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中国的农业
七年级下册地理每节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地理每节知识点第一节:地球与地图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图的制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地球的形状及其造成的地球日和地球年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自转、公转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上的日、夜和四季变化。
1.2 地球的分区及其地球时区介绍地球分为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四个区域,以及各时区标准时间和相应的国家。
1.3 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介绍经、纬线的作用和划分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经、纬度定位地图上的位置。
1.4 地图的种类和制作介绍常见的地图种类,以及地图制作的方法和基本要素。
第二节:中国的自然条件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介绍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点。
2.2 中国的气候和降水介绍中国的气候分区,以及气温、降水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3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介绍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耕地资源和工业环境问题等。
第三节:人口与城市本节主要介绍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及其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介绍中国和世界人口数量、分布和人口密度的不同表现形式。
3.2 城市的定义及其发展介绍城市的定义、特征和发展过程,以及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3.3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介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流程和原则,以及城市交通和环保建设的重要性。
第四节:农业与工业本节主要介绍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农业的分类及其特点介绍农业的种类和分类标准,以及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4.2 工业的发展及其作用介绍工业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和作用。
4.3 农业和工业的关系介绍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和互动,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第五节:交通运输与通信本节主要介绍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基本知识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交通运输的分类及其作用介绍交通运输的种类和分类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的作用和重要性。
《农业概论》部分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一、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光、温度、水分、养分(营养物质)、土壤。
多个作物的基本生活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采取某一技术方案或措施时,要考虑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
二、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布规律中国农业地域自然区域的划分:东部季风区(农业区)、西北内陆干旱区(牧业区)、青藏高寒区(牧业区)1、东部农业区:南北界限:秦岭——淮河南北差异:①耕地类型:南:水田;北:旱地②土地利用方式:南:农林牧用地均衡;北:林牧用地偏少。
③适生作物与熟制:南,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北,早熟的耐寒喜凉作物、春麦,一年一熟,冬麦,两年三熟。
2、西部牧业区:南北界限: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土地利用:北方以天然草地放牧业和灌溉的绿洲农业为主要利用方式,林地比重小。
南方以广大天然草地放牧业为主要方式,耕地严重不足,牲畜、农作物、林牧都具有高寒区特点。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表现: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洪涝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加,热带气旋最大风速强度增加等。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直接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
间接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化肥农药投资、土地生产力建设投资,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产品市场平衡,人类消费结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
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1、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
2、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3、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毁林开荒、毁林放牧、毁林发展“现金农业”、弃牧毁草开垦、草场过牧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漠化等。
耕地影响生态系统的原因:耕地是物质的贮存库和转化器,在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碳,随后以自然凋落和根系分泌等形式输入土壤,经分解,最终以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返回大气。
第六节 植物的抗涝性

第六节植物的抗涝性据统计,我国农业受水灾面积达1300多万Km2。
一、涝害对植物的伤害涝害对植物的伤害是多方面的:1.代谢紊乱涝害时由于缺氧而抑制有氧呼吸,大量消耗可溶性糖,积累酒精;光合作用大大下降,甚至完全停止;分解大于合成,使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涝害较轻时,由于合成不能补偿分解,植株逐渐被饿死;严重时,蛋白质分解,细胞质结构遭受破坏而致死。
2.营养失调涝害时土壤的好气性细菌(如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等)的正常生长活动受到抑制,影响矿质营养供应;相反,土壤厌气性细菌(如丁酸细菌)活跃,增加土壤溶液的酸度,降低其氧化还原势。
使土壤内形成大量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H2S,Fe2+,Mn2+等),使必需元素Mn,Zn,Fe等易被还原流失,造成植株营养缺乏。
3.乙烯增加低氧促进番茄根部ACC产生,运送到茎,转化成乙烯,导致叶柄偏上生长,叶片向下生长。
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受涝害影响的程度不同。
例如,水稻在孕穗期受害最大,抽穗期和拔节期次之,乳熟期、分蘖期和苗期的受害程度依次减少。
涝害与环境条件有关系。
静水受害大,流动水受害小(氧供应问题);污水受害大,清水受害小(水分透光度影响光合作用,同时泥沙堵塞气孔);高温受害大,低温受害小(呼吸强弱问题)。
二、植物对涝害的适应植物是否适应淹水胁迫,很大程度决定于植物体内有无通气组织。
例如水稻的根和茎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能把地上部吸收的氧,输送到根部,所以抗涝性就强。
而小麦的茎和根缺乏这样的通气组织,所以对淹水胁迫的适应能力弱。
如果小麦、玉米等根部缺氧,也可诱导形成通气组织(图13-7)。
淹水缺氧之所以能诱导根部通气组织形成,主要是因为缺氧刺激乙烯的生物合成,乙烯的增加刺激纤维素酶活性加强,于是把皮层细胞的胞壁溶解,最后形成通气组织。
图13-7缺氧诱导玉米根尖通气组织的形成淹水缺氧与其他逆境一样,抑制原来的蛋白质的合成,产生新的蛋白质或多肽。
实验证明,玉米苗缺氧时形成两类新的蛋白:首先是过渡多肽(transitionpolypeptides),后来形成厌氧多肽(anaerobicpolypeptide)。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①状况:
