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总结
《醉翁亭记》分析

《醉翁亭记》(散文:山水游记)分析一、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就是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所作。
二、中心思想通过对滁州复杂多变的优美山水和有关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三、结构分析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钩出(全景)。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局部)层层递进“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局部)托出主景引人入胜“……酿泉也”(局部)“……醉翁亭也”(局部)“水声潺潺”泉水都形神兼备“峰回路转”山路“有亭翼然”美亭似身临其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全文的核心命意在乎山水之间也”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①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
(A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日出”,故“林霏开”;因“云归”,故“岩穴暝”。
这样,在静态的描写中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②写四时景物的不同。
(B层)”“佳木秀而繁阴”夏善抓景物的典型特征“风霜高洁”秋用精练语言进行刻画“水落而石出者”冬“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负者”滁人“行者”前呼后拥这游乐场景在就更多了一层之游“伛偻”往来不绝在太守的眼里政治清明的意味“提携”十分热闹鱼(“溪深而鱼肥”)就地取材,不用外求酒(“酿泉为酒”)肉(“山肴”)菜(“野蔌”)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宴饮虽无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音乐)来助兴,之乐却有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作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
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第四段:写日暮醉归。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归纳

1、文学常识: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②题解: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2、重点字词注音: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3、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意趣。
今义:意思,主意,心意。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花。
今义:芳香。
4、一词多义。
①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②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若夫淫雨霏霏雨很密的样子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③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④谓太守自谓称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 太守谓谁是⑤乐山水之乐乐趣乐其乐第一个“乐”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承关系。
朝而往,暮而归连接状语和谓语的连词。
泉香而酒冽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⑦也环滁皆山也表肯定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判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解释。
⑧乎颓然乎其间在⑨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5、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2)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3)故自号.醉翁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醉翁亭记》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12、原文: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上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13、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
至于:说到那......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译文: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看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是琅琊山。
3、原文: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于:从
译文: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4、原文: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开,消散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归,聚拢。 暝,昏暗。
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译文: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
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译文: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
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15、原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
欢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酣:尽情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
水落石出:本意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大白。
《醉翁亭记》总结

《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壑:山谷尤:特别蔚然:茂盛的样子它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3.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潺潺:流水声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泻而下的,就是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随山转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紧靠在泉边的,就是醉翁亭。
5.作亭者谁?者:....的人建造亭子的人是谁?6.山之僧智仙也。
之:的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7.名之者谁?名:命名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8.太守自谓也。
谓:称是自己称为“醉翁”的太守。
9.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辄:就故:所以太守与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名号叫醉翁。
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意:情趣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之中的美景。
1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寓:寄托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1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而:就林霏:此处指雾气云归:烟云聚拢岩穴:山谷暝:昏暗晦:阴暗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岩谷山洞便昏暗,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傍晚。
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发:盛开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阴,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显露的景色,就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1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穷:穷尽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乐趣也无穷无尽。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
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第12课《醉翁亭记》(解析版)

