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六国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六国论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年少不学,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

庆历七年(1047)参加进士及茂才异等考试,失败。

归家尽焚文章旧稿数百篇,闭门潜心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嘉祐初,携二子赴京师考试。

以文章谒翰林学士欧阳修,其文深为欧阳修称赞。

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参与修纂《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

著有《嘉祐集》。

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长于论说文的写作,受《孟子》、《战国策》的影响颇深,风格雄奇犀利。

解读
本文虽然论的是六国灭亡之原因,但实际是针对北宋社会状况而发的。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宋真宗与辽签订澶(chán)渊之盟(1005)后,北宋每年向辽输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后又向辽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北宋又向西夏岁输币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担。

为了批评北宋政府赂
辽、西夏的亡国政策,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所以,这篇史论是借史讽今,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和批判性。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此弊有二:一是“赂秦而力亏”;二是不赂者“失强援,不能独完”。

所以,赂秦是“破灭之道”。

本段观点鲜明,语言精炼,论述简明扼要而又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第二段主要论述以地赂秦,实为自取灭亡之道。

指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秦国的欲壑难填,企图用贿赂的办法来换取长久的安定,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赂秦的结果,只能助长秦国的气焰和野心,削弱自己的力量而使敌人更加强大,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

所以,六国的倾覆,“理固宜然”。

第三段以齐国附和强秦之非和燕、赵对秦用兵之效果作比较,认为只有积极用兵,才可能免于亡国。

本段以燕、赵对秦用兵的历史事实作论据,指出,“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赵国多次对秦用兵,胜多而败少,虽然最终灭亡,原因不在于用兵,而在于“用武而不终也”。

这样论证十分雄辩,令人信服。

最后一段借古喻今,点明全文的主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这一段通过议论与抒情结合、正反对比与古今对比结合等多种方法展开。

其“呜呼”、“悲夫”、“为国者……”等句都是抒情句,抒发了作者深沉悲壮的感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但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以史为鉴,告诫“为国者”要吸取历史教
训,这就使本文在当时具有了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段的议论剀切犀利,层次清晰。

一开始,作者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证:先正面假设不赂秦而封天之谋臣,不事秦而礼天下之奇才,其结果将使秦人食寝不安;而六国的做法完全相反,其结果只能是“以趋于亡”。

通过对比,结论昭然。

最后,作者通过古今对比,告诫北宋政府,应以六国的覆亡为戒,不可重蹈覆辙。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脉络分明,说理透辟,正论反论,转折变化自如,有战国纵横家之风。

语言精炼,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句法以散为主,又兼用偶句,参差错落。

在艺术表现上,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