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画理论家:米芾〖辞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书画理论家:米芾〖辞赋〗
〖海月都师帖〗
【释文】:人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津非禅惟是海月都师年余至惠州访天竺净惠师见其堂张海月辨辨真像之式庶复见之众(农)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元丰四坡公赞於其上书法遒劲余不觉见猎索纸疾书匪敢并驾坡公不聊以广好人之所好之意云尔襄阳米芾。
注:米芾的《海月都师帖》个别字因原书法字形难辨,可能有错误,辑于此供参考。
《海月都师帖》为继锦堂藏帖拓片本,印章4枚“赵氏子印”、“大雅”、“简庵史氏珍藏”、“?孙?之”,纵30.5厘米,横21.5厘米,共28页装裱。
〖天马赋〗
历史上的《天马赋》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行书珍品。
米芾,原名米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
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其书法淋漓痛快,隽雅奇变,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在米芾传世的作品中,《天马赋》被康熙誉为前无古人。
但长期以来,对于《天马赋》真迹却莫衷一是,存在很大的争议。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称自己看见过四种刻本的《天马赋》,其一后题“平海大师书”;其二后有元代黄公望跋,称“展视之时,有大量贯斗而堕,其声如雷”;其三被称为“吴本”,多枯笔,“别是一种米书”;其四就是董其昌自己所刻,启功先生后来为《董其昌临天马赋》题跋。
【释文】:方唐牧之至盛,有天骨之超俊,勒四十万之数,而随方以分色焉,此马居其中以为镇。
目星角而电发,蹄踠踣以风迅。
鬐龙颙以孤起,耳凤耸而双峻。
翠华建而出步,阊阖下而轻喷。
低驽群而不嘶,横秋风以独韵。
若夫,跃溪舒急,冒絮征叛。
直突则建德项絷,横驰则世充领断。
皆绝材以比德,敢伺蹶而致吝。
岂肯浪逐苜蓿
之坡,盖当下视八方之骏。
高标雄跨而狮子攘狞,逸气下衰而照夜矜稳。
于是,风靡格頺,色妙才骀,入仗不动,终日如坏。
乃得玊为衔饰,绣作鞍儓(台?),枣秣粟豢,肉胀筋埋,其报德也。
盖不如,偷卢噬盗,策蹇胜柴。
铸黄蜗而吐水,画白泽以除灾。
但觉,驼垂就节,鼠伏防猜。
怒虽甚厉,驯号斯谐。
誓俯首以毕世,未伏枥以兴怀。
嗟乎!所谓英风顿尽,冗仗高排。
若不市骏骨致龙媒如此马者,一旦天子,巡朔方,升乔岳,扫四塞之尘,校岐阳之猎,则飞黄騕褭,蹑云追电,何所从而遽来?!
历史上的《天马赋》
现代作品《天马赋》
《天马赋》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行书珍品。
在米芾传世的作品中,《天马赋》被康熙誉为前无古人。
但长期以来,对于《天马赋》真迹却莫衷一是,存在很大的争议。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称自己看见过四种刻本的《天马赋》,其一后题“平海大师书”;其二后有元代黄公望跋,称“展视之时,有大量贯斗而堕,其声如雷”;其三被称为“吴本”,多枯笔,“别是一种米书”;其四就是董其昌自己所刻,启功先生后来为《董其昌临天马赋》题跋。
北宋书画理论家:米芾小传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年。
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
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
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著《山林集》,已佚。
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米芾自幼受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六岁时能背诗百首,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
十八岁时,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
从此开始走上仕途,自到1107年卒于任。
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
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
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
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
”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之人。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
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
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
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
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
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
“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
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
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中国書道★米フツ『米南宮天馬賦』文化和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