九上12《醉翁亭记》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一.重要词语:环.滁皆山也:环绕林壑尤.美:尤其,特别。
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有亭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临于泉上:翼然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太守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当于“于”。
寓.之酒也:寄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像那;霏,雾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风霜高洁:秋风高爽,霜色洁白。
泉香而酒洌.:清。
伛偻提携: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颓然:倒下的样子。
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
①乐:以…为乐。
②乐:乐事。
二.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2.山间之四时也: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射者中:古义: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今义:射击。
4.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6.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7.野芳发而幽香: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8.林霏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二)一词多义1.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返回)2.太守自谓也(用……来命名)太守谓谁(为,是)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4.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快乐)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临溪而渔(靠近)6.野芳发而幽香(开放)苍颜白发(头发)(三)词类活用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5.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面前)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7.鸣声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四)重要虚词1.之①山之僧智仙也(助词,的)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乐趣)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2.其①其西南诸峰(代词,指滁州城)②颓然乎其间者(代词,指众人)3.以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4.而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承接)②临溪而渔(连词,表修饰)③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④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
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1一、文学常识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主线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全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4、表明“醉”与“乐”之间关系的画龙点睛之笔:醉能同其乐。
5、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点题的句子、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滁州的地理环境:环滁皆山也。
7、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8、醉翁雅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9、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0、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或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山间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2、山间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13、“滁人游”的场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4、“太守宴”的场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5、“众宾欢”的场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6、“太守醉”的场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名篇,以谈论游园览胜之乐趣为主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变幻的思考与感慨。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记》的详细解析,对其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知识点一:描写环境《醉翁亭记》开篇即以写景来引入文章,描述了作者游览亭子的情景。
西窗外是湖光山色,东边是古树,遥相映衬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展示了他所见所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宁静宜人的氛围。
知识点二:寄托哲理《醉翁亭记》的主题是游园览胜,但在文章的内容中,作者不仅仅只是描述了他对于游园之乐的热爱,同时也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寄托在其中。
通过游园览胜的形象化描写,作者表达了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观点。
在观赏周围美景的同时,他提醒读者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和快乐,不要过于执著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知识点三:运用修辞手法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他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同时,欧阳修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对比,使文章更加深刻和有力。
知识点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醉翁亭记》中,作者不仅仅只是描述了景物的美丽,还塑造了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比如,文中的醉翁被描绘成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他尽情地享受游园的乐趣,并以醉酒作为抒发心中苦闷的媒介;而同行的友人则被描绘成一个世俗之人,他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对游园的乐趣态度冷淡。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作者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知识点五:文章的结构《醉翁亭记》整篇文章结构严谨,由游园的环境描写引入,通过对两位游客不同态度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主题思想,最后以结尾段点题,总结了整个文章。
文章通过一系列的段落进行组织,使得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总结:通过对《醉翁亭记》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该篇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吉水(今属江西省)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代表作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卖油翁》《采桑子》《踏莎行》《蝶恋花》等。
二、故事背景欧阳修因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的革新运动,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革新运动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
《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滁州又有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些都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
但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三、课文翻译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注释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环,环绕。
诸:各个,众。
尤:格外。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坐落在高处。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辄:就。
号:取别号。
意:情趣。
乎:相当于“于”。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领会。
寓:寄托。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树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一: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儿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表达这快乐的,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醉翁亭记总结

醉翁亭记总结《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通过一次酒宴上的趣闻轶事,表达了欧阳修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醉翁亭记》进行总结与分析。
首先,本文着重描绘了酒宴场景与环境的细致描写。
欧阳修以博学才华,文笔流畅的笔触,描绘了周遭的山水、林木与草木繁茂的景象。
通过这样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亭台之间,感受到清新自然的气息。
这种生动的描写方式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更是传递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与独特之处的领悟。
其次,本文反映了欧阳修对人生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叙事的方式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一次酒宴。
他通过酒宴的场景与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叹。
“岂无他名流酒!”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时间的感慨,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
在作者笔下,酒宴成为对逝去时光的一种象征,他通过借酒消愁的方式,来排遣对光阴逝去的忧伤。
此外,《醉翁亭记》还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友谊与生活的态度。
文章中的醉翁一直守株待兔,意欲等待一只鹿自动送上门来。
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反思。
他并不积极主动,而是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变化,对朋友的到来抱着开怀的心情。
这种豁达的态度让人感叹大智慧与胸怀。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追求功名利禄,导致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而作者借醉翁这一人物,表达了超然物外,宽容待人的境界。
最后,在文中,欧阳修不仅展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还通过对酒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乐趣和享受的追求。
他以“当乐者务贫贱以自傲”的形式,表达了对精神追求和内心自由的向往。
醉酒、歌舞、吟诗,这些都是作者在酒宴上寻找乐趣与心灵抚慰的方式。
通过这些形式,作者告诉我们,在风花雪月的背后,其实是对内心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综上所述,《醉翁亭记》是一篇卓越的散文,通过对自然、人生以及人际关系的思考与描绘,将读者引进了一个自然清新、乐观豁达的境地。
《醉翁亭记》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醉翁亭记》翻译及知识点总结中文翻译:甲家住山阳城外,因用度不足,起思过矣。
谓乙曰:“杂沓之家,何足介意?每岁井时之间,尚有余粮。
然每一日之内,何其法也?”乙曰:“夫杂沓之家,用非其主而以为法者,未有不其害者也。
故自昔受业之谟,有厚望者,则勤其日耳。
”甲曰:“此岂在事虽人乎!”乙曰:“虽人也,亦不可忽也。
当今天下事非有我一人之利者也。
虽其微我,岂惟我一人?而吾以法自守,吾族何细,室何轻哉?”甲默然。
乙曰:“自反视己所无,以求其有者,所至者胙脯不腐也。
吾知其不然,吾何以言之?知于己者,无事足忧也。
己之有者,何患不足也?”甲因歔欷。
乙曰:“以有事虽人,以无事虽己,吾何憾于人?”甲曰:“子何谓无事虽己?”乙曰:“未习是业也。
今夫犹学业之艰难者,莫若为无事云尔。
久无临川之恋也,忘歌与酒;久无观沧海之怀也,忘舸与楫;久无陌上花之欣也,忘车与马。
久矣吾不学之矣。
”甲曰:“然则子来为我儿湘安何?”乙曰:“夫闻道,非无师也;闻道,有先后;固其昔,流传至尽也。
吾未尝不得辄自己诗人之读书矣。
再,吾以读书故也。
”甲曰:“子之家何足为尽乎?”乙曰:“吾有师焉,故无事恐虑。
胡不遗焉以为吾居?居心有时,失之其然也。
”甲曰:“既然无事,子何营营辜辜?”乙曰:“不知道也。
”甲赧而无以应。
乙曰:“夫此又何足长那论哉?”故彼皆不伤身于钟陈,尔耶不尔耶,则几人可安抚矣。
”甲曰:“道云独不行与?”乙曰:“行之。
”甲曰:“何以行之?”乙曰:“心劳天命固远矣。
”甲曰:“岂无由乎?”乙曰:“尝言不复可,方知非退也。
”甲曰:“悲夫!吾与子违乎人情矣。
”乙曰:“岂不若违时?而力言之,心亦箪瓢耳。
”甲因曰:“吾与子皆年少时,皆贫贱交得一长上,心亦相力。
”乙继之曰:“夫唱叹者莫若子云久矣。
”甲亦继之曰:“幸甚,有言不容异。
”乙曰:“夫彼一室之便轻有双门而随人之耳者,岂徒有厚地外附之。
门人,追讨其言,屏息而听;是何言哉?必世传也。
世传室人,不在犹可,匪在而忍可乎?不可忍而忍,又不死于忍而变上,又安用哉!”甲以示然。
《醉翁亭记》知识总结展示版