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灌溉工具)
诸侯国为增强经济实力,都十分重视水利,
兴修一批著名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 ②意义: 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掌握 以下著名水利工程:
1.春秋:楚国 修芍陂 (孙叔敖)
都江堰(成都平原)(李冰) 秦国 2.战国: 郑国渠(关中地区)(郑国) 魏国 西门豹渠 (西门豹)
(1)顺应的历史的潮流
变法成功的原因: (2)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比较彻底、全面
(4)变法取信于民,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关于重农抑 商政策的评 价:
确立了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政策, 在当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 新兴地主的统治。在明清以后……阻碍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性质的变化
各国的变法运动
手工业专著 《考工记》
成为繁华商业中 心:
大商人的出 现和奴隶主贵族把井田叫做“公田”,开垦 的荒地叫做“私田”。 (2)原因(公田转为私田): ①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②直接原因: 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 产品,不缴纳给国君 (3)结果: 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出现 (4)评价: 生产力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 革,劳动者由奴隶转化为农民,使 生产力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
1、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
1) 原因:
2)目的:
生产力发展和争霸战争的需要
巩固奴隶主统治
3) 事件: 4)实质: 5)性质: 6)影响:
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初税 亩”
承认土地私有
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 促使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2、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
第六次产业革命

第三节构建地理科学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介绍园林学 建立多层次的园林理论 还是做点实在的园林工作 再谈园林学 保护环境的工程技术——环境系统工程 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 我劝您集中力量搞地球表层学 用“表层地学”,不用地球表层学 应该加大宣传风能利用
第四节科学技术体系建设
在第一次全国先进生产者和积极分子大会上的发言 论技术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 作为尖端科学技术的高能物理 科学学、科学技术体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于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的问题 科学技术方法论要吸取系统科学的成果 探讨《科学方法论》的写法 现代科学的结构——再论科学技术体系学
第五节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认识社会主义
回国的感受 科学技术一定要在本世纪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社会工程 现代化和未来学 用科学方法绘制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蓝图 我们要深入研究和发展教育科学 社会主义的人才系统工程 交流《我国的国家功能结构体系——再谈社会工程》 我国的国家功能结构体系——再谈社会工程
第六次产业革命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书
产业革命
农业
地理
产业革命
产业
我国
产业革 命
生产
钱学森
技术
发展
产业
建设
世纪
问题
林业
中国
社会主义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第六次产业革命就是建立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型的产业是指像传统农业一样,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 靠地面上(或海洋里的)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基础,来进行产品生产的生产体系。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把所有的科 学技术都用在生产上,靠高度的科学技术的生产。有关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建设内容包括5方面,分别为:农产业、 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沙产业。本书以钱学森办公室整理、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书信》《钱学森 书信补编》、《钱学森文集》为主要资料来源,还从其他出版物中收录了部分材料,最后共选取书信497封,文 章79篇。
论纪录片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论纪录片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很枯燥,从教材上获取世界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比较肤浅和抽象,通过强行记忆的区域特征很快就容易遗忘。
所以教师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纪录片就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它在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区域地理教学近年来,高考地理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不被我们熟知的各种小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考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教材中的区域地理知识,而且要通过各种渠道拓展区域地理知识面,并深入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并深入学习呢?在多媒体教学全面推广的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电视和网络播出的纪录片就是学习区域地理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之一,通过观看纪录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纪录片在学习区域地理中的作用1.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充分参与课堂观看纪录片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
影视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是集视听为一体的,容易把学生引入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应用案例: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第四节“河流与湖泊”时,选择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五集“一江东去”,从开头到1分50秒,讲述了长江的成因,用动画的形式制作,形象生动。
后面提到了长江的各大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因这四条江自古流淌,“四川”因此得名。
长江流经横断山区,出现了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各条支流汇入长江的地点都出现了城市,如宜宾、重庆、涪陵等,说明河流对城市的重要性。
第一章第六节春秋战国的经济和社会变革PPT课件

部门
冶 冶铁业 铸 青铜 业 铸造 漆工艺
纺织业
发展情况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金银错技术;雕铸 艺术发展 夹纻技术 纤维相当细密
地位 早欧洲两千年以上 青铜器皿精致美观
这是1982年在湖 北江陵出土的战 国的丝织品。该 绢图案鲜艳生动, 蟠龙飞凤,绣工 精细,反映出了 丝织业已经具有 较高的水平这件 龙凤纹绣花绢现 收藏在湖北省博
—《史记》
邯郸
临淄
郢
“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刺绣不如倚门户” 这句话反映什么问题?
