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中考语文 专题突破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阅读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遵义五年中考命题规律
中考知识清单
记叙文
1.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其中,时间的交代有的具体,有的笼统;人物主要是指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主人公。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与此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作者的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一般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4.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记叙文贯穿全文的脉络,通过它把表现中心的材料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2)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
(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为线索;(6)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5.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是指记叙文在安排材料、布局谋篇上的特点。

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特点:(1)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2)按人物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3)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4)按照事件之间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的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6.记叙文的中心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逐渐形成对生活的一些看法。

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方法如下:(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揭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串连起来;(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串连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4)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7.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记叙: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对其有概括的了解,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①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五种。

②环境描写:A.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

B.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二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氛、色调等所作的描写。

③场面描写: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场景所作的描写。

(3)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5)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着重于感情的抒发。

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8.记叙文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或性格,使表达生动活泼。

(3)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使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5)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间的差异,以显示事物的特点。

(6)对偶: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7)反问和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加强语气。

(8)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

(9)引用: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0)反语:表达讽刺意味。

9.记叙文常用的表现(写作)手法及作用
(1)以小见大: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思想,更有震撼力。

(2)对比: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象征:又叫托物言志,指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5)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及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

使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8)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9)卒章显志:层层铺叙,直到文末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继而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当中。

(10)悬念: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

(11)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句子(或段)与前文或后文有联系,为下文某些情节作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和表现技巧),常见的有:夸张、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正面侧面、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写作手法是针对全篇或全段落而言的。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而修辞方法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句子而言的,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

散文
1.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其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

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

这类散文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白杨礼赞》《春》等。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三者相结合。

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

如:《石缝间的生命》等。

2.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和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散文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某个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
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抒情、议论或是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主题,为中心思想服务。

写得好的散文,“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辩证的统一。

3.散文的线索
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散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个形式:(1)以感情为线索;(2)以事物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4)以思绪为线索;(5)以景物为线索;(6)以行动为线索。

4.划分散文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先后分;(2)按地点转换分;(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大部分);(4)按思想感情变化分(如:《荔枝蜜》分成“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四大部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分(如:《石缝间的生命》分成总写石缝间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分写石缝间的各种微小的生命、总括生命带给人的震撼三大部分);(6)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特别是一些表达感悟与哲思的散文)。

5.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应侧重于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中景物描写与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中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中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章主题);人物描写主要考查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也要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这方面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结合起来考。

(3)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者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小说
1.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1)人物: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

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等。

(2)情节: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

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

(3)环境:小说中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反衬人物性格,对刻画人物起衬托作用。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情境,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

2.小说的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及其主题入手。

(1)人物形象鉴赏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形象刻画——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A.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B.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语言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C.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交叉在一起。

D.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技巧。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环境描写则有衬托、烘托的作用。

对小说中人物的鉴赏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做面面观,从神魔鬼怪的形象中悟出人情。

(2)故事情节鉴赏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环境描写鉴赏
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渲染;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

(4)主题的鉴赏
从作者的写作背景看主题;从人物塑造看主题;从情节发展看主题;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从整体倾向看
主题。

遵义中考考点突破
【例1】(2015遵义中考)记叙文阅读
黄昏断想
李洪武
①城市的喧嚣被客车甩在身后,返乡的心情急迫里带着轻松。

②走进村头,天已近晚。

秋树婆娑,月影在望。

有炊烟,有晚露,伴着月的清辉,在不经意间触发了诗兴:原来诗歌就在这乡村近晚的炊烟里,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到了浓得化不开的程度。

我在村头下车,想体验久违的乡野暮景。

一切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

笔下多次出现的故乡小村依旧,静得像一幅画。

四野平旷,蛩声入耳。

西天最后一抹晚霞把色彩随意在天幕上挥洒,似是倾尽一日的力量试图留给我渲染极致的印象。

浓墨重彩的大写意在乡人匆匆的行色中不讨巧不媚人地铺排着。

放羊归来的老汉,披一身晚霞,鞭声吆喝与羊咩犬吠相应和,处处自然,时时有趣。

我仿佛天外来客,与这些真正的自然之子格格不入。

③放下行李,在奶奶的捶布石上小憩,凉意袭人,心中却备感温暖,那是对家的渴望,是温馨的怀旧,是历经沧桑又长久疏离的感慨。

摸摸平滑的纹路,嗅嗅苍翠的青苔,满怀情意。

他们像故交等待着我的到访和归来,不嫌弃我的仆仆风尘,不聒噪我长时间的音讯不通。

河边柳是上了年纪的时光记录者,应该存有我曾经水中摸鱼、河岸照影、树顶掏鸟蛋的儿时印记,也不会忘记我清明时给他留的伤痕、春来为他吹奏的柳笛音、夏夜在他怀里听到的乡情野闻。