《醉翁亭记》知识总结展示版考点一、作家作品知识本文出自《欧阳修文集》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谥文忠。
唐宋八大家之一。
考点二、重点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环而攻之环:包围。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诸:许多。
壑:山谷。
尤:特别,尤其。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深:幽深。
秀:秀丽。
4、山行六七里山:顺着山路。
行:走。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潺潺:流水声。
泻:飞泻。
6、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7、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居高临下。
(河大版:靠近)8、作亭者谁作:造,修建。
9、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0、太守自谓也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自谓: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河大版:太守自己称作)11、饮少辄醉饮:喝。
辄:就。
12、而年又最高年:年纪,年龄。
最高:最大。
13、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号。
1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
意:情趣。
乎:于。
1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得:得到。
这里译为领会。
寓:寄托。
1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若夫:发语词,像那。
霏,雾气。
开:散开。
17、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归:聚集。
岩穴:山岩洞穴。
暝,昏暗。
18、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晦:阴暗,昏暗。
1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挺秀枝繁叶茂,投下了浓浓的树阴。
芳:花。
发:开放。
幽香:清幽的香味,这里译为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秀:繁荣滋长。
20、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21、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溪水回落,石头显露,这就是山间四季的景色。
四时:四季。
22、朝:早晨。
往:出去,上山。
暮:傍晚。
归:回家。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虚词注解“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词类活用1.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醉翁亭记知识讲解

九上 · 古诗文系列《醉翁亭记》主讲人考情分析(1)必须记住有关欧阳修和诗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了解诗人创作诗文时的背景;(3)准确解释句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并能感知赏析;(4)概括总结全诗的主题主旨;(5)总结诗人创作诗文时使用的写作手法及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
《醉翁亭记》(九年级上)作者:欧阳修类别:台阁名胜记写作时间:北宋作家作品诗文全解归纳梳理写作特色主题主旨重点难点经典例题考查范围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 之意不在酒,在乎山 水之间也”。
作家作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诗文全解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ïu)射者中(zhî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
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泉水甜,酒儿清。
洌,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觥,酒杯。
筹,酒筹。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
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