反映了商业繁荣,从事商业成为致富途径
(三)商业和城市 1、商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力提高,农业手工业的推动 2、商业的发达的表现: (1)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 (2)中原市场形成; (3)繁华政治商业中心的出现;
(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 (4)大商人势力的崛起(范蠡、吕不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经济基础的变革——从公田到私田 1、公田、私田的界定
井田叫做“公田” 井田以外的荒地叫做“私田”
井田制:
私田 奴隶主城堡 私 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从公田到私田 1、公田、私田的界定
井田叫做“公田” 井田以外的荒地叫做“私田” 2、由公田到私田的原因 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 平大大提高。
(1)灌溉技术:
中原地区已普遍用 桔槔来灌溉农田
桔槔
用杠杆原理来汲水灌田
(2)水利工程 (读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分布图)
①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 工程 时间 诸侯国 人物 所在地 芍 陂 春秋 楚国 孙叔敖 淮河流域
郑国渠 战国 秦国 郑国 关中平原 都江堰 战国 秦国 李冰 成都平原 西门豹渠 战国 魏国 西门豹 漳水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与价值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中国人民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感悟。
这些节气以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节:春节气春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也是新年的开始。
春节气标志着寒冬结束,万物复苏,人们迎接春天的到来。
在中国文化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互相拜访,分享喜悦和祝福。
同时,春节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和纪念祖先的时刻,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第二节:雨水节气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这个时候降雨增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水源。
雨水对于农业来说至关重要,意味着庄稼能够生长和发育。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会在雨水节气里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顺利的降雨和丰收。
第三节:惊蛰节气惊蛰节气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候春雷开始响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大自然开始焕发生机。
惊蛰节气代表了生命的重生和自我更新。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与祝福。
第四节:春分节气春分节气是春季的中分点,这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相等。
春分节气意味着昼夜渐长,气温逐渐上升,春天的力量变得更为强大。
人们会在这个节气里举行一些传统的活动,如踏青、放风筝等,享受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第五节:清明节气清明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对逝者的纪念和悼念的时刻。
清明节气通常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人们会回家祭拜祖先,扫墓祭奠亲人。
这个传统习俗代表了人们对亲人的尊重和思念,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敬爱和感激。
第六节:谷雨节气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时节大地的雨水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在中国农耕社会中,谷雨节气被看作是春耕的最佳时机,人们会在这个节气里进行田间作业,为来年的丰收做准备。
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计划

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计划第一节前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化,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青年农民来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
因此,开展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计划,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青年农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
第二节培训目标1. 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年轻农民;2. 培养一批具有农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年轻农民;3. 培养一批愿意投身农业事业的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青年人才。
第三节培训内容1. 农业生产技术培训(1)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包括耕种、育种、种植、养殖等技术;(2)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包括农业生产计划、市场营销、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
2. 农业创新创业培训(1)农业科技创新培训,包括现代农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2)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包括农业企业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3)农业创新创业培训,包括创业思维、创业规划、创业案例分析等。
3. 乡村振兴政策培训(1)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培训,包括乡村振兴政策解读、政策落实等;(2)农村综合服务管理培训,包括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管理模式、服务项目等。
第四节培训形式1. 理论学习通过专业培训机构或大学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农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理论学习。
2. 实践培训(1)走出去:组织学员到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企业等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2)请进来:邀请农业专家、企业家等到培训基地讲授专业知识和经验。
3. 实训考核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和管理模拟考核,以检验培训成效,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
