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诠释法的超越性本质——以朱熹对“以意逆志”的诠释为中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 表 ,其 诠释 方 法在 一 定程 度上 代 表 中 国的诠 释方 要 方 面 就 在 于 自身 方 法 的 超 越 性 本 质 , 即 中 国 的 法 或 诠释 学 的特 点 ,与 西方 诠释 学 的异 质性 就 是超 诠 释方 法 是 “ 以建 立人 的存在 的超越 性 根据 为其归
第 一种 便是 以吴淇 为 代表 的 “ 作 者 之意 ”说 。
者 并 无太 大 关系 ,更 多的揭 示 的是 “ 作者 之 意 ” , “ 以 意 逆 志 ”就 是 “以古 人 之 意 求 古 人 之 志 ” ,
在 《 六朝 选 定论 缘起 》 中,吴 淇 认为 “ 意 ”与 理解 物 ”的方 法 。
[ 收稿 日期]2 0 1 6 - 1 0 — 1 7
[ 作者简介]袭业超 ( 1 9 9 2  ̄ ),男,山东淄博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研 究方 向:中国哲学 、宋 明理学 。
6 2
袭业超
理学诠释法的超越 陛 本质一 以朱熹对 “ 以意逆志”的诠释为中 心
亦持 此 说 。而对 “ 意 ” 的理解 历 来争 议较 多 ,现大 解释者 的主动性 ,更多 的指代 “ 等待 ”。也 就是
致 总 结如 下 :
说, “ 迎 ”并 非 是 主 动 的去 追 寻 作 者 的意 思 , 而 是 “ 等 待 ”作 者之 意 的 自己到 来 , 是 一 种 “以物 观 朱 熹在 《 语类 》 中对 此 说 法有 过论 述 : “‘ 以 意逆 志 ’此 句 最好 。逆是 前 去追 迎 之意 ,盖是 将 自
的探 索 。 中 国 虽然 没 有 形成 系统 的诠释 学理 论 ,
在 中 国思 想 的发展 过程 中也 并没 有 出现诠 释 学 的词 上 的视 域 融合 ,是 一种 理 解与 另 一种 理解 的部分 重 汇 ,甚 至 也没 有 统一 的诠 释 方法 ,不可 否认 的是 中 合 ,本质 上是 相对 主义 。 国也存 在 诠释 的思想 与方 法 。理 学 作为 中国文 化 的 中 国 的 诠 释 方 法 本 质 上 不 同于 西 方 的 一 个 重
理学诠释法 的超越性本质
以朱熹对 “ 以意逆 志 ’ ’的诠释 为 中心
口袭业超
( 北 京 师 范大 学 哲 学 学 院 ,北 京 1 0 0 8 7 5 )
[ 摘 要 ] 中国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诠释学理论 , 但诠释的思想与方法始终贯穿在中国哲学 的发展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对理学诠释方法的研究,指出以理学为代表的中国诠释方法的异质 性就在于诠释结果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的实现消解了相对主义。朱熹的诠释方法与自身的的修 养密切相关,并且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是通过 “ 虚心”的 “ 观书”的法使理解者放弃当下理解活 动中先入之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通过 “ 退一步”的方法使 自己的本心挺立从而达到与圣人内在 精神世界的相通 ,重现圣人的直觉创造活动,从而实现对文字背后整体性的 “ 道”或者 “ 理”的 把握。以 “ 道”或者 “ 理”为基础的整体性意义的相通便是相对性消解的完成。这便是中国诠释 方法的超越性特质。
[ 关 键词 ]诠释;超越;朱熹;以意逆志
[ 中图分 类号 ]B 2 4 4 . 7[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4 — 4 6 7 1( 2 0 1 6 ) 0 6 — 0 0 6 2 — 0 6
一囫 越 Fra bibliotek 的本质 。
介 先生 受 到研 究西方 解 释学 的启 发 ,在 解 的必 要条 件 ,不仅 无 法超 越 也是 不 需要超 越 的 。
理论 。在 此 历程 中,后 期 虽转 向人 存在 的意 义 ,主
一
、
“ 以意 逆 志 " 歧 解
“ 以意逆 志 ”语 出孟子 。 《 孟子 ・ 万 章上 》 :
张理 解 是此 在 的存 在方 式 ,并 进一 步 主张 通 过语 言
“ 故 说 诗 者 , 不 以文 害 辞 ,不 以辞 害 志 , 以 意逆 达到 视 域 的融 合 ,从而 达 到理 解 的 目的 。但对 此 在 志 ,是 为 得 之 。 ” 对 “ 志 ” 的 解 释 历 来 争 议 不 的 理 解 仍 然 是 一 种 效 果 历 史 , 是 先 验 的被 抛 入 传 多 ,大致 有 “ 文 本之 原 意 ”与 “ 诗人 之 志 ”两 解 。 统 、无 法克 服 自己偏见 的 理解 。时 间距 离 是此 在 理 并 以 “ 诗 人之 志 ”为 大 多数 学者 所认 同 ,我 们 在此
依” @,通 过超 越性 的完 成把 握整体 性 的 “ 道 ”或者
“ 理 ” ,实现 相对 性 的消 解 ,下面我 们 就 以朱 熹对
西方 诠释 学 作为 一 门关 于理 解 与解 释 的学 科 ,
历 经 三 次 转 向 : 由传 统 的独 断 型诠 释 学 向普 遍诠 “以意 逆志 ”的诠释 为例 来说 明 。 释 学 的转 向; 由方法 论 诠释 学 向本 体论 诠释 学 的转 向 ;最后 发 展 到 以利 科 为代 表 的实 践 哲学 的诠 释 学
第3 7 卷 第6 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
V o 1 . 3 7 No . 6
鱼 生
! J O U R N A L O F Y U L I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理解 是在 此 在世 界 中的理解 ,与此 在 的世 界密 切 相
1 9 9 8 年 就提 出能 否创 建 中 国的 “ 解释学”
的 疑 问 , 以此 开 启 他 对 中 国 “ 解释 学 ”
关 ,并 且始 终无 法 超越 效 果历 史 意识 。由此可 见 ,
西方 诠 释学 理论 本 质上 仍 是建 立在 效 果历 史 意识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