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_大公报_评论_刘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公
经多少困难、顶住多少压力。 一、《大公报》 站在民族立场上的抗战

言论。 《大公报》的可贵就在于其时时站在民
族的立场上,为整个民众、为整个国家尽自 己的力量,分析形势、议论国事、鼓舞民众。
》评
卢 沟 桥 事 变 发 生 后 第 三 天 ,即 1937 年 7 月 9 日,《大公报》就在第三版刊登了有关卢沟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并未取得骄人战绩,但《大公报》并
未因此而悲观失望。 为了鼓舞中国军民的斗志,增强抗战到
底的决心,《大公报》曾发表《中国国民应有的自信》,分析中
日双方的对比,文中指出:第一,日本抵抗力有限,而中国抗
战力无穷;第二,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实际上比世界任何国
家都强。 通过分析来鼓舞军中将士及后方民众,增强整个民
族的自信心。 另外,《大公报》还不失时机地为每一次重大战
役 欢 呼 ,赞 扬 中 国 军 队 的 英 勇 、鼓 舞 士 气 。 1938 年 3 月 21
日,它发表《临沂之战》,评论中写道:“我们并不铺张胜利的
效果,但确切相信这个胜利,更增强了全国
将士的自信心, 有这一胜利就可能有无数
胜利。 我们同时也并不专赞扬临沂线的部
的决心和对胜利的希望。
日本人固然是凶残的,但也是狡猾的,
他们好象从来没有放弃对国民党的拉拢,

没有放弃随时根据需要释放出“和解”的幌

子来迷惑世人。 《大公报》虽是一份民族资

产阶级的报纸, 但其同人对政治时局的掌
握与分析却相当明晰、透彻,从来没有被日
本人的幌子搅花过眼睛。 1937 年抗战刚开
始,日本就打出中日和解的幌子。 对此,《大
能击碎某些国人的和解幻想。
抗战是艰苦的,没有人否认这一点。 可
是大多数人所想到的艰苦可能是前线的浴血奋战, 敌战区
的饿殍遍野。 很少有人想到,艰苦可能还意味着在大后方和
一部分中华民族败类的周旋。这一点容易为人们忽视。但实
质上, 汉奸分子如汪精卫之流带给中国人民心灵的痛苦和
前方国民党的败仗可能差不了多少, 对中国人抗战决心的
在这个总体布局的数字媒体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把 实施五个子平台建设列为重点:
的程度。 因此在其评论中不可避免要竭力维护蒋的“国家”, 体现出“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思想。 所以《大公报》所持的 抗战论调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前提, 那就是全国统一在蒋介 石的领导之下,悉听蒋的调遣,即鼓吹国家中心论。 我们没 有理由否认《大公报》此时的抗战论调是积极的,坚决的,报 着中国必胜的信念引导国民,鼓舞军心。 但我们同时也不能 否认《大公报》抗战言论的这个前提。
新闻茶座
长期以来,《大公报》头上顶着“小骂大 帮忙”的帽子,并且因在抗战初期的“缓抗” 言论,历来饱受批评,这些事实容易给人们

一种误解,即《大公报》宣传抗战不力。 但事 实却并非如此。 虽然由于抗战时期战事频 仍,《大公报》 的出版地一再变迁, 由津至 汉、渝、至港、桂;由于战时纸张匮乏,版面 也一再缩小,由十四版缩为四版。 但不管出