第五节培训机构1. 农业职业教育学校2. 农业科研院所3. 农业企业培训中心4. 农业社会组织第六节培训对象1. 农业院校毕业生2. 农村青年3. 农村有志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其他青年第七节培训实施1. 培训对象选拔:根据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选拔合格的学员;2. 培训计划安排:根据培训内容和形式,制定培训计划和安排;3. 学员管理服务:为学员提供住宿、生活保障、交通、医疗等服务;4. 培训结果评价:通过考核、实训、论文等形式对学员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合格者发放培训证书。
15四大农业区

农区畜牧业、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为主 种植业、 林 业、 渔 业在 全国居十分重要地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为主 位
祁连 山以北:气候干旱 以 畜牧 业为主, 种植 业处于从属 甘新地区 灌溉 农业 地位,农耕区小而 区,山地放 分散。 牧业发达; 祁连 山以 高寒 特 南:青藏高原 点,放牧为 主
分析农业 区都从自 然条件、 范围、主 要农产品 等角度
春旱夏涝交替出现作物产量不稳定二年三熟冬小麦棉花花大部分地区黄土层深厚水土流失严二年三熟冬小麦棉花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温度带干湿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自然灾害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水稻小麦棉桑蚕油菜茶叶棉花生伏旱洪涝春旱夏涝洞庭湖江汉鄱阳湖太湖江淮江汉平原
第六节:四大农业区
B A A
C B C
(所在农业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A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高) B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低) C 草地 (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A 水稻、甘蔗等 B 青稞、油菜等 C 水稻、茶叶等
(1)该图中有几个农业区包含了我国四大牧区的范围? ( C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我国四大商品猪产区位于图中的哪一区? ( A )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3)我国三大林区中的人工林次生林区在图中所示的哪一区? (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年均降水量(mm)
城市
甲 91°E、 30°N附近 3658 202.4
乙 104°E、 31°N附近 505 88.5
丙 120°E、 30.2°N附近 7 112.3
C
7.5
A
16.3
B
16.1
14.9
25.8
28.7
中国农业知识点

中国农业知识点
中国农业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许多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农业的知识点:
1.主要农产品: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包括稻谷、小麦、玉
米、棉花、油菜籽、茶叶、糖、水果(如苹果、橙子、柚子)、蔬菜等。
2.农业区划:中国的农业分布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
东北次之、西南最少的特点。
东南部分地区因气候和土地条件
适宜,农业发展较为集中。
3.农业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农业逐渐引入现代
农业技术,包括精准农业、无人机农业、农业物联网等,提高
了农业的效益和产量。
4.农业政策:中国政府实施的农业政策涉及农业补贴、
价格支持、农业保险、土地制度改革等,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5.粮食安全: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国,中国一直关注粮
食安全问题。
政府通过粮食储备、农业投入、农业技术创新等
手段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6.农村经济改革:农村经济改革是中国农业改革的一部
分,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村民经济组织发展、农村金融改革等,
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7.农业环境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扩张,中国也面
临一些农业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水资源过度利用、农药残
留等。
8.农村社会发展:中国农业发展还关系到农村社会发展,
包括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知识点展示了中国农业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农业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基石,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支出政策

第六章公共支出政策第一节公共支出的政策效应第二节社会保障支出政策第三节国防支出政策第四节公共教育支出政策第五节行政管理支出政策第六节农业支出政策第一节公共支出的政策效应一、挤出效应和引致效应1、财政支出的结果不是增加社会总需求,而是改变了社会总支出的结构,相应削减了私人部门的支出总额,即以政府部门支出代替了私人部门支出,就产生了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
⏹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通过税收机制起作用:如果财政支出的来源为增加的税收,那么相当于减少了私人部门可支配的收入,必然会引起私人部门消费与投资的减少。
⏹由于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
⏹政府旨在增加的某些支出项目(如养老金支出、医疗支出、食品补助支出、教育支出等)可能减少了公众有关的支出2、引致效应:扩大财政支出数额的结果,不仅不会挤出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反而会引入私人部门的追加投资。
⏹例1:公共支出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得社会预期的资本回报率上升,从而引致私人投资增加;⏹例2:公共支出在农村电网改造、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改善,引致了私人部门建工厂、房地产等的投资二、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收入效应:若政府给某些个人(家庭)以补贴,借以改善他们的境况,但不改变任何商品的价格,就产生收入效应。
2、替代效应:若政府的某项支出导致了价格的下降,就有可能产生替代效应。
一项公共支出既有收入效应又有替代效应,并且,替代效应的效率往往低于收入效应。
三、分配效应政府的一项公共支出政策最初是为了让某一部分人受益,但结果是该受益的没受益,不该受益的人却受益了。
⏹案例1:新的地铁系统可能使地铁沿线的房租升高,从而使房主受益。
⏹案例2:住房补贴在短期内会造成住房需求的增加并最终导致房价上涨,以致真正获益的是富人而不是穷人。
转移性支出的分配效应图示第二节社会保障支出政策一、社会保障的涵义1、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并对由多种原因而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或政策体系。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 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 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农业》。
