄凯旋歌》时先邀请学生欣赏欧洲先后出现的音乐风格流派,接着聆听歌曲感受情绪力度,并一句一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唱,但是发现学生在演唱“胜利的歌声到处传扬”这一句时,临时变音记号一直唱不准,于是让学生跟着自己一遍遍反复跟唱.但效果甚微,许多学生也出现了不耐烦的情绪。

于是她说:“最后听我演唱一遍,这次谁再唱不准,给我站到讲台上唱准为止。

”问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教学进行分析。

并给出合理性改进建议。

(15分)
【答案】该案例是一个不合理的案例。

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提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欢音乐的必要前提。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

在导入环节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出现了唱不准的情况时.没有进行针对性地解决.而是一遍又一遍机械地重复,耗尽了学生的兴趣,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王老师此时也出现了厌烦情绪,没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也就没有达到学唱歌曲的目的。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歌唱是中小学生最喜欢和最易于接受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因此老师的正确引导就十分必要。

同时课标中也提到音乐课程要遵循“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而单调的、机械的、重复的演唱方式没有体现出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建议该教师丰富课堂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分成音乐小组进行演唱,让学生自己成为小老师,不仅能快速地解决难题,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

(3)在演唱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评价方式。

太过单一、枯燥,对于唱不准的学生,甚至带有一定“威胁”意味的评价语不应在课堂中出现.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因而,要求我们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告诉学生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正,而不是一遍遍无聊乏味地重复。

同时也可以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听取不同的意见活跃课堂氛围,使课程更好地进行。

九、对下面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其优缺点。

绚丽的音色
【教学目标】
一、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要素——音色。

二、通过为一首乐曲的配器伴奏活动,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三、学习音色知识,领会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美和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音色,体会音色的不同。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对报纸“动”的探索,初步感受色彩的概念)师:看我手中的这张“报纸”,请你们帮我想一想,怎样做才能让它发出不同的声响生:揉、吹、打、撕、拍、晃……
【答案】
一十、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提出改进建议(8分)。

【课题名称】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教学对象】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主要目标】
了解现代京剧的特征,学习其演、唱技巧。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老师详细讲解传统京剧的基本知识(四功、五法、行当等)
2.老师详细介绍传统京剧的脸谱知识(1)介绍不同脸谱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2)演示不同脸谱的绘画方法与特点。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教学过程中展开阶段的分析。

分析此题时要仔细观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另外,本课例属于“音乐与戏剧表演”领域,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音乐与戏剧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因此,要注意分析教学过程是否将音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