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八下精品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熟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了解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学习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
2.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和国防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
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 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
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公路相继通车,大桥建成。
4.我国开始改变__________的面貌,向迈进。
5. 年9月,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
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6.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
观察教材中国与印度、美国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说明了什么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计划?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练习巩固
1.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的实行
2.下列对“一五”计划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B.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加强
C.各项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D.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商业
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的内容有()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我国十分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1)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请你列举出这项措施实施后所取得的成就。
(至少三个)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1953 1957 2.重工业国家工业化现代化 3.鞍山第一汽车制造厂新藏武汉长江
4.工业落后社会主义工业化
5.195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人民利益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我国工业水平很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
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1.B 2.D 3.C 4.D 5.D
6.(1)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第9课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第1课 鸦片战争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❷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
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 鸦片战争。
三、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
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
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2.教师总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
“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
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
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
手中。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
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
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
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总结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新学期历史教学第一课,也是后面课程学习的重要铺垫。
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本课中,我始终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地方始终,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分组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
同时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史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当然,我在教学上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语言更加简练,增加逻辑性,同时多听课,多请教,多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9课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三、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四、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8.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9.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0.学生回答:略
11.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