2. PPT课件。
3. 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养殖、林业等生产活动的一种产业。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如梯田、水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点评并补充。
2. 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2. 列举一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并分析其必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掌握了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并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中国农业经济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
以下是中国农业经济史的纲要:
1. 远古时期: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进行农耕和畜牧,以种植谷物和养殖动物为主。
2. 古代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以农耕为主,农民种植粮食作为主要生产活动,并逐渐发展出灌溉农业、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
3. 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土地被分配给地主和农民,地主通过剥削农民的劳动来获取经济利益。
农民则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4. 农业改良与发展: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良与发展,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种植技术的改进、农业机械的引进等,这些改良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5.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化,农民的土地被集体所有,农业生产逐渐由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
6. 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
得到推广,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
7. 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农民收入增加相协调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农业经济史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转变,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中国农业的起源名词解释

中国农业的起源名词解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阐述其历史发展和特点。
一、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农民对土地、农作物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理解和认识。
农耕文化以勤劳、季节调节、以天文农历为基础的农事活动等为特征。
这种文化的形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精细化,为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水稻种植水稻是中国农业的支柱作物,其种植历史悠久。
水稻的种植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作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种植技术不断演变和改进,包括农药的使用、机械化的推进和高效灌溉等,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求。
三、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是一种由两个不同品种的水稻通过人工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具有高产、抗病虫害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率领的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使得中国水稻产量大幅度增加,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四、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它通过将传统农业与宜居环境、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相结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并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五、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耕作方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以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为特点,通过自然肥料的施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有机农业能够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农产品的品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涉及到农作物培育、农业生产工艺、农产品加工和安全等方面。
第六节 国内外大豆栽培模式讲解

产量构成因素理论
光合生产理论
产量=[(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效率) -呼吸消耗] ×收获系数
当地自然条件
• 积温 • 光照 • 降雨量 • 土壤条件 • 生育期 • 水分关键期
大豆生长发育规律
大豆肥、水需求规律
肥
65%
5%
35%
水
R5-R8 27.3
P-VE 6.1
VE-V3 12.6
V3-R1 13.5
2、采取的主要措施
• 玉米茬清障后,播种前轻耙顺耙—遍,将播种机的施肥部分改为破茬 刀;将培土铲改装为圆盘覆土器;将槽轮式播种,改装为气吸式精量 播种机,提高播种的均匀度;播种量较正常增加10-15%;采取播后 苗前封闭灭草;苗后垄沟深松35厘米,中耕三遍,叶面肥2—3遍;人 工拿大草1-2遍。
3、其他形式
分层施肥,保证生育中后期有充足的肥力供应,既防止了空 瘪粒的出现,又提高肥料利用率
3、与三垄栽培配套的技术
• 选择优良品种,并严格种子精选 • 种子包衣 • 伏秋精细整地 • 适时播种,保证播种质量 • 增施肥料并合理施用 • 搞好病虫害防治 • 使用叶面追肥技术 • 加强田间管理和适期收获
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 在玉米收获后,搞好田间清理;然后在结冻后、下雪前,用钢轨耢子 耢垄除茬;春播前再捞一次,耢后随即播种。另外,对紧实的土壤, 还可在玉米收获后,结冻前,进行垄体深松,深松深度在15厘米上下, 深松同时进行垄上除茬,然后垄体整形扶垄,搞好镇压,为卡种标准 化打下基础。在前茬为玉米茬,整地条件较好,土壤较干旱地区可以 利用此项技术。
限定因素原理
• 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抓 住这些因素,就能实现期望的目标.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 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就越是能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的方案.