站起身,摸一摸粗糙的树皮,为他的隐忍无语叹服良久。

手栽的白杨高耸入云。

他的身下有我捉蚂蚱和蟋蟀时跌跤的印痕,也有割草时用镰刀在他身上刻下的符号,那一年高考落榜和父亲怄气时的泪珠似乎也还在。

飘舞的叶片似是声声召唤,唤醒我的记忆,带我回味那青涩的过往。

奶奶的笑声、妈妈的唤归声在空气里酝酿,跟清风应和。

沉浸在玩乐里、投身于游戏中、迷失在熔金落日和迷蒙烟树里的我不舍离去,而她们的呼唤化成了线,我变成了恋家的风筝身不由己地飞回来了。

④掌灯了,家成了温馨的壳,这壳里,爷爷的旱烟光、爸爸收工归来的疲惫身影、妈妈为爸爸拂尘时的小怒、奶奶灯下纺线时墙上的留影,变成清晰的画,在脑海里映过,在田野的寂寞和夜幕的纯净里放大。

我告诉自己,于这一切,这一刻,我不是过客,也不是看客,我是个归人。

⑤老迈的爸爸早已经铺好了炕,躺上去,阳光的味道似与城市里的截然不同,那里面,有我舍不掉的亲情和化不开的乡情。

菜已上桌,酒瓶已开启,茶也正浓,推杯与换盏间放开了束缚良久的心胸。

这时候,肝胆相照,心底无私,那是在牢笼般的钢筋水泥和豪奢霓虹下体验不到的,那是放纵了身心投入天地宽阔里的惬意和自适。

⑥几个月来,渴念在这一刻得以慰藉,但相见也预示着告别。

我不知道,一旦离开,谁能为我梳理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让我在这宁谧的时空里永安我的魂灵。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

【思路点拨】归纳中心的基本方法是纵观全文看看作者写了些什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整体阅读全文时要抓住关键段落,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

就本文而言首尾两段很重要,从中可以看出我回故乡的原因以及旧时故乡给我的身心带来的影响。

第②段极力描绘故乡黄昏的美丽,先写景后写村人。

第③段是插叙,重要写捶布石、河边柳、手栽的白杨给我带来的美好的儿时生活回忆。

也是先叙事,后写家人。

第④段专门用一个自然段来写温馨的家庭生活。

第⑤段回到现实,写父子情深。

如此整理,不难发现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即可。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写久居城市的“我”黄昏返乡时的所见所想,表达了“我”对城市生活的厌弃,抒发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2.文中的小村具有怎样的特点?
【思路点拨】这道题很容易回答片面,只注意了小村美好的景色,而忽视了小村人的生活。

答题时要先找到写景写人的相关语句,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即可。

【参考答案】景色宜人、宁静、和谐、温馨。

中心归纳与要点概括
1.概括文章内容的步骤: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题提示,如答案可能出自哪一段、可能有几点、应该紧扣什么内容、与题干要求相关的语句是哪些等寻找答案。

(2)寻找答案区域,做好筛选准备。

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A.摘录句段法。

关注文中
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原文原句。

B.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C.段意合并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3)根据要求整理答案,排列序号,力求规范。

(4)根据题干赋分检查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2.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1)一句话概括事例(故事)或主要内容。

【答题格式】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2)文章主旨或中心:找中心句要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或者标题。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3)概括事物特点:尽量用词语或短语。

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首先要明确表现手法的种类。

其次,要明确每种表现手法对应的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象征、抑扬、类比、铺垫、悬念、白描、以小见大、前后照应等。

1.衬托、对比: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相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相
3.文章既描绘眼前景物,又回想往日美好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路点拨】这道题考查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我们首先要想一想,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然后找到相关语段深读。

特别是回想的部分,我们还要深思,这部分内容有何表达作用,去掉后行不行。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具体,能更好地表现“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4.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思路点拨】赏析优美的句子应从形式(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内容(思想内涵、感情、哲理等)、效果等三个方面作答。

文中的画线句是个优美的写景句,从“随意”和“挥洒”二词可以看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该句描写的对象是西天晚霞,表现了其艳丽的特点,结合拟人的手法,我们还能看出其灵动的特点。

以上只是就这个句子本身而言,还应把它放在全段全篇中去考量,看看写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天晚霞的灵动与艳丽,进而写出了故乡黄昏的美丽。

,反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2.象征:若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判断。

3.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突出事物,更令人信服。

4.联想和想象:谈散文中联想和想象手法运用的作用,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5.用典: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感情的多义性和变化性。

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