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名城扬州相伴(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名城扬州相伴(2)
我与名城扬州相伴
王虎华
2021年10月12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江苏共有7处入选,扬州城遗址名列其中。
对扬州而言,古城保护几乎等同于大遗址保护。
早在2007年1月,市政协文史委就在调研座谈的基础上,形成题为《抓住国家重设申遗预备名单机遇,切实做好扬州城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材料,被选为市政协六届五次全会的大会发言。
我代表委员会登台发言,情绪颇为激动,声音高亢。
会后听到不少称赞的话,有位领导形容为“颇有火药味”。
市长王燕文到会听取发言,她在随后的点评中唯一点了我的名字,表扬我说得好。
这份发言的主要观点有:一、加快形成保护扬州城大遗址的全民共识。
绝不是只有明清古城不能乱拆乱建,而是整个大遗址都不容任何破坏。
扬州城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围绕大遗址保护这一核心。
二、尽快制定扬州城大遗址保护长期规划和行动计划。
三、按照大遗址保护要求反思与论证老城区的重要工程。
四、建立古城保护的专门机构、专业队伍和专项资金。
五、积极筹备扬州建城2500周年纪念活动。
随后,这份发言材料又浓缩为《切实做好扬州城大遗址保护工作》,作为政协提案提交政府部门办理。
2006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
2007年1月,市政府印发《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
这一关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工程,受到普遍关注。
15年间,我主持的市政协文史委对这一工程予以持续跟踪,通过各种途径,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有些意见相当尖锐。
其中,尤以2008年的“推进和完善文化博览城建设”政协论坛、2014年的“提升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品质”专题调研最为典型。
2007年底,我建议以完善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作为下一届政协论坛议题,理由是《纲要》实施两年来,既取得很大成绩也暴露出不少
问题,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可以建议献策。
选题确定后,承办任务交给了文史委。
为了办好这届论坛,我费了不少脑筋。
首先在形式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邀请专家主讲、强化争鸣色彩、把领导请到台下当听众、发言脱稿演讲并严格限时等等。
其次是提高论文质量,这是办好论坛的根本。
收到的一百多篇稿子被我“枪毙”了三十多篇,连一些名家也未迁就,创了历史之最。
有些文章很是尖锐,如杨翔平的文章题目就是《建设“博览城”不能“大跃进”》,我则全文照收。
市政协主席徐益民和秘书长赵永华对论坛的支持,令我感佩。
在确定大会发言人选时,有人怕这怕那,请示徐益民主席,他说:“政协论坛嘛,说啊!”一锤定音。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颇具刺激性的发言——
董德利:避免用下发经济指标的方式来规定文博城建设的进度。
仓促上马,只能造成个“四不像”,影响文博城的整体效果,将来也必然会“翻烧饼”。
王虎华:教场改造方案是不成功的范例。
规划不成熟,保护未实施,大拆大建,雀笼巷等重要街巷、九如分座等重要建筑被夷为平地。
两年多来,一片废墟,对很多市民的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
赵立昌:一旦政府买单维修,即“狮子大开口”,资金争取越多越好,宽打窄用。
用行话来说,要会“楦”,只要说出名堂来,把项目工程“楦”大,造价扩大,就可多捞钱。
确有“潜规则”,“一家赚钱三家用”。
孟瑶:那些剧烈而大幅度的运动式开发、狂飙突进式城市或街区改造造成的古城文化整体风貌的改变,将对大运河遗产和古城遗产的保护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那种随心所欲的、建立在商业利益基础上的对遗产及其周围环境人为“打造”行为,只会让我们离申遗的目标越来越远。
市委书记季建业就坐下台下,这是面对面的批评与协商。
《人民政协报》副总编肖勇是应邀专程前来观摩论坛的,他感触很深,主动写了一篇题为《协商要有好氛围》的短评,登在12月20日的《人民
政协报》上。
文章说:“面对党政领导,与会委员和代表围绕议题慷慨陈辞、各抒己见,尤其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乏批评质疑之音。
而党政领导则直面问题、从容应对、解惑释疑、寻求共识。
整个论坛洋溢着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的民主空气,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协商主体之一的党政决策者应首先做到胸襟宽阔、察纳雅言、兼容并收、闻过而喜,这是听真话明实情的必然前提,也是民主协商的价值所在。
”
时过6年,我又于2014年组织了一次专题调研,写出题为《着力提升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的品质》的报告,从统一思想认识、全面修订《纲要》、优先优质建设重点场馆、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提交市政协七届二十次主席会议与市政府进行协商。
报告中有很多具体建议,引起关注。
两年后,负责《扬州政讯》编务的王军志联系我,要将这篇调研报告公开发表。
我随即作了必要修改,以《扬州文博城建设回顾与展望》为题,刊载于《扬州政讯》2016年第11期。
[待续]
(载《中国名城》2022年3月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