土地面积计量单位改革

第六节 土地面积计量单位改革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出现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农业的兴起,需要对耕地面积进行测量,这就自然会产生了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
中国最早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是“亩”。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者建步立亩”,使亩与人体的部位发生了联系,这样既便于测量,亦便于记忆。
至今,在中国的农村还流传着“长16,宽15,不多不少整一亩”的口诀。
“亩”在中国作为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大约始于周代。
历史上,“亩”曾出现过大、中、小三制。
“大亩”约合750平方米(周朝),“小亩”约合150平方米(南北朝),其他时期为“中亩”,即450~610平方米。
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6000平方尺(即60平方丈)为1市亩,合666.6平方米,一直延用至今。
“亩”的单位大小很不一致,东北地区广泛使用的亩俗称东北亩,即1东北亩=90平方丈≈1000平方米,而其他地区使用的亩则是1亩=60平方丈≈666.6平方米。
故而亦有称之为“关外亩”、“关内亩”的。
除此以外,有的地方民间还使用“圩区亩”、“山区亩”、“弓亩”,以及用白布尺(1白布尺≈0.8~1.83市尺)、百步尺(1百步尺≈1.5市尺=0.5米)进行测量土地面积的“亩”。
在安徽,早在明朝时期,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发明家程大位先生,为能既简便而又较能准确测量土地面积,就曾精心设计并制作过“世界上第一只卷尺雏形——丈量步车”,以用于民间土地面积步尺方法的准确测量,很是受到世人的关注和称道(详见安徽屯溪珠算博物馆藏“丈量步车”)。
鉴于上述情况,1982年,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和当时的安徽省副省长杨纪珂教授,在安徽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全国人大会议中首次提出了“改革土地面积市制计量单位”的议案,受到重视。
国务院在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即确定:“农用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改革,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改革方案,另行公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特色农业
(二)林业 ——我国三大林区 ①东北林区 ——全国最大天然林区 ②西南林区
——树种最丰富的天然
林区(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 ③南方林区
——经济林和人工林
(三)畜牧业
例:我国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该地区农 事活动的时间表。分析表中信息,回答1~2题。
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建设条件: ①自然条件优越,基础好; 商品率较高 ②粮食商品率高; ③粮食增产潜力大 增产潜力较大 2、九大商品粮基地
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江淮地区 江汉平原 (粮棉基地) 成都平原 自然条件 和基础好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水稻 粮食作物 春小麦 春小麦 水稻 冬小麦
时间
农作物种植
6月~9月
玉米
9月~次年6月
小麦
6月~9月
玉米
1. 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B ) A.松嫩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2. 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C ) A.低温、冻害 B.地形、水源 C.旱涝、盐碱 D.光照、风沙
请说出我国 种植业区的 主要分布位 置。
第六节 中国的农业
一、我国的农业
【总结】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一)种植业【常考】
农业区 水田农业区 旱地农业区
分布 秦淮线以南 秦淮线以北
作物 熟制 水稻、棉花、 一年2~3熟 油菜、甘蔗 一年一熟、一 小麦、棉花、 年两熟或两年 花生、甜菜 三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宁夏平原、河套平 灌溉(绿洲) 原、河西走廊、新 小麦、棉花 农业区 疆绿洲 青藏地区(湟水谷 青稞、小麦、 河谷农业区 豌豆 地、藏南谷地)
总体分布在 湿润和半湿 润的平原、 盆地、丘陵 地区(东部 季风区)。
幻 灯 片
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 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 积水,只有挖泥成塘方 能排水防涝。
珠江三角洲 的基塘农业 (混合农业)
【思考】近年来珠 江三角洲等商品粮 基地的地位在逐渐 弱化,为什么? ①快速城市化占用 耕地,人均耕地减 少; ②人口稠密,外来 人口多,商品率降 低; ③农业结构调整, 生产高附加值经济 作物,种粮面积减 少; ④国际低成本粮食 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