桥事变的消息和其他稿件, 并配发卢沟桥
位置手绘图, 帮助读者了解卢沟桥位置的
重要性及当时的战事状况。 今天我们很清楚,卢沟桥事件是
日本的挑衅举动,其借口是胡说八道。 但在当时,此种情况
可不是一目了然,而是谣言横行,以图混淆视听。 为了廓清
迷雾,《大公报》发表评论,提醒国人勿为敌方传播迷惑:“吾
人切望各国人士及全国民众,务须辨明曲直,洞澈真相,勿
无论多么困难,我一见到蒋先生,就觉得有办法。 ”[1]看得出
来, 张季鸾对蒋介石的这种感情使他对蒋达到了个人迷信
2010 年第 4 期 61
网络天地
报业数字化难点与解决方案研究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数字媒体建设实践案例分析
□张士贤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按照“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的 思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整体谋划,战略布局,积极整合内 部资源,大力推进数字媒体建设,积极推进实施战略转型, 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
对于《大公报》所持的政治立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可 以理解的。 我们看一张报纸也应该像看待人一样,用历史的 眼光来看,我们不能要求古人做现代人的事,具有现代人的 思想。同样。我们也不能要求生活在旧中国的人都具有无产 阶级思想,坚决地站在共产党的一面。 我们应该把《大公报》 还原到那个特定的时代。
如果这样来看待《大公报》的话,即使它抗战时期评论 的基调是“国家中心论”前提下的抗战,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情了,况且《大公报》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头还表现出了 十分坚决的抗战精神,姑且不谈《大公报》的政治立场,就民 族立场而言,他对抗战时的中国军民的抗战激情的鼓舞,对 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的树立都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大公 报》将因此而为己增辉。
正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所以有时看起来,《大公报》有意 无意充当了国民党的宣传工具,站在国民党、蒋介石的立场 上说话。 比如中条山之役后,《大公报》在 1941 年 5 月 21 发 表 评 论 《为 晋 南 战 事 作 一 种 呼 吁 》,污 蔑 共 产 党 眼 看 友 军 受 伤而不援助,说什么八路军“集中晋北,迄今尚未与友军协 同作战”,文中充满了不准确的消息,说是呼吁,但谴责之情 充溢于字里行间。 周恩来随后即回信一封驳斥其不确消息, 并列举事实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卓有成效的抗日活动和一贯 的积极的抗日政策。 周恩来在信的最后,提出一个对方无法
打击同样是巨大的, 对中国人抗战胜利信心的打击也是不
可估量的。
正因为如此,《大公报》 才对公然倒向敌人的中华民族
的败类如汪精卫之流严厉斥责,并公开称之为汪逆,指斥其
为“国家民族的最大罪人”。 《大公报》在 1940 年 1 月 22 日
发 表 《胜 利 之 年 》,对 汪 精 卫 进 行 挖 苦 :“第 二 个 新 年 到 来 之
为敌方片面的报道迷惑”。 在这篇文章中,《大公报》已经流
露出抗战意识:“抑中国对日……可避即避,决不孟浪。 然而
退避当有程度,屈让应合界限。 若果我退而人逼,我退而人
进,则横逆之来,攻击无端,其势有不容不慷慨自卫另做打
算者。 ”抗战二字未出现,但“不容不慷慨自卫另做打算”已
是再清楚不过的抗战言论了。
一、在战略层面,把握数字化媒体发展方向,积极开展 战略布局。
根据新媒体发展趋势和事业发展需要, 河北日报报业 集团制定了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数字媒体建设工程实施方 案》。 方案以“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为建设原则,着力打 造一个以内容为核心开展各类运营的数字化综合信息传播 平台,实现新闻信息的快捷立体化传播。
公 报 》于 1937 年 12 月 8 日 发 表 评 论 《最 低
调 的 和 战 论 》,分 析 日 本 和 解 的 虚 伪 性 :“因
为他若诚意议和,就断不会再攻我首都。 既
攻,敌人既存心如此,试问
怎样和得下去, 换句话说, 怎样屈得下去
呢? ”入情入理的分析虽不锋芒毕露,却也
队,我们对晋豫鲁皖浙各线勇战的部队,以
及在后方待命紧张备战的各部队, 同样感
谢与赞扬。 ”“无论如何,敌人的侵略力量是
有限的,而我们的抵抗力、战斗力,应该是
无穷无尽的。 ”“敌人的前途, 实在一片漆
黑,光明荣誉,就在我们的面前! ”一片欢欣
的喜悦。 这些充满鼓舞精神的文字,不仅激
励着前方的将士, 也坚强着后方民众抗战
62 2010 年第 4 期
(一)全媒体复合采编平台:重新整合配置报业资源,实 现新形势下集团内部采访管理、内容编辑、内容制作、内容 发布及数据库管理的数字化。
(二)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一次制作、快速生成、 多元发布系统,实现信息发布的快捷、高效、安全。
(三)产业化商务运营平台:主要是建设发行物流配送、 广告客户管理、印刷服务、电子商务等管理系统。
[1]《1926 至 1949 的 旧 大 公 报 》 王 芸 生 曹 谷 冰 《文 史 资 料 选集》第 25 辑
[2]《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三次论战 彭籁《党史文汇》1994 年第 9 期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战 时
报的环境如何恶劣, 出版的条件如何受限 制,《大公报》 一天一篇的评论却从未中断

过(星期天是星期论文)。 纵览抗战时期的 《大公报》评论,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贯穿 其中的基本精神: 强烈的民族感情、 爱国

心、抗战到底的决心。 否认这一点,就是对 《大公报》抗战评论的歪曲。 其实《大公报》 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报纸, 作为有良心的爱 国知识分子创办的报刊, 表现出强烈的民 族感情、爱国心、抗战到底的决心也是理所 应当的,尽管可以想见要作到这一点,需历
际……汪精卫就是那时候吓跑的。 ”《大公报》从一开始就反
对议和,反对投降,它势必对汪逆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因
此就对其毫不客气,大加贬斥,这也正是《大公报》抗战到底
决心的体现。
二、站在政治立场上的抗战言论。
《大公报》的张季鸾以蒋介石的“国士”自居,和蒋介石
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 他曾经对王芸生说:“国家局面
(四)社会化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主要是建设读者和客 户资源数据库、公众服务中心、河北新闻资料库和公众信息 服务资料库。
(五)数字化网络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是实现数字媒体 建设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 为集团数字化提供技 术保障支持和传播手段支撑。
拒绝的要求:“贵报一本大公,将此信公诸读者,使贵报的希 望得到回应,舔敌的谎言从此 揭 穿 。 ”[2]23 日 ,张 季 鸾 又 作 一《读周恩来先生的信》,文中除象征性地表示欢迎之外,没 有丝毫地更正其错误的表示,还是呼吁共产党拿出行动来, 并大谈特谈国民党“一个中心”,“所以一般军民同胞的基本 认识,是必须拥护国家中心的国民政府,以贯彻自主自卫的 目的,这是唯一的路,此外无路。 ”
当然, 形成 《大公报》 这个前提的原因除了张季鸾和 蒋介石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外, 可能还有如下的原因。 《大公报》 不是共产党的报刊, 也不是左派激进报刊, 而 是一份号称 “不党” 的报纸, 说是 “不党”, 实质上很难 做到, 所谓的 “不党” 最后很可能成为现政权、 执政党 的维护者。 这样说并非是来责难 《大公报》, 而是一种客 观的实际情况。 一份报纸, 立场如果不激进, 最终很容易 成为现政权、 现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尽管有时候报纸上充 满了对政府的批评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